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替代之选(第1/2页)帝国争霸

    要说的话,早在10多年前,论议两院通过限制海军规模的法案之后,帝国海军就认识到了“替代型航母”的巨大价值。从那个时候开始,帝国海军就投入资金,在相关领域进行前期探索。

    当然,最初使用的不是这个名字。

    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当时出现的“航母无用论”与“大小之争”都与帝国海军有关,也可以说成是被帝国海军利用。正是借助发展“小型航母”的机会,准确说是论议两院提出的相关要求,帝国海军才拿到拨款,在论议两院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了“中小型多用途航母”的研制项目。

    众所周知,帝国海军最后还是选择了传统路线,继续建造大型与超级航母。

    至于相关研制成果,在“薛远征”级开工建造之后,全都被束之高阁,锁进了帝国海军的档案柜。

    准确的说,是转变成了技术储备。

    “替代型航母”其实就是“中小型多用途航母”的翻版,也可以说成是现代化版本。

    “中小型多用途航母”的基本设计思路其实是放弃独立作战能力,把航母当成纯粹的战斗机搭载平台,以保障与运作舰载机为主,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削弱与取消其他作战能力降低建造成本。

    结果就是,该项目完全依托于在当时炒得火热的垂直起降战斗机。

    有趣的是,垂直起降战斗机自始至终都不是海军的项目。

    不管研制“鹞”式战斗机的布兰王国,还是制造“铁匠”战斗机的西骆沙,乃至靠许可证生产AV-8B的纽兰共和国,都是按照空军的任务需要采购与装备垂直起降战斗机,也主要装备空军。

    在战术思想上,垂直起降战斗机其实是应对全球大战的产物。

    说得简单一点,在全球大战当中,不管进攻与防御,都得面对一个大问题,前进基地肯定会遭到敌方重点打击,因此前线航空兵在开战之后有可能面对没有基地可用,或者无法靠前部署的尴尬局面。

    显然,不能因为前沿机场会遭到打击就放弃前线航空兵。

    在战术体系上,没有任何作战力量能够取代前线航空兵。

    那么,唯一的选择,就是想办法让前线航空兵降低对前沿机场的依赖程度。

    对此,有两种发展思路,一是提高作战飞机的作战半径,二是缩短作战飞机在起飞与降落阶段的滑行距离。

    一直以来,帝国空军采用的是第一种办法。

    最典型的,也就是“战-10”。

    在帝国空军的战术体系当中,“战-10”是典型的前线战斗机,其在主要任务状态下的作战半径都在1000千米以上,后期的发展型甚至达到1500千米,超过了西陆集团的重型战斗力。

    只是,西陆集团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

    要说的话,这完全能够理解。

    不要忘了,除了少量重型截击机之外,西陆集团重型战斗机的作战半径都在1000千米左右。

    归根结底,就是航空发动机的技术不过关,为了保证主要的战术性能,只能牺牲相对而言不算重要的航程。

    那么,凭什么发展作战半径更大的前线战斗机?

    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布兰王国研制了“鹞”式战斗机,而西骆沙在迢曼帝国的支持下研制了性能更极端的“铁匠”战斗机。只是严格说,这两种战斗机其实都是攻击机,基本没有空战的能力。

    要说的话,这也正是帝国空军对垂直起降战斗机浅尝辄止的主要原因。

    虽然为了获得垂直起飞能力,像“鹞”式这类采用旋转喷口的垂直起降战斗具有非常高的推重比,也足够敏捷,但是受起飞方式限制,垂直起降战斗机没办法超音速飞行,而且作战半径都很短。比如“鹞”式在采用垂直起飞的情况下,最大作战半径还不到100千米,连保卫机场都办不到。

    对追求进攻的帝国空军来说,这样的战斗机有何用?

    结果就是,在完成理论研究之后,帝国空军就把垂直起降战斗机束之高阁,把相关的研制工作转变为理论研究。

    简单的说,就是以理论研究为主,为今后进行相关的开发做储备。

    受此影响,帝国海军的“中小型多用途航母”自然不会有好结果。

    关键就是,为“中小型多用途航母”准备的舰载机也就是垂直起降战斗机的海军型。

    虽然按海军的要求,对垂直起降战斗机的性能指标做了必要调整,比如基本放弃了垂直起飞能力,只要求垂直降落能力,并采用跃飞甲板,通过短距离滑行增加起飞重量,以延长作战半径或者是提高载弹量。又比如,配备高性能火控雷达,配合性能先进的空空导弹增强制空作战能力。

    可惜的是,这些措施没办法解决最关键的问题。

    以当时的技术,尤其是至关重要的发动机技术,垂直起降战斗机无论如何都没办法突破音速。

    只有获得性能更好的发动机,才有希望让垂直起降战斗机获得足够优秀的机动性能。

    显然,当时所能达到的技术状态,帝国海军肯定没办法接受。

    不要忘了,在“中小型多用途航母”搭载的舰载机里面,战斗机的头号使命就是为舰队提供防空养护,主要就是通过快速截击对付来袭的敌机。战斗机没有截击能力,简直就不敢想象。

    虽然在此之后,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帝国空军重新启动垂直起降战斗机项目,帝国海军参与了研制工作,而且拿出了成果,但是一直到大战爆发,帝国空军与帝国海军都没有大批量采购与装备垂直起降战斗机。

    正是如此,在大战爆发之前,帝国海军更看重搭载常规起降战斗机的中型航母。

    要说的话,其实就是在为战时的护航作战考虑。

    虽然在第二次全球大战当中,护航作战主要针对的潜艇,以反潜为主,而且当时的很多舰载战斗机都具有反潜作战能力。关键是,当时的潜艇得频繁浮上海面为电池充电,很容易遭到攻击。根本不需要专门的反潜巡逻机,让战斗机挂上火箭弹,就能在远海执行反潜作战任务。但是发展到现在,特别是面对能潜航几千千米的大型攻击潜艇,就必须依靠专门的反潜巡逻机。

    如此一来,对护航航母也就有更高的要求。

    在大战爆发前,帝国海军还专门做过测试。虽然“巡-4B”在做必要的改装后,能通过跃飞甲板升空,但是需要滑行190米,还无法达到最大起飞重量,执行反潜任务的效率肯定会受影响。

    关键还有,在护航作战当中,还得考虑来自空中的威胁。

    其实,早在第二次全球大战期间,防空的重要性就已经显现出来,只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要忘了,当时的护航航母搭载了足够多的战斗机。

    更加重要的是,当时的反舰武器,主要是非制导炸弹与直航鱼雷,严重限制了重型轰炸机的反舰作战能力。

    显然,在反舰导弹问世之后,来自空中的威胁就不可小觑了。

    为此,护航航母必须具备搭载与运作重型战斗机的能力,最好还能使用预警机,增强防空作战的效率。

    要想获得这些能力,就必须配备大功率蒸汽弹射器。

    如此一来,对航母的吨位就有很高的要求。

    虽然按照帝国海军做的研究,能在3万吨级的小型航母上安装弹射器,使其能搭载与运作舰载战斗机,但是要想获得完备的作战能力,特别是完成截击任务所需的出动率,就得把吨位提高到4万吨以上。

    关键还有,要想搭载足够多的舰载机,至少需要5万吨!

    显然,这个体量不比大型航母差多少。

    此外,为了获得足够强大的作战能力,肯定需要采用大量新技术,比如活塞行程更短的大功率蒸汽弹射器。

    把这些因素都算上,排水量在5万吨左右的中型航母的造价,不会比8万吨级的大型航母低多少,作战能力却存在明显差距,因此从效费比的角度来看,建造中型航母其实是一件亏本买卖。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才坚持建造“薛远征”级超级航母,并且把大批退役航母进行封存处理。

    只是,相对战时的巨大需求,封存的大型航母肯定不够。

    按照帝国海军做的统计,哪怕按第二次全球大战的标准组建护航舰队,至少都要30艘护航航母。

    显然,实际需要的肯定更多。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帝国海军在战前就启动了“替代型航母”的研制工作,准确说是前期的基础设计。

    “替代型航母”最为主要的特点,其实是尽量降低建造价格。

    当然,牺牲的不是作战能力,而是生存力!

    严格说来,“替代型航母”就是按商船标准建造的中型航母。

    具体来说,满载排水量在5万吨左右,飞行甲板的长度在280米到290米之间,最快航速不到24节,配备两部标准蒸汽弹射器,机库能容纳24架舰载机,最多能够搭载48架舰载机。

    有趣的是,在进入建造阶段之后,帝国海军没有向造船厂提供统一的设计图纸。

    道理也很简单,“替代型航母”根本没有完成设计,而且在大战爆发之前,也没人想过需要完成设计。

    结果就是,在决定建造的时候就只有几个前期方案的概念图。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帝国海军只向造船厂提出性能指标,然后让造船厂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建造。第一批6艘“替代型航母”分成了3种,而且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往往被当成三个级别对待。

    从后勤保障的角度来看,这简直就是灾难!

    虽然三种设计的主要设备与系统都做到了统一,比如燃气轮机与弹射器都是一样的,但是在装配阶段肯定存在差别,也就得为这3种航母提供3套后勤保障系统,大幅度增加了维护保障的难度。

    只是,没人能否定,“替代型航母”解决了帝国海军的燃眉之急。

    三管齐下,以及让造船厂去自由发挥,最为突出的好处,也就是大幅度的缩短了航母的建造时间。

    第一批6艘“替代型航母”从下达订单到建成交付,均没有超过1年!

    在新历151年第三季度,这6艘航母全都加入了帝国海军的战斗序列,而且全在东望洋活动。

    6支以“替代型航母”为核心的护航舰队,成为了运输船队的守护神。

    此外,通过建造第一批,锻炼了造船厂的工人,也让帝国海军有了更多的选择。

    从第二批开始,“替代型航母”采用了统一的设计图纸,而且就是第一批3个型号中的一种。

    简单的说,综合性价比最好的那一种。

    因为能满足帝国海军的作战需求,所以“替代型航母”的第二批,帝国海军一次性的下达了12艘的订单,此后又增加到了24艘。虽然后来对建造计划做了调整,增加了一些额外要求,最终只建造了20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