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洛阳程颐(第四更)(第1/1页)回到北宋当大佬

    看了一大叠词作,甘奇回到座位之上,举杯与赵宗汉喝了一口,其实也有些累了。

    甘奇没有注意到四周各处的眼神,赵小妹却是注意到了,开口与甘奇说道:“甘先生适才看了那么多词作,为何不挑出几篇佳作?”

    甘奇随意答道:“都写得太差了,实在看不过眼,但凡有一篇看得过眼的,我也就挑出来了。可惜子瞻不在这里,若是子瞻在这里,随便填一曲,也胜过满场众人。子瞻的词,那才叫词。”

    赵宗汉听得甘奇说起苏轼,便接道:“也不知子瞻子由什么时候能回汴梁来,思念得紧。”

    “明年吧,当是明年。”甘奇也想起了苏轼苏辙兄弟,匆匆而别,兄弟俩一走,在这京城里,甘奇似乎都少了许多乐趣。

    赵小妹却是又道:“甘先生,你看看四周。”

    甘奇左右环顾一番,看着那些眼神,便也明白了,摇了摇头,说道:“下一次再做这般评判高低之事,我当不这般了,今日算是见识了。”

    今日真是见识了,以往甘奇只知道诗词的上限,好的诗词是什么样的,今日算是学习了,也真明白了,好与不好的标准,该往下降一降。不能拿那些千古名作当做标准来评判普通人。

    只是甘奇知道了有些晚了,现在才回过神来,刚才若是就回神了,也就不会得罪这么多人了。

    头前的胡瑗,千挑万选,却只挑出了五六首,也是甘奇刚才影响了胡瑗的标准。若是以往,总要挑出个十几二十首出来。

    五六首背景音乐哪里够唱?几杯酒的时间,音乐就得停了。

    曲子在唱,胡瑗也会在每首词唱完之后,评价一二,哪里哪里写得好,如何好,然后把词作者也夸上几番。

    被胡瑗夸了,那是何等的荣耀?

    本该有一二十人会被夸,而今只有五六个人被夸。

    所有人的目光不免又看向了甘奇,那么一大叠词作,都被甘奇否决了,谁知道自己写得那么好的词作,是否就是被甘奇给否决了的呢?

    绝大多数文人都会觉得自己写得好,至少应该足够在胡瑗面前出个彩。

    有人终于忍不住开口了:“诸位,此题既然是甘道坚所出,是否也当让甘道坚填上一曲啊?”

    说话之人,洛阳程颐,他有个哥哥叫作程颢,程颢是新科进士。兄弟俩是洛阳人,也一道进考了,兄弟二人还都在太学读过书,只是现在并不去了。一个高中了,一个落第了。程颢已然去鄠县上任主簿,唯有程颐还在汴梁等着下一次考试。

    胡瑗自然是认得这个在太学读过书的程颐,便笑道:“正叔,近来你不在太学,可不知道坚的厉害,你可不要小瞧了道坚啊。”

    程家兄弟也算是胡瑗的得意门生,不仅是得意门生,程家兄弟也是理学的创始人,其学说的源头,就来自胡瑗,后来兄弟二人加上自己见解,慢慢完善了整个学说。理学,究其根本,从对社会的影响而言,就是对封建道德原则与封建等级制度的进一步保守化。

    理学在学说上问题不大,但是推广开来之后,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就太大。古代中国,从秦汉以下,到唐,社会风气都是比较开放的,哪怕到了北宋,社会风气其实与现代开放性社会还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到得南宋往后,到明清,越发封建保守,乃至也间接影响了许多国策,比如闭关锁国。这一点上,理学是要负很大责任的。

    闭关锁国这个词,在宋以前,那是不存在的,如汉唐,本身势力就能达西域万里之外,与外国人交流甚多,互相影响。哪怕是宋,不宵禁,与外国交流非常多,连海上丝绸之路也是在宋朝达到顶峰,乃至于后世还能在海上挖出许多宋朝沉没的货船。

    程家兄弟,与司马光等人,也是这个时代最为坚定的保守派,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急先锋,也是这一批人。程家兄弟,本该是继胡瑗之后的北宋大儒,死后几个朝代,都会为兄弟二人立祠祭拜,与孔子一起受后人香火。

    胡瑗之语,显然是知道程颐似乎心有不快,所以出言在调和,不愿看到程颐与甘奇起什么明里暗里的冲突。甚至胡瑗心中,还觉得甘奇与程颐是一路人,皆是对儒学有见解之人,两人若是坐在一起交流一下,肯定会成为好友。

    但是年轻的程颐,似乎没有听懂胡瑗的意思,开口答道:“胡先生,学生只是觉得中秋佳节,甘道坚组织了这场诗会,岂能不填上一曲?”

    却还有人出言支持程颐:“胡先生,正叔兄说得对,甘道坚办的诗会,岂能没有甘道坚的大作?”

    “对啊,请甘道坚为中秋填一曲。”

    胡瑗看得众人开口再说,面色沉了下去,他活了几十岁,岂能不懂这些事情?回头一想,胡瑗也知道大概是自己把甘奇推到了风口浪尖,转头看向甘奇,也有些自责之意。

    龚博士在一旁,开口说道:“先生不必担忧,甘道坚可不是露怯之人。”

    “都怪老夫想得不周到,唉……”胡瑗轻声叹息一声。

    该来的还是要来,甘奇知道自己得罪了人,躲也躲不过去,起身与众人拱手一番,开口说道:“承蒙诸位不弃,赏脸来会,在下填上一曲就是,诸位稍安。”

    众人都看着甘奇,就等甘奇大作而出。

    坐在最后边靠窗的甘正,此时脸上却泛起了微微笑意,口中还喃喃说道:“滥竽总有吹破的那一日。”

    甘正身边,坐的是昔日的太学首席刘几,听得甘正之言,问道:“端念,你当真就这么确信他是滥竽充数?”

    甘正坚定点头:“伯寿兄就是不愿信我之言。”

    “我不是不信,而是甘道坚在太学里的表现,实在不像端念所言那般,每每都有大论而出,虽然我也不喜此人,但是不得不说,他还是有一些才华在腹的。否则胡先生也不会这么看重他。”刘几答道。

    甘正还是摇着头:“伯寿兄你就等着看,甘奇之父,本也就是个寻常举子,从来不曾扬过什么大名,再如何才思泉涌,也留不了多少大作。而且诗词文章,题目题材各异,哪里能有那么多应景堪用的?你看他扬名也有年余了,真正出手的大作,传来传去也就是那几篇而已,今日他把许多人得罪了,被逼无奈又要填词,且看着吧。”

    有些时候,人一旦陷入了一个自己不能接受的事情里面,那就真的难以爬出来了。谁说都没有用,刘几都说了甘奇在太学里经常有大论而出,甘正依旧不想去相信,兴许就算甘正亲眼在太学里看到甘奇有大论而出,他还有可能不愿意去相信。这种事情,兴许可以用“自欺欺人”来形容。

    甘奇是什么人?是甘正看着长大的人,甚至小的时候两人还当过同学,甘奇读书?那就是一个笑话,是甘正看了十几年的笑话,这叫看着甘奇长大的甘正,如何相信得了甘奇是什么了不得的大才?

    刘几摇了摇头,看了看已经是进士的甘正,又抬头看了看正在去拿笔的甘奇。他倒是有些纳闷起来了。

    倒也要说一说刘几现在对甘正的态度也有了转变,以往两人相交,甘正多是谦逊在下的态度对待刘几,而今甘正倒是进士了,刘几反而落第了。刘几如今对甘正,反而有了一些谦逊在下的姿态。世事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