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话剧(第1/1页)汉兴
“你叫啥名?”
“谭三。”
“有没有大名?”
“没。”
坐在桌子后面记录的年轻参谋皱皱眉头,这已经是他今天见到的第十五个某一二三四了,这种名字分辨率太低,参谋觉得自己今天的统计结果作用可能会比预计中小很多。
“俺家住大金井村,到这走了快十天。”
回答的倒是很清晰,不过这大金井村在哪?
算了算了,无关紧要,反正今天只是做一个初步统计甄别而已,只要确定眼前这个老实巴交的家伙是个汉人就成了。
参谋在一块木牌上工工整整的写下:
大金井村,谭三,民族汉。
然后又在木牌背后写上:
隆道六年与五里驿发放,见着放行。
这其实是齐军发放的通行路牌,省的他们回家的时候再被其他进攻部队当敌军拦下。
“拿着,去大门那边领五斤粮食。”参谋把木牌递给谭三,然后继续喊道:“下一个!”
“真给粮食啊!”
谭三抱着足足有五斤重的炒面口袋,有点不敢相信事情的真实性。
他这辈子见过很多兵,小的时候见过大周的官军打门前路过,后来上山躲过蒙兀骑兵,如果曹老爷庄子上那些喜好舞刀弄枪的家丁和山上土匪也算兵的话,那他就已经见过六支属于不同势力的军队了。
眼前这支齐军“强盗”还是第一个不仅不抢婆娘粮食,还发吃食的军队。
谭三悄悄用手指搓了搓装炒面的布口袋,这么大一块布,不论是做包袱皮还是缝补衣裳,都算得上一块好料。
仅仅这块布,对谭三这样的穷苦佃户来说就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
“先别急着走!”
一个齐军宪兵站在高处拿大喇叭对刚从战俘营里出来的人大喊:
“凑二十个同路的一起走!别让狼叼了去!”
这话说的在理,太行山脉山连山,野狼野猪成群结队,还不时能见到豹子老虎,若是独自上路,很难说能不能走出一座接一座的山坳坳。
为此齐军还专门给释放的俘虏每人发了一根木棍——其实就是缴获的长枪拆下枪头,把枪杆发还给他们罢了。
“一时半会凑不够人的队伍先等等!去前面棚子喝口茶看看戏,等凑够了人再走!”
“还能看戏?”
被俘的世侯兵们迅速忘记了刚才的恐惧,变得兴奋起来——这也不能怪他们,西北这边本来就是娱乐荒漠,年景好的时候大家都得为了一口吃的把所有汗水挥洒在田间地头,更别说现在这种倒霉年份。
现在就算是世侯家的管家老爷平日里也没什么娱乐,可能也就真正的时候家族老爷少爷夫人小姐能养得起戏班子——现在山陕连个跑马卖解的都没有。
因此,一听到能看戏,所有俘虏,也不管能不能凑齐人,全都向戏台子那边涌过去——反正齐国大兵放他们走又发口粮,肯定不会因为他们来看戏就怎么着他们这些苦哈哈。
不过挨一顿棍子是必然的——不是因为齐军士兵欺负他们,而是因为他们不排队。
刚才甄别释放俘虏的时候,光让他们老老实实排队就花了一个多时辰,结果现在一听到有戏看,宪兵们的努力又白费了……。
……
齐国宣传部门为俘虏准备的是话剧,在徐世杨原来的那个时代,话剧引进中原已经是二十世纪了,不过在降低灯光等舞台标准的情况下,“发明”这种“全新的戏曲”形势并不困难,特别是徐世杨身边还有顾横波这么个歌舞方面的顶尖人才。
与主要走娱人路线的传统戏曲不同,齐国话剧以育人为主要目的,所有上演的剧目都包含明显的政治宣传目的。
比如齐国需要动员人力整修水利工程的时候,工地上通常会上演《大禹治水》之类的节目,而且重点放在治水成功后人民安居乐业的方面,而不是宣扬治水有多么辛苦。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节被压缩,他跟涂山氏的爱情或大战各路水怪的故事却被大肆宣扬。
这其实就是为了让看戏的观众感到愉悦,增加爽点而已。
只不过齐国宣传部门才用了润雨细无声的手法,向观众暗戳戳的输灌:治理水患并不辛苦,相反却是个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好机会!
再结合参与水利工程的工作人员能得到优厚的报酬,最近几年,齐国人不仅不再视修建水利工程这种大规模劳役为畏途,还出现了大家抢着去工地干活的事。
治蝗也是如此,打仗也是如此,每次齐国有什么需要动员大量人力去执行的大动作,总是少不了宣传队伍的紧密协同。
这次针对山陕的战争自然也是如此——或者说,因为这次行动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因此宣传部门的重要性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话剧社给俘虏们准备的曲目都不长(太长了容易耽误行程)主打菜是《白毛女》,这种反应地主压迫的剧目自然很容易引起底层农民们的共鸣。
只不过为了提高爽点,徐世杨还是把故事做了许多修改:前半段基本剽窃历史上的经典桥段,后半段直接改成喜儿被黄世仁(黄世仁的身份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修改,比如打鞑子的时候他是个鞑子头目黄台吉,现在打世侯,他就成了八大世侯某一家的老爷)抢走的那一刻,齐军以PLA一般人民子弟兵的姿态出现,拯救了杨白劳一家,严酷清算了黄世仁和他的狗腿子为非作歹的旧账,最后一位英武的齐军战士还把那本高利贷账本当着众人的面扔进火堆里。
徐世杨当然知道悲剧更加深入人心,他这么一改编,经典剧目会变成小白网文一般的快餐剧,估计会被后世的编剧们笑话。
但徐世杨认为,这个时代的底层人民生活已经堪比地狱了,剧中杨白劳一家的遭遇在这个时代的人民眼中恐怕根本不算什么了不得的悲剧。
因此,徐世杨干脆反其道而行之,在故事的关键时刻来个峰回路转,直接为爽而爽,还顺便宣传齐国齐军的高大上形象,通过舞台上齐军到来之前之后鲜明的对比,争取在山陕民众心中树立起一种加入齐国就能过上好日子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