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天穹宝殿(第1/1页)最强角色扮演
天穹宝殿,原来叫做玄穹宝殿。
后来为了避康熙皇帝玄烨的名讳,所以改为了天穹宝殿。这是一处祭祀昊天上帝的殿堂,也是宫内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内有主殿一座,配殿三座,群房九间。和其他的宫殿相比,这里未免显得有些寒酸,里面应该很久没有修葺了,在不少地方,都能够看到草木肆意生长的痕迹。
老佛爷笃信佛教,宫内自然也是上行下效,这座道教的宫殿的打扫自是懈怠了不少。
不过,也算是因祸得福,这座带着衰败之气的宫殿,洋人自是不怎么感兴趣,也就幸免于难了,没有遭到过多的破坏。
王曜景进了主殿,内部空旷,和万佛寺中内拥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座佛像不同,这座天穹宝殿的墙壁上只悬挂着道教很多著名人物的画像。
最当中的是玄穹上帝,边上还有吕祖、太乙等神仙的画像。画像的前方都有供桌和烛台,是供人祭拜用的。
王曜景在殿内转了一圈,然后便走入了附近的一个偏殿。
这个偏殿应该是用来放置藏书的,满满三个书架,上面都放着书籍。虽然落了不少灰尘,但书籍大体上都是完好的。
道德经、南华经、淮南子、玉皇经……林林总总加起来,得有数百部。皇家的藏书丰富,哪怕这只是一个不受重视的道宫,里面的书籍数量依旧有不少。
闲来无事,王曜景便随手拿起了一本,看清楚名字,却写着南华经三个字。其实,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庄子。
……
联军从紫禁城中撤走,不仅不敢在皇城逗留,连内城、外城也不敢。一想到这头打不死的魔鬼就在他们身边,所有人都不寒而栗。
他们撤退的动静,倒是让隐藏在城内和城外的义和团有些紧张。紫禁城内的事情,他们一概不知。因为内城以内就是洋人的地盘了,义和团的人也很难渗透进去。
他们只是听到内部似乎不停的有枪声传来,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洋人出城了,我们撤。”联军突如其来的行动,让义和团的众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但为了保险期间,他们并没有选择攻击。
大规模的洋人,不是他们这些还使用着冷兵器的义和团教众对付的。他们只能利用偷袭和化整为零的战术与敌人进行游击。
义和团的大部分教众实际上都是普通百姓出身,他们并非是职业化的军人,最多就是在闲暇的时候由一些授拳的师傅教导拳脚功夫。
见到洋人出来,他们迅速的开始分散撤退,往保定、易县、永清、张家口等方向而去。
不过,他们很快发现,洋人并不是冲着义和团来的,而是在逃跑。这个消息传来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自己听错了。
洋人为什么要逃跑?这根本就不合常理。难不成是南方的新军过来了?
清廷若说能够打败联军,那是痴人说梦。但如果想要与之周旋,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那却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大清的军备比起英国或许有所不如,但比起很多二流的列强还是能论个伯仲的。再加上清廷人口众多,又是本土作战,若是一心想要抵抗,洋人势必会打的很艰难。
这是义和团众人想到的一种可能性,不过,若真的是南方的新军,那对于他们来说,也不是太好的消息。
南方新军的刘坤一、张之洞和英国人达成了东南互保协议,一直在镇压南方的义和团,对于义和团来说,南方的新军也是一个大敌。
“就以目前的状况来看,我们首要敌人还是洋人,传令下去,今晚攻打落垡车站。”在距离京城三十里外,有一座柳树庄,义和团梅花拳这一支就在此地驻扎。
说话的是梅花拳十三太保中的五师兄冉昭,在他的身前则分别是八师兄荀辉和小师弟阿克敦,其余的人,则是梅花拳的三代弟子。
他们此次参加扶清灭洋大会,从头到尾都没有出上什么力。如今瞅着机会,肯定要痛痛快快的打上一场。
相对而言,这一次梅花拳以及跟随他们而来的江湖客损失最少。
因为红灯照和白莲教都有些蛊惑人心的手段,麾下的弟子和江湖客被鼓动的悍不畏死,仅凭血肉之躯就敢上去与洋人拼命。
但梅花拳不同,梅花拳是传统的武学门派,他们不会去做这等无谓的牺牲。
“正有此意,京城一战,打的实在是憋屈,这回我可要大干一场!”阿克敦的眼中爆发出一道精光,大声的开口说道。
阿克敦是赵三多最小的弟子,今年才刚过三十五岁,正是一个武者最巅峰的时候。而且他的确天赋异禀,拥有一身怪力,原本飘逸潇洒的梅花拳,愣是被他打的厚重勇猛。
“好了,阿克敦,晚上的战斗你一定要听我指挥,不准擅自行动,不然你就留下。”冉昭瞪了阿克敦一眼,
“是。”相比起大师兄,阿克敦其实更害怕五师兄冉昭。冉昭是梅花拳的教习,很多三代弟子都是他的徒弟。阿克敦入门较晚,很多拳法都是冉昭教授给他的。
对于冉昭,他也一直带有一丝师长般的敬重和畏惧。
见到阿克敦不再莽撞,冉昭正要准备说话,却听到外面传来了禀报之声,说是黄连圣母和掌教副元帅来了。
“快请进来。”冉昭一喜,他本来正打算联络红灯照和白莲教,没想到双方就已经主动登门了。
很快,黄连圣母林黑儿和白莲教的掌教副元帅冯闵就走了进来。
“林圣母,冯兄……”冉昭迎了上去,对着二人拱手。林黑儿二人也是回礼,只是两个人的脸上一直带着几分沉郁,似乎心情不是很好。
“冯兄,怎么没有见到苏元帅?”冉昭与冯闵的关系不错,见到他过来,便开口问了一句。
他口中的苏元帅,便是白莲教的掌教元帅苏武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