第一百二十六章:给饷(第1/1页)史上最强崇祯
一番训斥之后,臣子们都是带着既惶恐又意外的心思离开暖阁。
虽然还有些事没商量完,不过崇祯皇帝却是不打算和这些东林党再搞什么弯弯绕推太极了,到时候直接发中旨下去。
要是谁不遵,抄刀砍丫的,要是有人不服,那就杀到服为止!
不过话说回来,崇祯皇帝自打穿越以来,直到现在还是头一次站在这些东林党面前开喷,胸中愤懑一股脑儿的倾斜出去,实在是从头爽快到了脚趾。
看这些后世的狗汉奸们对自己敢怒不敢言,崇祯皇帝心中更是爽上了天。
不过爽是爽过了,逼也装完了,看着剩下这些心腹大臣,正事却也需要商议个章程出来,崇祯皇帝清了清略微有些发干的嗓子,说道:
“聒噪的人都走光了,承恩,对于宁武关战事,你有什么话说?”
王承恩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先称不敢,等崇祯皇帝再问一句,这才是毕恭毕敬的回道:
“启奏陛下,宁武关已经是焦灼之势,需要朝廷立即派兵增援,高杰所部最为妥当。如今保定地区已无朝廷之师,逆贼刘芳亮尚且在逃,京畿一带态势仍显不稳,需得留兵驻防。”
“并且老奴还觉得,朝廷原定是唐通任蓟镇总兵,此次临时更换为黄得功,唐通难免不服,为安其心,陛下可命唐通率部协防山海关,以发军饷之名入关,三桂必不敢动。”
吴三桂手握山海关军政大权,实际上就是个土皇帝,此人是个极好功利的赌徒,不然也不会在这种时候上疏公然威胁朝廷。
但山海关除却后入为主的关宁军之外,最先镇守在这里的却是高第部,山海关总兵一职从来都不是吴三桂。
自崇祯十六年开始,高第便被任命为山海关总兵,率部五万余人镇守在山海关,至今已是一年有余。
唐通在良乡大败阿巴泰,这种威名现在想必也应该传到了山海关,吴三桂虽是平西伯,唐通却因为良乡之役高升为定西侯。
起码在明面上来看,唐通这厮各方面都不输于吴三桂,是去山海关极佳的人选。
相比吴三桂麾下数万关宁军,唐通所部也有数万得胜之师,而高第麾下还有五万余山海关守军,至于他是不是真心实意的跟着吴三桂与朝廷作对,这还是两说。
高第这个人崇祯皇帝十分了解,别看他现在对吴三桂言听计从,但此人也是个墙头草,如果朝廷稍显强势,免不得就会在背后插吴三桂一刀。
唐通以协防为名,发饷为由率部进入山海关,既是在蓟镇重建之时防患于未然,也是不甘软弱的崇祯皇帝给吴三桂一个警告,现在的朝廷可不是只靠着他关宁军!
仅仅在山海关的高第和唐通部朝廷兵马加在一起便已经接近十万,黄得功又在蓟镇重设三屯卫,京团各营的新军都在京师操练,再加上两次大捷筑成的京观,起码在声势上是很足的。
所以崇祯皇帝觉得没必要和吴三桂妥协,助长了这贼子的气焰。
王承恩是个太监,在议政的时候总归还是不太好说话,他把话说一半留一班就退了下去。
这些道理崇祯皇帝也懂,没有多问,当即细细思索起来。
多尔衮忙于平乱,现在无暇顾及山海关之事,但等他腾出手来会不会横插一脚,那就很难说了。
所以,王承恩这老小子说话的还算是一针见血,崇祯皇帝意识到吴三桂的事儿不能拖着,必须在多尔衮平定叛乱腾出手来之前处理好。
就算不能直接把吴三桂弄死,也要让唐通给他添乱,和高第一块搅乱山海关内部的情况,只要吴三桂不能在山海关一家独大,那就好办!
如果山海关捏在自己手里,再把蓟镇和西北大营设起来,京畿就是固若金汤,建奴下辈子都主不了中原。
退一万步来说,高第、唐通,甚至吴三桂及关宁军将士的家属都留在京师,吴三桂想冒天下之大不韪归降鞑清,那也要看兵士们会不会和历史上一样,跟着他傻不拉叽的找死。
崇祯皇帝想了没多久,便是点头道:
“拟旨吧,就让高杰带着主力增援宁武关,唐通带两百万两去山海关发饷。”
户部尚书倪元璐趁着崇祯皇帝和王承恩说话的功夫在下面整理语言,话音刚落便是出来说道:
“启奏圣上,此番抄范永斗等七大豪商所得已经陆续运抵京师,户部正在加班加点的清查,而且各地还有此七家不在少数的家产未曾动抄。”
“就目前情形来看,现银有七千六百余万两,其余字画、珠宝等珍奇异宝数目尚且无算,价值更加是无所计量。”
“所以臣方才说户部存银充足,臣以为,就算陛下勒令东北、西北两大营一齐兴建,也是绰绰有余。”
这次让倪元璐和内阁次辅蒋德璟留下来,不仅让他们两个倍感意外,也是崇祯皇帝经过深层考量之后的决定。
这两个人厂卫已经观察了很久,身上集中了历朝名臣所有的特征,所谓不畏权贵、忠君体民等等,虽然也有结党营私等污点,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崇祯皇帝为了自保尚且亲自促成保皇党的成立,倪元璐和蒋德璟若不成党,在这烂透了的大明朝堂之上又何以自保?
这不过是时势逼人强,崇祯皇帝表示理解,并且根本不会以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来衡量一个臣子能否为自己所用。
听倪元璐这意思,似乎是对增设东北、西北两大营的政策非常看好,又在督促自己把东北大营一块搞起来。
崇祯皇帝想了想,却是说道:
“倪爱卿说的朕都明白,不过大明已今非昔比,京师各地处处需要银钱,兵员不足,军械未成,此番朕增加文武百官薪俸,暂时增置西北大营以剿顺贼就行了。”
说着,崇祯皇帝看向曹化淳、李若链等人,言辞道:
“此次建奴入寇,朕一直未能得到任何消息,想来必是朝中出了奸佞之徒,此事便是其一。着厂卫彻查,一旦查出任何蛛丝马迹,给朕顺藤摸瓜,沾上关系的都揪出来!”
“其二,朕此前下诏撤京畿防兵聚于京师,不少百姓都因此遭了难,朕决不能就此作罢,此事着工部办理,在京城各门外增设粥棚救济难民。司礼监拟诏,京畿各地均照此办理,将百姓的安居放在第一位。”
“翰林院的学士们在京闲待着也无甚么事情,领着薪俸不做事,就在门外给他们搭个棚子,太祖爷的大诰在京师每个门旁侧都挂上,让他们待在在那给百姓讲解大诰的内容。”
“讲得好的,朕另有升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