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封爵(第1/1页)明朝狠人

    陈矩一看万历的脸色阴晴不定,显得十分纠结矛盾,便小声建议道:“圣上不妨给他些有名无实的封赏,这样既不会让他继续坐大,成为朝廷之患,也能笼络他,让他以为圣上对他恩宠依旧,不会急着造反,等圣上腾出手来再收拾他不迟……”

    “有名无实的封赏?”万历皇帝眉毛一扬,心中一动,有了主意,挥了挥手道:“有了!

    厂臣,你替朕拟旨吧,郭致远大败倭寇,壮我大明国威,于国有功,封其为四等伯爵,封号东蕃,也算对得起他了,其他扩充兵额,建造船厂等请求一概不准!……”

    陈矩一听就愣住了,要知道明朝对于爵位的封赏是非常严格的,一般来说只有宗室和立下大功的外戚才能封爵,整个明朝因功封爵的文官只有三位,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大名鼎鼎的王阳明了,王阳明的功绩自不必说,其余两位王骥、王越普通人可能不熟悉,但在明朝也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王骥为明英宗时期兵部尚书,当时蒙古瓦剌部进犯大明边境,兵部侍郎(兵部二把手)柴车、徐晞等人前往边塞抵御敌军,但都没有成效,不得已情况下,王骥只能自己出马,亲任督军,60岁高龄出塞,然后一举平乱。后又平定麓川宣慰使思任发的叛乱,获封靖远伯,成为明朝第一个因功封爵的文官。

    和王阳明、王骥相比,另一位封爵的文官王越活跃在战场之上的时间是最长的,从成化三年(1467年)起赞理军务,到成化八年开始总督军务,到弘治十年复起重掌兵事,王越主导了红盐池之战、威宁海之战、延绥大捷、贺兰山之战等重大战役,三次出塞,身经十几战,收复了河套地区,可谓功勋累累,并被授予威宁伯。(注:明朝的爵位制度和我们熟悉的其他朝代公、候、伯、子男封爵等级划分略有不同,只有公、候、伯三等)

    但无论是王阳明还是王骥、王越,在获得封爵的时候都已是身居高位资历丰厚的老人了,像郭致远如此年轻就获封伯爵的绝对是史无前例的!

    不过陈矩不愧是最了解万历皇帝的近臣,马上明白了万历皇帝的用意,万历皇帝确实是没有办法,皇帝能够封赏给臣子的无非就是升官赏钱,万历皇帝不想让郭致远继续坐大,自然不能再升他的官,至于赏钱,他自己还缺钱呢,还指着郭致远给他纳贡税银呢,怎么可能给郭致远赏钱呢,能够拿得出手只有这有名无实的爵位了。

    明白了万历皇帝的用意,陈矩就连忙奉承道:“圣上圣明,圣上封郭致远为四等伯爵,可谓皇恩浩荡,那郭致远唯有尽心为圣上办事,以报皇恩,他日他若反叛,必为天下所唾弃,自取灭亡!……”

    万历皇帝摇了摇头,苦笑道:“眼下朝堂震荡,时政艰难,朕也只能行此非常之举了,希望郭致远那小子能知进退,别再跟朕玩心眼了,否则朕定不饶他!……”

    果然万历皇帝的旨意一出又引起朝廷上下一片哗然,谁都没想到在浙党和东林党的疯狂弹劾下万历皇帝不仅没处置郭致远,反而给了他这样史无前例的荣耀,直接封他为东蕃伯,群臣纷纷在朝议上反对,不过万历皇帝心意已决,而且郭致远所立的军功也确实算得上是空前绝后,当得起这样的封赏,加上此时内阁因为沈一贯和沈鲤都已去职,继任首辅朱赓又不够强势,所以最后还是顺利通过了朝议。

    旨意传到东蕃,郭致远也是好一阵愕然,他也没想到万历皇帝会给他这么大一顶帽子,不过他很快想明白了万历皇帝的用意,朝向他道贺的众人苦笑道:“皇帝这是已经对我起了杀心,要把我架在火上烤啊……”

    不过此时的郭致远确实也顾不上万历皇帝到底怎么想了,扫除了倭寇的威胁,东蕃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他不可能因为顾忌万历皇帝的猜忌就停下来,不管怎么说,这次大败倭寇海盗联军带给郭致远的还是好处多多,虽然福建官方一直在刻意封锁消息,福建沿海百姓还是知道了这个好消息,他们受倭寇荼毒已久,自然是欢天喜地,视郭致远为戚继光在世,这也让郭致远在福建民间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声望这东西还是很有好处的,现在福建海商都知道东蕃海域是最安全的,纷纷跑到东蕃来做生意,就连不少普通老百姓也纷纷跟船跑到东蕃讨生活,自发地掀起了一波移民东蕃**,好在郭致远早有准备,在当初做筑城规划的时候,他就专门划出了自由贸易区和货物仓储区,如今自贸区的商铺已经炒到两万两一间,还一铺难求,要知道此时两万两银子在京城都可以买一座豪华院子了,这还是郭致远并不想做黑心的地产开发商,刻意限制了房价的上涨,同时为了照顾那些买不起商铺的小商贩,专门在自贸区旁边又开辟了自由集市,允许小商贩摆地摊,只收取很低的摊位费和管理费,这样看起来貌似少赚了很多钱,却让东蕃的自由贸易就很短时间就变得无比繁华,人气旺得很,每天都是人头攒动,比起商业高度发达的苏杭地区也丝毫不差。

    这还不是最让郭致远高兴的,最让他高兴的是有不少读书的士子和秀才也被他的声望感召,将他视为民族英雄,纷纷来投效,这也大大缓解了郭致远的人才危机,现在郭致远最缺的就是能够识文断字的基层干部,同时东蕃学院的建设也已进入尾声,急需教员,别看这些来投效的士子大都没有考取功名,但明朝的科举制度是有很大缺陷的,这些士子中还是有不少人才的。

    这天郭致远刚从外面巡视回来,王喜就欣喜若狂地跑了进来,气喘嘘嘘地道:“少…少爷,来…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