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你们想害死太孙殿下吗?(第1/1页)奋斗在洪武末年

    赵勉在泸州卫集中了首批五十万斤铜,动用十几艘大小船只,开始向应天运输这一路的艰辛就不用讲了,金沙江航道还没有完全清理出来,一路上不得不五次更换船只,翻山越岭,摔死的牲口有十几头之多。

    历时四个月,才进入了长江航道,转入长江之后,完全豁然开朗,有种便秘好个月,一下子通畅的舒爽感觉,船只迅速南下,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到了应天,送到了户部交割!

    前后不到一年的光景,传说中的滇铜入京了。

    原来遥远的云南,居然还埋藏着宝贝,在京城瞬间掀起了一股热潮,就仿佛大航海发现了美洲白银,无数人前往美洲冒险一样,也有许多敏感的商人,立刻动身,前往云南,寻觅商机。

    而且柳淳这个名字,再度出现在了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话内容之中。

    事实上,柳淳在离京以后,很多人都恨不得让他永远消失,绞尽脑汁,想各种办法,他们以窥视皇宫,图谋不轨为名,禁止了热气球飞行,又以各种借口,几次冲击鸡鸣山书院,希望拔掉这颗眼中钉,肉中刺。

    另外还有人几次上书,希望把郭守敬从文庙驱逐出去。

    甚至有人偷偷往郭守敬的神像上泼狗血种种闹剧,不一而足。

    可他们越是上蹿下跳,柳淳在民间的声望既越高,获得的同情也就越多。随着滇铜入京,人们再度点燃了热情。

    柳大人不管到了哪里,不管身份如何,境遇怎样,都始终念着天下苍生,想着造福百姓。这才是真正的好官,有良心的学者!真正做事的大才!

    柳淳一直宣扬科学。

    从此刻开始,在京城出现了“柳学”的说法,如果说科学对应的是“理学”,那么“柳学”则是直接挑战儒学在国子监里,甚至有学生抛弃监生身份,直接前往云南,各地进京的学子,宁可进入鸡鸣山学堂,也绝不进入太学。

    另外凤阳和长沙,也都成了新学的中心,聚集了一大帮的士子文人。

    柳淳的每一点成就,都能让这些学子们倍受鼓舞。

    他们钻研学问,发奋读书,希望有朝一日,能像柳淳一般,造福苍生,治国平天下。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渐渐变成“学好柳学平天下”。

    整个局势都在快速转变着。

    从变法到柳学似乎离开了京城的柳淳,比起从前,更加具有影响力,也更加难以对付!

    东宫的师父们,简直苦恼透了,许多人不停思索着,对付柳淳的办法,愁得头发都掉了一大堆。

    难道这个柳淳就打不死了吗?

    齐泰邀请练子宁,还有陈迪,暴昭几个人商议经过了一番讨论,还真别说,让他们发现了一个问题!

    一个足以击败柳淳的大漏洞!

    “你们请看,户部收滇铜,一百斤要六两银子,也就是六贯钱,而一百斤铜,最多能铸钱二十贯,换句话说,只赚了十四贯。”齐泰拿着笔,给大家算账。

    练子宁皱着眉头,“这也不少啊!”

    齐泰大笑,“可朝廷要花费多少钱?皇家银行拨出去两千万贯的借款,户部出了钱粮,地方发动民夫,工部和河道衙门都出了力气算起来,至少三千万贯砸进去了,以目前来看,每年从云南输入的铜料,最多能铸一百万贯,算上成本,要四五十年才能收回来。”

    陈迪大惊失色,“这么看也没赚多少啊?”

    “岂止是没赚钱!是亏了!”

    齐泰大笑道:“这些钱如果用来放贷,能赚多少利息?而且我还没有计算,从皇家银行借款的利息,实际上,七八十年都回不了本!”

    暴昭也道:“此言有理,还有维护金沙江航道的费用,那也不是小数目啊,看看现在河道衙门的开支,就一清二楚了。”

    “没错!”

    齐泰一拍巴掌,喜滋滋道:“柳淳不是号称点石成金,号称他善于理财吗?他这些年弄了那么多的花样,的确增加了一些岁入,可这一次,他玩砸了!以我的估算,他赔钱了,而且赔了许多,现在的柳淳,根本是打肿脸充胖子,硬撑着呢!”

    练子宁沉吟半晌,渐渐转过弯来,也道:“既然如此,我们要不要上书,戳穿柳淳的画皮,让朝野知道,他根本不是什么能臣干吏!相反,是个好大喜功,虚耗民财的无能之辈?”

    齐泰含笑,“没错,我们的确要上书参柳淳一本!”齐泰从座位上站起来,呵呵冷笑,他背着手,一边踱步,一边说道:“过去我们斗不过柳淳,全是被他的那一套给欺骗了。这段时间,我仔细研读了柳淳的一些书籍文章,渐渐摸出了他的脉。这就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弄清楚了柳学的弱点,自然能无往不利。”

    练子宁大为赞同,“齐兄果然非比寻常,以柳学对抗柳学,这招太高了!看起来,我们也要好好琢磨一下子了。”

    齐泰矜持一笑,“我也不过是这么一说,回头还要仔细计算,看看柳淳到底是赔了多少钱,等一切算明白,我们就向陛下上书,拆穿柳淳的面具!”

    就在滇铜进京的第十天,朱元璋破例把朱允炆叫到了皇宫。

    是的,就是破例!

    有很长时间,朱允炆已经见不到老朱了。

    说起来前不久,朱标去世三年,祖孙曾经一起去看望朱标,在坟前,两个人都分外悲伤,朱元璋眼中满是泪水,朱允炆几乎哭晕在坟前

    “你瘦了不少啊!”

    朱元璋扫了一眼几乎只剩下皮包骨的朱允炆,突然心生垂怜,毕竟是自己的孙儿。

    “赐座!”

    太监搬来了墩子,朱允炆谢过之后,坐了下来。

    “这段时间,你都在做什么?可曾有读书?”

    “回皇祖父的话,孙儿读了!”

    “读谁的书?”

    “读师父柳先生的书!”

    “哦?”老朱好奇了,朱允炆跟柳淳闹翻,最后柳淳便贬到了云南,朱允炆也受到了严重打击,被自己晾了快一年,他居然愿意去学柳淳的书,真是咄咄怪事啊!

    “既然你读了柳淳的书,那你又如何看柳淳在云南的做为?”老朱顿了顿道:“有人说滇铜入京,是柳淳的大功,可也有人说,滇铜其实是得不偿失,你怎么想的?”

    朱允炆站起,躬身道:“回皇祖父的话,孙儿以为,滇铜输运京城,靡费极大。”

    四个字一出,朱元璋稍微顿了下,而后轻笑道:“那你说说,都耗费在了哪里?”

    “回皇祖父的话,首先就是金沙江水道,这段的花费太多了,除了朝廷拨款之外,还有银行借款,地方要征调民夫,消耗粮食物资即便不算银行的利息,这一块的耗费也在三千万贯之上,而且往后每年为了维持航道,至少还要投入三十万贯。”

    朱元璋皱着眉头,“嗯,也有你这么一说可滇铜入京,毕竟解了燃眉之急,朝廷缺铜,你又不是不知道!”

    “回皇祖父的话,目前一年进京的滇铜不会超过三百万斤,即便按照柳先生估算的最高数额,也仅仅能突破一千万斤,全部铸钱,也只有一二百万贯,但是,在路上消耗的运费,就要几十万贯,而且民夫行进在山谷之间,死伤惨重,沿途的百姓,苦不堪言!”

    老朱眉头紧皱,“允炆,照你的说法,这滇铜反倒是赔钱了?”

    “是的,以孙儿的计算,的确是如此!”

    “那是不是要停了滇铜啊?”朱元璋声音缥缈,听不出喜怒,淡淡地问着。

    突然,朱允炆撩起袍子,跪在了地上,用力磕头。

    “皇祖父,孙儿以为恰恰相反,不管赔多少钱!都必须不计代价,让滇铜运抵京城,此事关乎大明江山,关乎千秋万代的基业绝不是用金钱可以计算的,孙儿恳请皇祖父,万万不要被闲言碎语,腐儒书生误导,贻误大事孙儿言语孟浪,还请皇祖父明鉴!”

    朱元璋低垂眼皮,缓缓瞧了瞧朱允炆,一年不到的时间,这个小子的确变了不少难道这就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朱元璋缓缓起身,把朱允炆拉起来,一起走到了龙书案的旁边,“来,跟祖父好好说说,这滇铜入京,究竟有多少好处!”

    东宫里,此刻也在激烈争吵一个年过不惑的文士,面对着齐泰等人,安然自若,面沉似水。

    他的手边,正放着齐泰算的那笔账,

    “如此浅薄见识,鼠目寸光,也敢拿出来坑害殿下,难怪这一年多,殿下受到了许多的非议,全都是尔等无能!妄为人师!在下真是替尔等汗颜!”他冷冷问道:“你们莫非要害死太孙殿下吗?”

    齐泰等人哪里会服气,纷纷大怒,“你现在不过是一介布衣,也敢侈谈国事,简直让人可发一笑!”

    文士冷笑,“是尔等可笑才是,身为官吏,尸位素餐,百无一用,难道不可笑吗?”

    “你”

    双方正在争吵,突然朱允炆从外面小跑着进来,喜不自禁道:“方先生,皇祖父夸奖我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