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风烟起万里 流年叹未央(第1/1页)汉血丹心
() 有诗句描墨:
江山如画琅,修竹掩宫墙。
乾坤琉璃瓦,国色最无双。
风烟起万里,流年叹未央。
清霜洗旧尘,雪染梅花妆。
当这个冬,长安城的第二场雪又降临的时候,大地一片银白,许多雄心壮志和居心叵测都被暂时覆盖。
但许多的策划和阴谋,已经在看不见的地方悄悄发酵酝酿,等到时机成熟,自然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在世人面前。
魏其侯窦婴终于辞去了大汉丞相的职务。这是一个象征,标志着掌握幕后隐形权利多年的长乐宫对当今子正式放开了权力的掌控。
同时,更让许多人已经有了预感,朝廷上下也许很快就要大换班了。
皇帝对窦婴这位三朝老臣给与了很高的赞誉,各种丰厚赏赐自然不必。
而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武安侯田玢因为前段时间的琐事被皇帝勒令回家反省,并没有立即如愿以偿的坐上那个丞相的宝座,朝堂上的那个位子就暂时空缺着。
这未免让人平添许多猜测。甚至更有坊间传言,皇帝并不想再继续让勋贵们继续把持朝政了,他属意的丞相人选并不是田玢。
据道消息,皇帝本来的打算是让御史大夫韩安国暂时掌理朝政的。然而,前段时间出了点儿意外,韩安国在去早朝的路上不心坠马了,伤了腿,暂时在家休养,所以当朝第一人的位置就这么空缺了下来。
不少人为韩安国惋惜,这么好的机会竟然错过了,他养伤的这段时间极有可能会有变数发生的,也许那个位子以后他永远没有机会坐上去了。
然而,另有一种悄悄的法流传, 御史大夫是故意伤了腿的。因为韩安国看似是木纳老实之人,其实却是大智若愚。在太皇太后彻底放权以后,看这青年子的气象,以后朝政大计必然会与以前截然不同了,作为朝堂之上的首席辅政大臣,如果所思所想与皇帝不一个节拍,那后果自然不妙啊!所以自忖难以担当此任的韩安国,就用这种方式,悄悄的躲避过去了。
当然,这些法莫衷一是,扑朔迷离,难以让人相信。不过皇帝并没有急着调整朝政班子,反而陆续颁发了几项在别人看来无关紧要的任命。当时并没有多少人明白这其中的玄机,在很久以后才恍然大悟。
首先是宫中御林军进行了调整。未央宫卫尉李广拜为右骁骑将军,同时兼任细柳营护军将军。长乐宫卫尉程不识拜为左骁骑将军,同时兼任细柳营后将军。以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其余另有数位将军的任命不必细。
而这次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任职仅仅数月的光禄勋大夫王恢,竟然被降职任命为了大行的官职,同时兼任屯军将军。
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调整,而被降职的王恢竟然欣然上任,其中所含的意思让人猜不明白,平添许多疑惑。
王恢,祖籍是北边儿燕地人,曾经以大行一职作为使节出使过西域几个国家,对邦国间的交往有着很多丰富的经验,是资历深厚的外交人士。
而这次他又被重新任回旧职,不得不令人猜想,难道朝廷与邻国的交往间又有什么事需要他出马了吗?
其实,如果细心一点的话,这当中的某些事还是有迹可循的。
在这个冬,下各地的郡县都接到了一道密令,各地驻军抽调精锐兵马,以不同的名义秘密北上,最后集结于燕赵之地的各处军营中。
而征集的粮草也通过不同的渠道,秘密转运到了这些地方。当最后皇帝派出的特使把这些军事行动的结果报到御案上的时候,大汉马步三军已经结集到近40万众矣!
子刘彻细致的看完这些情报,满意的点了点头。可以了,织的材料已经足够了!现在可以安静的等待时间和时机了。
而在这一年就快要过去的时候,元旦庆典之日,年轻的子却又宣布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
按照高祖定下的规矩,分封于下各处的刘氏藩王们,在这一年的辞旧迎新之际,除非是因为特殊原因上不了路,否则无论是谁,都要奔赴长安觐见子的。
这条规矩,所有的刘姓王爷们是必须要遵守的。当然,也有例外。
在大汉开国至今七十余年的时间里,只有两位已经封地的王爷破过例,都曾引发严重的后果,因为他们的身份都很特殊。
其中一位就是窦太后的儿子,先皇景帝的胞弟,梁孝王刘武了。
相比较起来,世上母亲大概都是偏爱幼子多些吧。窦太后虽然身份尊贵,胸襟见识不凡,但溺爱儿子这一点她也没能例外。
并且因为她的过于溺爱和偏袒,最后,让心胸本就不够宽广的汉景帝对自己的这个亲弟弟也有些怀恨起来。
对于刘武来,窦太后的溺爱对他是福也是祸。来自于皇帝哥哥的处处排挤,压制和冷淡,终于让他那颗本就敏感的心深深失落,年纪轻轻就郁郁而终了。
而梁孝王死的时候,正是元旦过后没几。因为他入冬患病,体弱难行,没有千里迢迢来长安贺旦,让皇帝对他的猜疑更深了,甚至连他的病情都没有派人去慰问一下。
失望,怨恨,忧伤……终于让刘武死在了春即将到来的时候。而他的死,直接导致了素来对自己的皇帝儿子不满的窦太后的怒意,母子关系一度冷至冰点,也由此引发了长乐宫与未央宫之间的许多矛盾。
而最后汉景帝的英年早逝,也不得不与他对这种冷淡母子关系的失望和伤心脱不了关系。
另一个曾经元旦不来朝贺的王爷就是吴王刘濞了。
“吴楚七国之乱”震惊下,留于史册,是大汉立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全国性叛乱。
但引发这次叛乱的最先起因,因为皇家的刻意隐瞒,真相讳莫如深,却是少有人知。
导致这次严重后果的人,其实还是汉景帝本人,只不过当时他还只是太子而已。
各种史书流传的记载,汉景帝自性子狷急,脾气有些急躁,缺少容人之量,品性与他父皇的宽宏大量正好相反,不是没有道理的。
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封地在吴越之间,镇守东南历时已久。因得铜山铸钱,又煮海水为盐,垄断厚利,故此,国力日益强盛!
他从来不把堂弟汉文帝放在眼里,文帝继位十多年,他一直阳奉阴违,表面顺从而已。后来听从臣子的劝谏,为了不让下人他礼仪不周,便派来世子刘贤到长安问候皇帝,顺便留下以做质子,表示没有不臣之心。
当时身为太子的刘启和刘贤岁数相仿,倒是合得来。一两人在东宫树下对坐下棋,各自带来的随从们在主子的身后出谋划策,各有胜负。
刘启仗着自己是太子,非要赢过刘贤才罢手,一局棋走到关键之处,刘启误下一子,被刘贤棋子围住,眼看这一局又要输了,刘启想悔子,刘贤却不肯依从。
两个人都是年少气盛,渐渐为了一枚棋子争执起来。太子刘启怒起心头,顺手操起铁制的棋盘,就朝刘贤头上猛砸过去,吴王世子来不及闭让,被击中头颅,当场脑浆迸裂而亡。
刘启当时也就十多岁年纪,见此情景,知道闯了大祸,赶快躲进自己母亲窦皇后的长乐宫去求助。
汉文帝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以他的性格,本来是想重重处罚太子,以平息吴王之怒的。
但窦皇后太护短了,哭哭啼啼的在自己丈夫面前一顿哀求,想起她们母子跟着自己在遥远的北疆代国所受的苦,文帝无奈,心软了下来,只得扔下手中的剑,长叹一声,放过了自己闯了大祸的儿子。
后来与朝中大臣们商议过后,用上好的棺木厚敛了刘贤,准备派骁骑营护送回吴国去。
吴王刘濞听到消息后,悲愤交集。世子刘贤是他最优秀的儿子,是要接替他的王位的,如今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他哪里肯善罢甘休!
他派精锐人马,在吴国封地的边境截住了朝廷的来使,不肯接受灵柩入境。
“死长安,即葬长安尔!”
当这句满怀悲愤的话连同灵柩转回长安的时候,汉文帝的心境无人得知,只是这位素来温文尔雅的帝王,把手中的剑重重的砍在了御案上!
而从此以后,吴王刘濞再也没有来过长安,元旦朝贺也只是派使节进贡而已。
三年后,文帝驾崩。再三年后,吴王联合六国反矣!
所以元旦朝贺,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除非病亡、叛逆,各处的王爷们都是要来的。而皇帝的许多大政方针、新政措施往往也会在这时候公布。
尤其前段时间已经有许多传闻,长乐宫的太皇太后已经归政与子,从此安心静养,不再过问朝廷的事。这可是一件大事啊!王爷们就更需要亲自来长安探个究竟了。
淮南王刘安,自然也在这些王爷之列。当他们怀着各自不同的心情进入含元殿,各项朝贺礼仪进行完毕,与朝中大臣们一起,分列于班次站好的时候,却听到皇帝宣布了第一道诏书,令所有人大吃一惊!
“有诏,册封皇子刘琚为皇太子,旦日举行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