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张辅之(第1/1页)明末好国舅

    大宝请人选的宴请邻居,庆祝乔迁日子,定在十日后,看日子的人说是什么黄道吉日,那天办一定大好。

    当然,对于张璟而言,这些倒是无所谓日子,反正都是请客,到哪一天请客都一样,关键是能不能完成他预定的告诫阳武侯府的目标。

    而后,日子慢慢的熬着,终于,到了帝后大婚后,百官上任的日子,朝廷也正式重新开始运转。

    也就在这一日,张璟也要正式去工部报到。

    说来,现任的工部尚书也姓张,叫张辅之,字子赞,他是朝堂内少有的什么党也不是,凭着以往的功绩,一步步爬到如今位置的狠人。

    不过,这位张尚书,其实本来不姓张,本来姓尤,却因“为张振之所知”,后才改姓张。

    张振之是已故的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名臣,做过杭州知府,兵部员外郎等要职,其服官二十年,益厉风节,为官正直,不趋附嘉靖时期的权臣严嵩。

    其生平自誓一念不私,平日所吃饭食,几乎见不到什么肉食荤腥,后来安稳去官回乡,囊中也仅有二金而已。

    嘉靖时期有名声极大的清官海瑞,其实张振之的品行也不差,名声不显,也只是没有海瑞把英明的嘉靖帝,上疏骂得狗血淋头的事迹而已。

    当然,张振之除了品行高洁外,识人的能力也高,最有名的便是他曾经识拔大戏曲文学家汤显祖,显祖因此恩情,以师事之。

    而张辅之也是因为张振之晚年对其有知遇之恩,毅然决定改姓。

    到了工部衙门,告知守门的役卒自己的身份,在役卒恭敬的神情里,张璟很快便见到了那位改姓的工部现在的主管人,已经两鬓霜白,老态龙钟的尚书张辅之。

    只是,这位张尚书,看着实在是过于老了,老的张璟都有些害怕对方会不会在任上猝死了。

    “见过张尚书。”张璟拜道。

    当然,见了上官,张璟也就只是一拜而已,至于什么大礼参拜,那基本没可能。

    不过,以张璟的另一重身份,现在来讲,恐怕也没什么人敢让他行大礼了。

    “嗯!”

    出乎张璟的预料,他对这位张尚书态度不佳,而张尚书同样对他也没好态度,淡淡应了一声,就没了下文,完全没有其他人见了张璟都要恭维几句的样子,倒是有些“特立独行”的感觉。

    “这是下官的告身,请尚书过目。”

    看了眼面前这个似乎真的不在乎他大明国舅身份的张尚书,张璟暗道一声有趣,便递上朝廷提前发给他的任命就职文书,交给对方。

    慢悠悠的接过文书,张辅之的眼神发出他这个年龄和身体不该有的精光,张璟这才感觉到几分对方能继续留任的原因。

    匆匆浏览一遍文书后,张辅之起身对张璟抱拳笑道:“告身齐备,我这便代表工部全体同仁,欢迎张员外郎就职。”

    “多谢张尚书。”张璟谢道。

    “张员外郎所司之事,陛下早有特旨告知我,我也不会多问,这便命人带张员外郎去军器局。来人呐,带张员外郎去军器局……”张辅之客套完,也不废话,直接喊了人来,让对方把张璟带到制造研发火器的军器局去。

    至始至终,这位张尚书似乎就像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一样,一点儿也不想和张璟有过深的接触,实在让张璟有些搞不懂,难道他很讨人厌?

    反正,不是张辅之有毛病,就是他张璟不知哪惹得这位工部尚书不满了。

    当然,张辅之也透露了一点,很显然,朱由校对他耳提面命过什么。

    莫非,张辅之之所以敢对他这么有恃无恐,不搭不理的原因,就是这个原因吗?

    他的背后是天启帝朱由校?

    被张辅之安排给张璟带路的,是个工部摘抄资料文书的书吏,叫邓健,不过他对张璟的态度,却是和张辅之有天壤之别。

    一路之上,这邓健可谓是不断的献殷勤,主动为张璟介绍沿路来工部的一切,但凡张璟感兴趣的问题,他都是详细讲解,直到张璟听懂为止。

    很显然,这个热情的邓健,对张璟是别有所图。

    细细一想,张璟也就明白了,张辅之让邓健带路,其实和让邓健以后跟着张璟有什么区别?

    邓健做了这么多年书吏,自然想着能有朝一日飞黄腾达,如今跟了国舅爷张璟,只要他办事好引得张璟注意,说不得就有机会永远留在张璟身边。

    到时候一旦有什么好机会,有国舅爷出面,他说不得还能混个比书吏更好的差事。

    想到张辅之对他的冷淡态度,张璟就气不打一出来,以他大明国舅的身份,只有他对别人爱理不理,如何有别人敢对他如此?

    当下,张璟就想出口气,喊来邓健询问张辅之的事。

    不过,越听,张璟越觉得张辅之脾气虽然:臭,但是处理事情来,确实厉害。

    即使现在张辅之年龄大了,手脚不方便了,但这也丝毫不影响他对于整个工部的掌控。

    当然,从邓健的话里,张璟也知道张辅之对自己这样,不是为了搞特立独行,是他从来都这样,对谁都不会过分亲近的。

    念及于此,张璟的心情却是稍微好受了些,同时也在暗道,恐怕这也是他能在这党争四伏的明末,能不参与党争,还做到一部尚书的原因。

    毕竟,是个皇帝都喜欢这种能干事,却不结党营私的家伙,也难怪张辅之这么老了,都没人要求他致士,实在是皇帝宠幸。

    想到这,张璟不由得佩服起张振之来了,他的眼光确实毒,看他识拔的那些人,似乎都和他一个臭脾气,不喜欢恭维客套,趋炎附势,都是特立独行,不怕强权的人。

    如张振之使拔的汤显祖、张辅之这样的,其实都是中了进士,不与官场同流合污的人,值得所有事。

    只是可惜,汤显祖看不下去官场黑暗,不愿和对方亲近,辞官回乡了,最终在创作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这也算是东边不亮,西边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