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非遗申报(1)(第1/2页)芦笙舞的传承
0207、非遗申报(1)
仰亚打开王波送来的纸袋,里面是厚厚的几叠文件。其大概的内容也就是有关芦笙及芦笙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的相关资料。然后还有一张王波留下的纸条。
纸条上说叫仰亚他们提前准备一下,过几天县里面的相关部门要过来查看这个申报项目的相关内容,并且要收集一部分资料,特别是相关的图片、照片、视频、录像资料。有些东西,可能到时还要安排具体的拍摄。
这些资料,仰亚他们这里确实没有,要有的,也只有原来仰亚还在宣传队的时候,留下一些相关的照片。而后来的这几年,包括他们成立的民间芦笙队、芦笙唱堂舞,那都是面对农村自己自愉自乐的节目,很少留下什么照片呀,图片之类的,更别说是视频、录像了(那个时期可没有什么手机照相,也没抖音)。
不过,仰亚也知道,要想把事情说得清楚,这些照片、图片是肯定要的,至于相关视频,王波在留言纸条也说,都可以等过两天他们来了再拍都行。
可是,图片、照片就不同了,它要反应的是各个时期芦笙舞的表现形式,本地方人民对于芦笙及芦笙舞的喜欢和爱好。以及在本地方上它所起到的作用。这些东西想要现在补上也是不可能的。
针对这个事情,仰亚回忆了很久,才想到,也许他们原来在宣传队时下乡演出时,可能会有一些照片。
仰亚就在自己家里翻箱倒柜地找了起来。最后,还真是在一些废旧书中找到了几张。这些都是原来仰亚他们下乡演出时,一些特意请来的照相馆的同志,为了宣传文化下乡而专门拍的照片。有些牵涉到像仰亚他们这些演出人员的,照相馆的同志也会偶尔地加洗过一张两张的给他们。有时,收过几块钱的费用,有时也就算是送给大家了。
而仰亚,作为当年一个芦笙吹得最好的小伙子,人又长得帅,当然很多照片上都会有他的镜头,所以,他能得到的照片也最多。
可是,就算是仰亚的照片最多,到现在,也找不出几张了。就那几张发黄的黑白照片,现在才觉得它是那么的重要和珍贵。可是,就这几张,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更何况这都只是一个时期的照片。而非遗申请报告上说了,要反应各个时期的情况的,那就得继续去找和各个时期的照片来。
可在仰亚更小的时候,那是更没地方去找了,而后面的一些时段,仰亚想到,他们在跳芦笙唱堂舞时,有些家庭,特别是结婚,还有老人过世时。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有人能够请到城里的照相人员来了,在这种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帮他们拍下一些值得纪念的照片了,这些家里,也许还会保留一些照片。
想到做到,当天,仰亚就开始在本寨子里那些他还记得做过喜事、请人拍过照片的家。
仰亚想过去碰碰运气。
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仰亚组织起芦笙唱堂舞时,第一个请他们去唱芦笙唱堂的家,那是一个当年很早就外出务工人员的家里,所以他回到家里来,做事情也比其他人家要先进一些,思想要开化一些。所以,听说仰亚他们在本寨子里成立了芦笙唱堂舞队,而刚好他家的弟弟准备结婚,就把仰亚他们请了过去,而且同时也请来了城里会照相的人。他们家要把这一喜事的精彩场面保留下来。
而那时,已经不仅仅是只有县城的国营照相馆了,已经有好几家私人都在照相了,而且他们也会经常背着照相机窜到农村来,或者乡下那些中小学校来给大家照相。当然,这一新鲜事物也得到了农村人的支持,他们下来照相的收入也还不错。
像农村红白喜事这些,要照相的,他们当然愿意过来帮忙,一方面,这种场合,他们一照就是一卷两卷‘胶卷’,而且不用一张张地去收钱,照好了,冲洗出来,一起交给主人家,然后一把收钱,事情简单而又赚得多。他们当然愿意来。
而这样的照片,仰亚相信,主人家会很好地保留下来的。所以,他才第一个来到这家。而这家,也是现在仰亚的芦笙队里的一员。
“有人在家吗?”仰亚敲门,叫着里面。
“在!”
说着,门也打开了。
“嗳,仰亚,是你啊。快进来,有什么事吗?是芦笙队又要集中训练了?”
“不,是其他的事情。”
一个寨子里住着,哪家有什么事,也早就有人传遍整个寨子了。其实好多时候根本用不着登门去说。而只有芦笙的这个事情,仰亚是肯定要上门去说的,因为这也不属于寨子里的事。毕竟参加芦笙队的人在寨子里也只算少数。村寨里说的大事,只能指那些红白喜事。
“其他的事?”
“哎,这事,也算是与芦笙有关吧。”仰亚坐下以后,两人开始聊了起来。
“还记得当时,我们开始跳芦笙唱堂舞时,是你家第一个请我们到家来唱的啊。”
“是呀,这都十几年了,那时,也是赶时髦,正好家里有喜事,听说你们搞了个芦笙队,就叫过来热闹了一下。”
“我记得,当时你们家还请了照相的,还帮你们家照了好些相片。”
“是啊,那时,不是经常有那些背着照相机来村寨里照相的吗,所以,就叫他帮照了一些。现在,好多相片都还留着呢。”
“还留着?那就更好了。我今天来,就是为这事来的。你把它都拿出来给我看看。”
“你要看这些老相片?”
“嗯。”
“这些老照片还有用?”
“当然有用了。”说着,仰亚把王波送信过来,要求要报送芦笙及芦笙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告诉了这个芦笙手。
芦笙手当然也知道有这么一回事,还有芦笙舞比赛的事。所以,听仰亚这么一说,就走到正堂,把挂在正堂侧面的一个大镜框给取了下来,那里面装有好些相片。这一带的农村,都有把自己家里的相片用一个镜框装起来,挂在正堂前的习惯。
“这就是你们家所有的照片?都在这上面了?”
“不,这只是一些,还有些放在房间里的衣柜里呢。”
芦笙手把镜框交给了仰亚,然后自己走进了房间,又拿出一个半大的纸盒子出来。
仰亚看着镜框里面的照片。
“嗳,这两张,不就是你家有喜事的那次拍下来的吗。你看,这上面还刻着日期呢。可是,这只是你们家的合影,其他的什么也看不见了。”
“那镜框就只有那么大,后来,孩子们的照片多了,就装不下了,所以,他们就把一些老照片移了出来,每一次家里面的事情,也就放一张两张的在上面,其他的就都收起来的,都装到了这里。”
说着他把纸盒子打开,里面是大大小小、黑白彩色的各种照片。
两个人端着盒子,坐在一起,开始慢慢地在众多的照片中寻找起来。
“嗳,你看这张,是不是那个时候照的。”仰亚把一张很小的黑白照片举到了面前。
主人接过来一看。
“这不就是那个时候照的吗?你看,这后面都还能看见你们好几个芦笙手在后面吹芦笙呢。”
“唉,可惜太小了,根本就看不清楚。站在后面的我们的芦笙手就更小了。”
“这个,你得找当时照相的师傅了,谁想得到要把你们芦笙手拍大一点啊。”
两人把这张照片放在一边,继续在盒子里找着。
找着找着,在纸盒子的最下面,用一根橡皮筋缠着的一把黑白照片被两人翻了出来。一打开,还真有几张那次喜事的照片。
“嗳,你看看这张,这有你们好几个芦笙手都露脸了。”
仰亚马上接了过去。
“嗯,这张还行吧。”
“嗳,这连着有好几张呢,都是那天的照片,你再看看,哪一张有用。”
两人一阵翻腾,还真是找到了好几张能看时得见正在吹芦笙、跳芦笙舞的照片。只是这些照片都太小了,有的只有一寸,有的只有半寸,也就只有那两张他们家的合影稍微大一点。不过也就是四五寸的样子。这也没办法,那个年代的照片也都是这样。能找到,就已经很不错了。
然后,第二天,仰亚就把这家的芦笙手也拖了出来,和他一起在寨子上寻找这样的老照片。结果,又在另一家,找到了几张有关老人过世时,请到仰亚他们去吹芦笙跳芦笙唱堂舞的照片。而且还有两张,直接就是在老人上山时,在山上照的,芦笙手、还有盛装的妇女们围着过世的老人,在已经收割了的一块稻田里跳着,远处的山,近处的树,还有早晨的雾,燃放的鞭炮的都被照了出来,看着都有一种特别艺术的场景(就这张照片,后来被无意识的送到了某报社,被评为优秀摄影作品)。
本寨子里,仰亚两人一共收十几张这样的老照片,大多以黑白的为主。为了更好地反应芦笙及芦笙舞在这一带的开展情况、以及老百姓对于芦笙舞的接受及参与程度,仰亚他们又到附近的几个寨子里去,想要多收集一些,到时才好向王波他们交代。
其他的几个寨子,有的比仰亚他们寨子更小些,这种农村的东西也保留得更多一些,而也有那些比仰亚他们寨子更加新潮一点的,在这里,仰亚他们找到了更多的照片,而且已经开始有稍微大一些的、彩色的照片了。
而更让他们高兴的是,他们在其中一个寨子里,遇到了一位老人,找了到了两张时间比仰亚他们年龄都还大的老照片。虽然那照片已经老得有些风化、有些变质了。可是,那上面表现出来的,可是几十年前的事情。
这可真的一张有价值的照片。
那个时候,应该是在仰亚出生前的几年,也就是什么‘抓革命、促生产’的时候。这位老人,就是这一个生产队的队长。那时,也已经开始实行了文艺宣传队,不过,那个时候的宣传队不是像仰亚他们那个时候,而是由各个生产大队,甚至生产小队自己组织起来的,也是临时的。就是由临时的生产队员自编自导自演的一些节目。
那一次,刚好有上面人民分社、区委会的同志要来检查生产队的大生产情况,为了欢迎上级革命同志的到来,这个生产队就自编自演了一台节目。结果得到了上级领导同志的一致好评。同时,和领导一起来的,就有一个一起来照相的同志,就把他们宣传队的节目都拍了下来。后来,也给了他们几张照片。而他们的节目中,就有关于芦笙舞的。
在那个时期,这可是一个得到上级表扬的好证明,所以,当时的生产队长(也就是现在的这位老人)就一直把这些照片保留了下来,哪怕家里人不再让他把这些相片放在自家正堂的照片镜框里,老队长还是把它们都藏在了自己的小箱子里。
这天,仰亚他们来,问到了这件事情,老人才把当年自己保存下来的‘宝贝’拿了出来。现在,这几张老照片,可真的是变成宝贝了。
仰亚等觉得老人保存这些照片也很珍贵,但是,他们又确实需要这样的照片,所以,就想着给老人一些钱,打算从他手上把这些照片买过来。可是,老人却怎么也不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