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怎么这城门不开呢(第1/1页)杀戮英雄
李正道现在在大夏朝江北道,比邻他最近的有两个沿江县城。
李正道选择的是西面的县城,理由是因为黄霑先的部队是由东北向西南向他追讨而来,攻占东面的县城的话会更快和黄霑先接战,所以他自然是希望越晚和黄霑先交战越好。
李正道西面的沿江县城叫做临固县,是因为夏江原本叫固江,意思为永恒长久不变的江水,直到大夏朝立朝以后,才改名夏江,因为大夏朝太祖上官睿就出生和发达在原本的固江附近。
李正道率军南下,沿途各地乡县都清楚,所以那临固县现在是禁闭城门,不过其县城是沿江而建,南面临江,西面背山,很容易被军队沿江攻击和上山攻击,所以虽然县城内有渡口,但是也没有驻军。
而李正道在沿途行人那里和自己骑兵斥候探查得知临固县的情况后,不禁皱了皱眉,不得不思索是攻占临固县,还是继续东进选择下一个沿江城市。
对于李正道的计划来说,选择一个沿江但是不临江的四面都有城墙的县城,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临固县的情况是易攻难守的县城,并不符合他的要求。
不过,难守不代表守不了,李正道前世行军打仗多年,平地都防御过,何况临固县还有城墙,并且其内应该还有不少守城器械。
前一个军议已经决定了攻占沿江县城,所以李正道也没有召开第二次军议再做讨论,而是进行安排如何攻占临固县。
攻打临固县这场战役,必然要先进行详细的侦察,仅仅只靠现阶段路人的传闻和斥候的观察是不行的,所以李正道打算派人详细的探查,但是自己麾下却没有专业的斥候,自己先前派去的斥候所了解的情况根本不能作用于军情,毕竟李正道成军时间太晚,只是简单建立了斥候的机制而没有真正培养出来斥候,而军情紧急,所以李正道只好自己亲自去探查情况。
不过李正道作为主将,不能亲身涉险,让属下担心军心浮动,所以李正道召集了顾学礼和李蔓铃,向他们说自己要秘密去对侦查临固县。
顾学礼立刻进行了反对,认为李正道作为主将,没有必要亲自去侦查,虽然李正道武功高强,但是小华乡的李正道和那尹乡绅鏖战不胜的情况证明,李正道也不是无敌的,毕竟他还是一个孩子,并且两军对阵主将也不应该轻易犯险,而战场情况多变,万一李正道遇到官军被当做奸细捉拿,李正道再是功夫高强也应对不了列阵官兵,李蔓铃听到顾学礼说得道理便也同意,认为李正道不应该以身犯险。
李正道却以自己将军的身份强令他们二人服从命令,待他去探查敌情的时候,由他们二人监管军队。
李正道毕竟是全军统帅,所以他的命令李蔓铃和顾学礼必须服从。
在和顾学礼和李蔓玲讨论的时候,李正道发觉李蔓玲脸色有些差,还伴有呕吐的症状,估计是晕船的症状没有好。
李正道为了探查明白临固县的情况,所以只带了五个人骑马跟随自己。
现在正值暑季,官道和普通通往县城的道路上,往往都有凉茶店,是打探消息最好的地方。
夏日的阳光如火如荼,就算是李正道等五人骑马飞驰在官道上,他们的后背也被晒得滚烫,就更别说倒在路两旁等死的面黄肌瘦的饥民了。
随着饥荒之势遍布全国,大夏朝各道官道已经看不道凉茶店了,空余下原本凉茶店的草棚子,和一些歇乏的饥民。
李正道他们起码赶往临固县时,在官道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景象,已经明白大夏朝此时的名望已经是完了,黎民百姓在这种状态下已经完全对大夏朝失去了信心,只要是谁能给他们吃的,让他们干什么都行。
因为李正道发现这些饥民眼睛无神,看到他们骑马而过没有任何新奇、欣喜和惧怕之情,这样的一脸绝望的人在被逼到完全活不下去的时候,怎么可能不丧失理智干出任何事情来,而造反去冲击乡镇和县城来获得粮食是条非常明确的事情了,而这样的事情接连发生的话,那么自然有人登高一呼集结成群,天下也必然大乱。
而现在李正道就是那个给他们吃的,要他们卖命的人,而这些倒在路两旁还有口气的人,只要等到李正道的部队过来,就能够活下来给李正道卖命了。
在接近临固县的时候,李正道下马乔装成一个逃难的农家子弟,将宝剑隐藏在自己身上,独自走向临固县,而跟随他的一伍人马,他则命令隐蔽起来等他回来。
待李正道走到临固县的时候,发觉现在临固县如临大敌,已经紧闭城门,城墙上竟然有官军驻防而不是普通的衙役,而城墙下则是一帮帮想进城,但是进不去的饥民。
李正道走到了临固县城墙下,向一帮躺在地上的饥民走去,打算打听一下临固县的情况。
“小兄弟,你也是逃难的吧?”
但听一个女子的说话,李正道看到一个穿金带银的富态中年妇人不知从哪里走了出来,说着非常亲切的话语走向他。
李正道则用稚嫩的童声回道:“大娘,我来这里前遇到了劫匪,和家人走散了,怎么这城门不开呢?”
那中年妇女听到李正道这么说,顿时惋惜的向李正道说道:“哎呀!你真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这城门恐怕是不会开了。因为听说最近有一大批匪徒要来,所以大人们关了城门,我们也没有办法进去。并且我看到有许多官兵由港口进了城,看他们如临大敌的样子,我们要进城就更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