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为什么(第1/1页)抗战之血肉丛林
,最快更新抗战之血肉丛林最新章节!
这也说明了虽然第十八师团,接连在胡康河谷吃败仗,导致他们损失惨重,但是田中新一还是给予了密支那高度的重视,并未轻易便将114联队的全部主力调离密支那,并且留下了丸山房安这个联队长,
亲自坐镇密支那。密支那之所以被中日双方都如此重视,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这里乃是伊洛瓦底江最北端最重要的河港,同时也是缅甸最北边连通中国云南的最重要的贸易集散地,一条南起仰光的铁路,直通到密支那,
这里是这条铁路的终点。而且缅北以前本来就隶属于中国,后来被英国人强行租借,成为了英国人的殖民地,被划入到了缅甸区域管辖,但是这里却是自古以来马帮前往印度和缅甸的必经之路,大批马帮需要在这里进行休整,很
多商贾会把货物运到这里,进行贩卖,所以才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城市。
也造成了这里成为了缅北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当初四二年的时候,第五十六师团长途奔袭腊戍,先是攻克了腊戍,使得中国远征军不得不慌忙向密支那撤退,试图从密支那撤回国内。
可是第五十六师团在攻占了腊戍之后,却迅速的又派兵,向密支那方向强行军,沿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的夺占了八莫和密支那,堵住了远征军主力的退路。最终导致杜聿明指挥部队,退入到了野人山之中,试图从野人山之中找到一条路,撤回国内,结果酿成了数万远征军将士毫无价值的命丧野人山之中,同时还有大批跟随远征军试图撤回国内的缅甸华侨丧
身于野人山之中。
现在方汉民来到这个时代,了解到了更多当初远征军撤退时候的细节,不由得开始暗恨起了杜聿明。
杜聿明作为蒋介石最亲信的嫡系,听蒋介石的并无什么过错可言,毕竟是各为其主,怨不得杜聿明什么。
所以第一次入缅作战期间,虽然名义上蒋介石命令远征军上下,都要服从史迪威的命令,可是实际上远征军上下人等,都以杜聿明马首是瞻,屡屡不肯服从史迪威的命令。
结果造成了令出多头,使得远征军指挥系统十分混乱,这也就罢了,毕竟当时英国佬这个猪队友,不断在坑中国远征军。
可是在日军突然绕到腊戍,奇袭夺占了腊戍之后,远征军已经没有任何可能,继续坚持在缅甸的作战了,这时候远征军撤回国内也无可厚非。
可是杜聿明却在撤退期间,犯了一个绝对不可原谅的错误,那就是在他们撤到英多一带的时候,突然得到消息,日军又出其不意的攻占了密支那,堵住了远征军最后一条撤回国内的道路。而攻占密支那的日军,这个时候,只有一个大队不到的兵力,毕竟当时整个缅北,只有第五十六师团一个师团,他们不但要控制腊戍,还要派兵向云南境内攻进,当时可以派往八莫和密支那的日军兵力十
分有限,短时间之内,也不可能再给密支那增派兵力。
所以虽然日军攻夺了密支那,但是他们的兵力却很薄弱,只有一个大队左右的兵力,根本不足以控制住密支那,彻底堵住远征军主力。
而这个时候,跟着杜聿明撤退的远征军,尚有第九十六师、新二十二师以及新三十八师三个精锐主力师,同时还有大批第五军的直属部队,兵力足足高达五六万人。
面对着区区一个日军大队,堵在密支那,杜聿明却在这个时候,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就这么怂了。
当时虽然日军已经又攻占了孟拱,可是实际上在孟拱堵路的日军,不过就是两个中队的兵力。
而第九十六师先头部队,已经距离孟拱不足二十公里远了,第九十六师师长余韶和新二十二师师长廖耀湘,都曾经强烈要求,率部夺回孟拱和密支那,打通远征军归国的道路。
而当时以他们的兵力和装备,还有回国的急切心理,远征军是有绝对把握重新夺回孟拱和密支那的。
一旦夺回了密支那,那么远征军便可以通过密支那,沿着之前的密支那到腾冲之间的马帮古道顺利撤回国内,这样的话,也就不会出现兵败野人山的惨剧了。
可是杜聿明在那个时候,却突然间怂了,坚决不同意第九十六师和新二十二师强行夺回孟拱和密支那。
就算是不夺回密支那,当时杜聿明还有一个可以选择的去路,那就是听从史迪威的命令,像孙立人的新三十八师那样,从英多转道向印度撤退,这样也可以保全远征军数万将士的性命。
但是杜聿明却坚决执行了蒋介石的命令,在明明不可为的情况下,做出了最不应该做出的选择,那就是放弃所有辎重,指挥第五军全军退入到了野人山之中,开始了一场长达数月时间的死亡行军。也正因为杜聿明的这个错误决定,最终导致了大批远征军将士,无辜惨死于野人山的原始丛林之中,就连杜聿明自己,都差点死在了野人山里,包括第五军参谋长罗又伦,同样也险一些死在野人山的原始
丛林之中。
最终结果是数万中国远征军将士,还有大量跟随远征军撤退的缅甸华侨,就这么抛骨在了缅北原始丛林之中。
所以在了解这些事情之后,方汉民不由得暗骂杜聿明是个混蛋,关键的时候犯怂,给中**队造成了这样的损失。据新二十二师以及一些逃到列多的远征军将士回忆,当时有很多官兵,在丛林中挣扎的时候,临死之前,拉着一些同伴的手,哭着问:“为什么!为什么司令不让咱们死在战场上,却要让咱们钻到这该死的
林子里,死的毫无价值?”所有人都不明白杜聿明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后来杜聿明在回到国内,受到各方质疑的时候,自辩说,当时他率领的部队,沿着曼密铁路和伊洛瓦底江西岸向密支那撤退,部队十分分散,而且士气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