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回到北京(第1/1页)秦武帝国
如此多调制的生物,就不怕污染地球生物信息库吗?
说实话,还真没影响。因为从万物树调制出的所有非本源生物的生物信息都是不完整的,甚至一旦调制的生物死亡或者细胞破损,其本就稀少的生物信息便会立刻裂解。
通过万物树调制出的生物还有一个特点,她不同于地球本源生物,地球本源生物即使细胞分化后其细胞依旧含有完整的生物信息,而万物树调制出的生物细胞只含有其相应功能的生物信息。
所以根本不会对地球生物信息库造成信息污染。
经过数天的航行,轮船终于抵达了津海港。
看着眼前熟悉的津海港,方天感慨不已。虽然时间过去了今年多,但是津海港几乎没有变化,只是显得比较破旧而已。
“我回来了!”看着津海港,看着眼前熟悉的港城,看着眼前这片熟悉的土地,站在轮船甲板上的方天不由喊叫了出声。
汉王的回归对于燕北来说是一件大事情,一件无比轰动的事情。虽然十天前汉王的船队已经抵达了津海港,让津海甚至燕北的人知道了汉王已经回秦,并即将回燕北,但是直到汉王真正回归了,燕北尤其是津海的人才感觉到了不一样。
“末将姬毅(末将韩信),拜见殿下!”
“李恒见过殿下!”
“公输谨拜见殿下!”
……
燕北的一干将领、高官、重臣等都在港口外迎接汉王的回归。
拜见了汉王后,港口上的人又接着恭迎吕妃等人。
“回北京汉王府!”方天没过过多寒暄,直接打道回府。
虽然早已知晓,但是一路上看着萧瑟破旧的燕北,方天心理仍旧显得有些沉郁。
由于燕北闭关锁郡,加上萧何一帮人的任行,秦国所发生的变革几乎没有没有传过来,九年前方天离开时是什么样,他一路来所看的还是什么样,只是变得陈旧而已。
当然,燕北的老燕北地区几乎没有怎么发展,但是整个燕北还是在不断发展,而这发展的方向是人口与土地方面。
这些年来,韩信除了给他守好了燕北外,也在继续执行者夏北营的计划。经过十来年的夏北营,整个神洲北方已经全部纳入了燕北辖下,并且因为老燕北地区的“烂”局面,加上自由地拥有者的鼓励,许多老燕北人都选择移民更北方去。所以,虽然整个燕北人口都大涨了,但是老燕北地区人口却没有增长,反而还变少了许多。对于这样的结果,方天其实是乐意看到的。
夏北营的计划除了达到鞭长及到北方寒地以及迁移大量人口北去两个目的外,也将北方寒地的游牧部落进行了大肃清。那些游牧部族被燕北夏北营杀的杀,赶的赶,即使归附了,也会被赶到燕北的南部地区集中移民起来。所以,神洲的北方寒地现在只剩下秦人以及少量分未发现的游牧部族。对此方天也不多虑,夏北营计划还未结束,这些漏掉的部族将在今后被完全清除干净。
而最早东征得来的韩县,经过这十来年的开发,已经完全秦化。而那批朝鲜妇孺,也早已被消化干净,基本没人会想起甚至愿意想起他们是朝鲜民。至于那批朝鲜奴隶,即使没死光,也都活不长了。
而方天最早成立的九大学院,由于汉王府以及扶蒙军的刻意保护,他们完全与外面燕北糟烂的世界隔离了出来,任外面如何的动荡与混乱,都没有影响到这些知者识士。并且,正是因为这般的与世隔绝,让这批知者识士才能够安心地深耕于学问中,并逐渐形成了一套方天想要的学问体系。
除了九大学院外,书阁书教的重要性被认识后,整个燕北都在积极主动建设书阁,设立书教。所以到如今,燕北反而是整个秦国文盲率最低的地区。
所以,外面人觉得燕北快“烂”透了,实际上现在的燕北反而是底蕴最为深厚的地方,一旦被方天整顿好,就能迅速吸收秦国的一切变革,即穿跃者武皇所带来之物事,同时也将吸收方天环球船队所带来的沿途的优秀文明智慧思想,其最后的爆发力将会不可想象。
当方天他们一行队伍临近北京的时候,远远的就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北京城。
虽然这十来年北京的经济几乎没有什么发展,但是城市却大变样了。万物树的分根这些年已经从汉王府扩展至了整个北京城,城中所有的园林绿化几乎都是分根所化,甚至都扩展至了城外。再加上方天临走前留下的北京城规划图,如今的北京城貌已经完全不同于之前。
远远的眺望北京城,她是一座完全被绿色所覆盖的城市,即使现在外面连冰雪都未完全融化,也没有让北京城的绿色退去。
走入北京城,整座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般脏乱差,而是显得异常的干净。道路很宽很大,路面上虽然铺着奇形怪状的路砖,却显得别有一番风味。路旁两旁长有高大的树木,整齐又一致。房屋鳞次栉比的排列着,显得非常有序。
汉王的回归,北京城的百姓们自发地过来夹道欢迎,他们早已将汉王盼得望眼欲穿。他们不需要其他,只想要一个稳定的北京城,稳定的燕北。以前不觉得,可是自从汉王出海远游后,北京城,甚至整个燕北就乱了,时不时的就会动乱一下,他们是受不了了。
“你在燕北很得民心嘛!”车厢中,吕雉看着外面热情的百姓们不由的赞赏道。
“母妃过奖了,其实孩儿也没做什么!”方天很谦虚。不过方天说的是实话,他其实没做什么,只是有了一个对比后,百姓们还是觉得他汉王在的时候比较好。
回到汉王府后,方天并没有立刻召集燕北的一干官员议士将军们。他在汉王府休整了一天后,第二天直接奔赴各学院看望学院中的先生和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