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留子(第1/2页)汉冠

    “将军调来北营,也有段时日了罢?”

    张光愣了一下,不明白王生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但是他想了一下,还是轻轻点了点头。

    “也没有多久,几个月罢了。”

    王生轻轻点头。

    “这洛阳的风土人情,与长安雍州那边不一样,将军可有不适应之处?”

    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

    原本张光是想要巴结王生的,但是当王生反过来对他这么热情的时候,张光却是感觉到了一丝丝的不对劲。

    还有异样之感。

    他张光虽然自诩不凡,但张光自己也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的。

    他的这点身家,手上有的这些权势,是连面前的广元侯三分之一都比不上的。

    而且

    他来接待王生,是有求于广元侯的。

    他想要随广元侯一道出征。

    不对劲。

    这事情非常不对劲。

    “是有些不同,但在下也是粗人,这些东西,都是不如何在意的。”当然,回答的时候,张光还是脸色不变的。

    王生轻轻点头。

    “可有曾出营游玩?”

    游玩?

    “倒是去洛阳城许多次,洛阳城内的有名去处,都是去过一遍的。”

    虽然张光一直待在北营,但是他的府邸,却是在洛阳城中的,虽然不在内城的范畴,但也算是一个好住所。

    他的家室,都是安置在那里的。

    “本侯看着将军,心中多是仰慕之色,将军的风采,倒是想一睹为快,如何?随本侯出营,本侯带你去走走?”

    张光听着,当时就想着拒绝的,但他转念一想,他可是有求于广元侯的,若是直接拒绝,好像有些不妥。

    前卫将军斟酌用词,过了一会儿,这才说道:“我是粗人,也不像君侯一般能言善道,会写赋,又会作诗,我就是粗人,还是在军营中待着安生。”

    实在不是张光孤僻,只是走出去,那些鱼广元侯接触的人自然都是世家高门,这世家高门,岂会看得上他一个前卫将军?

    这不是自讨没趣?

    “也罢。”

    王生看着张光不愿意,也不勉强了。

    “那招待本侯的事情,便交由将军了,左卫将军,你若是有事,便去做罢,恐怕我找你过来,中军将军心中多少是有些怨气的。”

    张弘看了一眼张光,轻轻点头,但还是吩咐自己的副将,说道:“我便去拜见中军将军了,你替我作陪君侯。”

    “诺。”

    副将连忙领命。

    军营之中,太多事情是不可预料的了。

    虽然司马雅不可能有这个胆子来对王生出手,但是这种事情,谁又说得准?

    说不定有人借司马雅的手,除掉广元侯呢。

    谨慎一些,总是好的。

    在关键时刻,张弘的副将,就能让王生多出一条命来。

    与张光走着,两人都有些无言。

    这张光的口才实在是不如张弘,这段光景,居然愣是一句话都没吐出来。

    就你这样,还接待我?

    王生心中自叹一口气,只得是自己给这个张光找点话来说了。

    “将军,若是行军打仗,这军营是如何布置的?”

    王生觉得尴尬,其实张光心里更是尴尬。

    他与王生不熟,也不知道王生喜欢什么,就怕说错了话得罪了,因此,干脆就不说话了。

    不说话,不就不得罪了?

    现在王生抛出这个问题,张光就像是在沙漠中走了几日路的旅人见到了水一般,当即变得有些兴奋。

    “这军营布置,当真还是一门学问。”

    说完这句话,张光瞥了一眼王生。

    面前的广元侯只是少年人模样,但是他可不敢将王生当作寻常少年看待。

    虽然他的年纪,其实与寻常少年没有差别。

    “军营驻扎,一般是由前面的斥候或者塘报骑兵确定安全后,才会驻扎。

    军营驻扎的地理位置,也有严格要求。

    一般要看两军交战的距离、粮食运送是否方便,后面队伍是否方便支援。

    一般来说,军营的将士,只是一部分士卒,还会有一小部分士卒在后面驻扎,随时等待骑兵通知,是否需要支援。”

    张光看着王生听得还算认真,加之他又想着要讨好王生,对这个问题的讲解,也更加周到起来了。

    “其次就是搭帐篷和围墙。军营决定驻扎之后,就是搭帐篷和修造围墙和防范措施,这两个一般没有先后顺序,是同时进行的。

    搭帐篷并不像君侯想的那样,要现场收集木头。行军的时候,会有专门负责运送绳子和搭帐篷需要的木头的队伍。

    大概五个人运送一个帐篷需要的材料,到了军营中,也是几个人搭自己的帐篷,由于原料不用现找,而且分工明确,搭帐篷是非常快速的。”

    王生轻轻点头。

    他之前以为这行军打仗,这扎营的东西都是因地制宜的,结果不然,那扎营的材料都是行军的时候带过来的。

    “军营外面的围墙,一般叫做壁垒,除非特殊需求,否则就用树枝撘造简易的壁垒就可以了。

    这个工作要比搭帐篷麻烦一点,兵士们会去看发旁边的树枝,将树枝的底部削尖,用火将底部烧焦。

    烧焦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树枝腐烂,影响壁垒的牢固性。

    然后将准备好的树枝分成上下两排插在土地里,在上面会建立类似脚手架的长树干,铺设木板,有哨兵站在上面观察四周动向。

    做好这些之后,就是挖厕所。若是不设个厕所,那些大头兵就会随地上厕所,这不雅观倒是真的,还容易染病,是故挖厕所的位置,一般都要离水源远一点,而且每个帐篷里的军士们公用一个厕所,不能弄错位置。

    每个帐篷都要相对,中间要挖出一条排水沟,方便排水。

    将军的帐篷,是由9个哨兵的帐篷包围住,每晚都有哨兵在帐篷外看守。”

    说了这么多,张光也算是话说开了,在这里还忍不住给王生说一说军中常识。

    “所以,君侯日后若是带兵打仗,要做夜袭之事,一般只要看那个帐篷是被包围起来的,最中间的,就一定是将军的帐篷了。”

    王生轻轻点头。

    “多谢将军。”

    “这有什么好谢的,君侯想要知道一些军旅上的东西,小人告知而已。”

    见到张光的话变多了,王生也是暗自颔首。

    话说起来了,这是一个好消息,王生趁热打铁。

    “除了主战士卒,可还有其他兵种?”

    张光愣了一下,马上点了点头,说道:“当然有了,比如炊事兵,在军营之中,有专门的的一批军人,这些人是不用上战场和敌人厮杀的,也就是炊事兵,又叫做火头军,负责给将士们做好饭。

    在有云:车驾驷马,卒十骑一重。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装,厩二人主养马,凡五人。步兵十人,重以大车驾牛。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装,凡三人也。”

    王生眼中微微一亮。

    “将军居然还有看兵书?”

    “这是当然的。”

    张光心中倒是没有多少傲气。

    实在是他所谓的看兵书,在这个广元侯面前是不值一提的。

    “除了这火头军,再就是军医和侦察兵、骑兵。

    军医在军营之中的地位不低,属于军官行列,但那些大夫却很少人愿意干,全是因为长途跋涉,还有性命之忧。

    所谓之物以稀为贵,因此军营中的军医待遇是很好的。

    不过,这些军医多是方士,条件简陋,很多军医都没有真本事,或者只懂得一点简单的包扎,和处理外伤的药方。

    一副药治百病,若是被金汁淋到了,那真是一点活路都没有了。

    但即便是这样,军医也不能随便逃离,否则会殃及家属。”

    王生错了。

    这张光不是不会说话,而是太会说话了,简直是话唠一般,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

    从军营驻扎,到兵种,甚至到编制,都给王生仔仔细细了讲了一遍,可以说是掏心掏肺了。

    张光说了这么多话,王生对这中军北营的了解,也就更多了。

    让王生有收获的,就是这个军营中到底有什么人了。

    王生之前虽然是学历史的,但没学这些东西,这军营之中有什么人,王生说实在是有些迷糊的,不过听了张光的话之后,这一切就又豁然开朗了。

    这个时代的军营中,人员众多,最底层的就是兵,在往上就是兵长、校尉、骑都尉、中郎将、骠骑将军、中军将军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郎将这个职位,中郎将一职起源秦朝时期,一直延续到三国。

    正常来说,中郎将是在驻守在皇宫内外的将军,主要负责保护皇帝安全,和观察周围的风吹草动。

    也就是说,中郎将在一般情况,是不会出现在军营之中的。

    而且在秦汉时期,中郎将已经是武人的能达到的最高职位,当时的吕布就是被董卓官拜中郎将,基本属于武人中最大的官。

    但是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战争,中郎将不仅地位下降,要听从上面的将军,比如上面提到的骠骑将军、神威将军等,中郎将也是要带兵打仗的。

    往往在军队中,没有将军的话,中郎将就是一把手。

    其次校尉、都尉等,也是军营中的重要成员,校尉相当于将军的副官,帮助将军驻扎军营,布置军事防范策略等等。

    三国时期的鲁肃,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就被孙权任命为校尉,共同辅佐周瑜和程普行军打仗。

    另外,让王生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这军队的编制问题了。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先说一下商周时期的军事等级,大概是兵、伍长、什长、都伯、百人将、牙门将、骑督、部曲督等等。

    一般来说五人算一伍,每个伍里有一个伍长。十个人为一“什”,十个人里面选出一个什长。

    其次,还有专门的步兵骑战车作战的,在中记载:“每乘是甲士10名,徒役20名。”十乘为一卒,每两卒由一个师长来指挥。

    而且,不同卒的将士们只认自己的将领,别的卒的将领是不认识的,也是为了统领方便。打仗的时候,为了不伤到自己人,一般会有特殊的暗号。

    从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将士的编制是没有太大区别的。

    到了汉朝,编制才出现了一点改变,出现了新的名词。

    大概一千人分成一部,每部里分成5个曲左右,部长听从校尉指挥,曲长听从部长指挥。

    西晋大多承继汉朝,但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