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七百一十五章 汇报你的情况(第3/3页)我的大小美女花
做出的悬停、垂直起降等各种高难度的技术动作,而整个飞行器的直径,则只有50米。”赵书文说道。
“每小时2200千米?”顾问难以置信地问道。
“这只是记载,真假不可考。”赵书文说道。
“其实,当代打的战斗机中,米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下的德莱顿飞行棋研究中心设计制造的X-43A型新型飞机,最高时速已经超过了1.15万千米。”顾问说道。
“速度其实没有什么,圆碟形飞行器最大的优势在于机动性和灵活性,根据这份文件,这种飞行器的加速度比我们现在拥有的最大推力的火箭还大,灵活性也是我们现代的战斗机比不上的。”赵书文说道。
“这份文件一共列出了三种型号的圆碟形飞行器,第一种飞轮-1研究失败,垂直起降-2则因为**覆灭而流产,勃罗湟女战神-3是最后一种圆碟形飞行器,使用了弗·绍贝格尔的新型能源,发动机有反磁力性能,从而使飞行器能够对抗重力悬浮,同时发动机能够大功率地吸收周围空气抽真空,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机动性。”
“勃罗湟女战神-3只试飞了一次,研究这一型号圆碟型飞行器的布雷斯拉工厂被苏军占领,所有研究人员包括工厂里所有完工未完工的飞行器全都消失,但是时利威尔、米赫以及绍贝格尔都流亡美国。”
“之后,研制圆碟型飞行器的主要技术负责人都流亡米国,之后的回忆录以及采访和解密文件,都显示,苏方获得了飞碟原型,米国则获得了研究技术人员,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双方会放弃这种高性能飞行器的研究,考虑到之后两国和全球之间紧张的形势。”赵书文说道。
“那我们现在就有理由怀疑,是俄国,或者米国方面,攻击了我们的科考船?”张江问道。
“有这种可能,甚至很有可能是双方合力所为。”
“我们都知道,有核不扩散条约,那么,是不是也有飞碟技术不扩散条约呢?米国,有没有可能和俄国达成了某种共识,不让我们得到科考队获得的东西?”顾问问道。
“嗯”张江严肃地点了点头。
“我还是觉得,首先,飞碟这种东西,真的有么?我们连瑞龙号出事的原因都没有调查清楚,就想到这么远,不合适吧?”顾问问道。
“多想一些,到时候也不至于太过慌乱,准备充分一点总是没错的。”张江说道。
“嗯。”
“而且,估计很快,无畏号的情况也会传回来。”张江说道。
“那备用的燃料没有了,这些搜救船怎么办?”顾问问道。
“有一艘燃料船已经在路上,我们也正在和俄国方面请求援助。”张江说道。
“我们很被动啊,距离太远,不向米国和俄国,有天然的地缘优势,我们就不一样了,想要干什么,都要走海峡,一举一动都在人家的监视下。”顾问说道。
“我们就假装什么都不知道,该请求援助就请求援助,正大光明的去调查。”张江说道。
“我们都不知道敌人究竟是谁,也不知道敌人的意图,甚至不知道敌人的手段,这处境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太被动了。”顾问说道。
“不管怎么样,那船下面的东西,都一定要打捞上来,上级给我下了死命令。”张江说道。
“我们要做的,是想办法,减轻代价。”
第二千七百一十九章无畏号
中午的时候,华国方面的打捞队伍赶到了现场,接替了米国方面的搜救工作,并向米国方面表示感谢。
蛙人下水,检查无畏号的情况。
“报告,下潜深度,90米,100米。”
“110米,120米。”
“报告,抵达海底,抵达海底,发现船只,发现船只,在预定地点,在预定地点。”
“汇报船只情况,拍摄水下照片。”水面发布命令。
“明白,正在接近目标,正在接近目标。”
“天哪,这是什么”水下的蛙人没有来由地发出了一阵阵地感叹。
“汇报情况,汇报情况。”
“报告水面,报告水面,目标严重损毁,目标严重损毁,船身多处孔洞,主梁断裂,主梁断裂。”
“内部情况?”
“船身倾覆,内部情况不明,重复,船身倾覆,内部情况不明。”
“拍摄水下影像。”
“明白,正在拍摄。”
“正在回传资料。”
“是否收到?”
“水面收到,水面收到。”
“请求上浮。”
“可以上浮,可以上浮。”
蛙人重新回到水面,专家们观看蛙人拍摄的水下资料,准备制定下一步计划。
“先把水下资料发给总指挥部。”
“是。”
总指挥部里的张江接收到了信息。
“开会。”
张江挑选了李东源、赵书文、刘选等几个秘书常驻,几个人和张江一起在指挥部里等待结果。
“来了,这是水下的情况。”
张江在指挥室内大屏幕上播放蛙人带回来的水下情况。
无畏号巨人一般的身体,赫然躺在海底,四脚朝天。
船舷断裂,主梁断裂,船身断成了两截。
而且,船身上,尤其是水线以下,几乎完全损毁,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孔洞,甚至,在船头的位置,还能够发现,折断在船身上的剑鱼坚硬的嘴。
剑鱼确实是能够撞漏船的,但是那是以前的古老的木帆船,剑鱼击穿了现代水面舰艇几十毫米厚的钢板,这还是第一次。
“真的是鱼扎漏水了才沉的船?”赵书文疑惑地问道。
“不确定。”张江说道。
“鱼能把船的主梁都给扎断嘛?”刘选问道。
“是啊,这么大的一艘船,就算是漏水,也要漏很长时间才能沉吧?船里面都是密封舱,堵漏措施也非常完善,怎么会这么容易就沉了?”
“是啊,主梁是怎么断的?”
“不知道,打捞专家正在研究中。”
“所以这条船确实瞬移了?”
“科学没有办法解释这件事情。”张江说道。
“我说过的费城实验可以这件事情。”
“费城试验是米国人的搞的,那也就是说,这件事情是米国人在搞我们?”顾问问道。
“这种强磁场的实验,很多国家都在搞,我之前就说过,我们国家之前也搞过!”
“又是瞬移又是飞碟,这两项都和米国人有关系,我觉得我们基本可以确定了。”赵书文说道。
“接下来怎么办?”顾问问张江。
张江给大家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张照片。
是一张卫星图。
“这里,是我们的打捞船队。”张江指了指卫星图上的绿色的圆点。
“这里,是米国人的科考船。”张江说道。
“米国科考船?”顾问问道。
“因为上一次联合科考死亡惨重,米国派来了规模更大的科考船队。”张江说道。
“这里是荷兰人的科考队,这里是俄国人的科考队。”张江又指了指地图上的其他两个点。
“看来,我们要抓紧时间了。”顾问说道。
“是啊。”张江点点头。
“他们是去科考的,和我们打捞瑞龙号有什么关系?”顾问问道。
“这几个科考队基本上都是要从科隆纳亚岛的联合国科考营地登录,而这个地方,距离瑞龙号出事的地点,只有几十海里的距离。我严重怀疑这些科考船去考察的目的。”张江说道。
“那我国有没有再派出科考队?”顾问问道。
“瑞龙号沉了,就说明我们的科考队已经得手了,没有必要再去冒险了。”张江说道。
大家默然。
“好,大家暂时就讨论到这里。”
张江给刘前进打电话。
“张副会长。”
“小刘啊,无畏号找到了。”张江语气沉重。
刘前进感觉到了不好的气息。
“在哪?怎么样?”
“在距离阿拉斯加不足一百海里的公海上。”张江说道。
“在最后汇报的地点?”
“是,已经沉了,从现场的照片来看,确实是被剑鱼破坏了吃线以下的船体,漏水沉了,但是,主梁也断了,船成了两截,这一点说不通。”张江说道。
“我们究竟是在面对什么样的敌人啊。”刘前进叹了一口气。
“你们按原计划执行。”张江说道。
“可是,我们的备用燃料没了,气象专家告诉我们,今年的寒潮可能要提前到来了,按照我们现在这个前进速度,无论是时间,还是燃料,都是不够的。”刘前进说道。
“速度的你问题你不必要担心,米国人、俄国人和荷兰人都和我们一样被困在冰层里面了,他们的破冰船还没有我们的速度快。”张江说道。
“燃料呢?”刘前进问道。
“船已经在路上了。”张江说道。
“好,无畏号有什么新进展,麻烦张会长通知我一声。”刘前进说道。
“放心。”
“对了,联合国的北极科考站里面也有我们的人,必要的时候我会让他和你联系。”张江说道。
“明白。”
经过一上午的水下考察和打捞,船体姿态被矫正过来,正面向上,蛙人又在船的龙骨主梁上拍摄了一些照片,水面上的专家们争吵的面红耳赤。
“这一定是暴力扭断导致的屈服疲劳!”
“你看这断面,一定是脆断!”
“你学没学过《金属学》?脆断断面有韧窝?”
“不用金相望远镜,你肉眼就能观察到韧窝?”
“反正这断面不是脆断,脆断断面应该是整齐的开裂,表面至少应该是光滑有光泽的!”
“水下哪里来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