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仙山有路 云海无期(第1/1页)汉血丹心

    ()    长安城内,春来已久,早晨的阳光煦暖,整个宫殿一片宁静,几个宫女走动间都轻手轻脚,唯恐发出一点儿轻微的响动。

    素汐公主从沉睡中醒来,睁开眼睛时,有片刻的迷茫,一时分不清身在何处。直到她逐渐看清了到处那些熟悉的摆设,才回过神来,原来自己已经回到了建章宫原先居住的地方。

    这位美丽公主重新又闭上眼睛,慵懒的把身体缩进被子里,一颗心踏实而安宁。

    将近一个多月时间的千里跋涉,来回颠簸,历经生死艰险,昨日终于又回到了长安,回到了未央宫。

    很奇怪,当自己的娘亲卫夫人把她拥进怀里喜极而泣的时候,一向柔弱的少女这次竟然没有哭,反而是不停地安慰着娘亲,让她宽心。这让在旁边同样是泪眼模糊的妹妹云汐和太子刘琚感到有些惊奇,难道出了一趟远门儿,大姐儿竟然改变了许多?

    改变嘛,是肯定的!心性果然跟年龄无关,素汐自己都感觉到了,已经看过人间生死的人,就不再是温室中弱不禁风的花朵了。就连父皇都赞扬了自己在北方的勇敢呢!

    而这一切的勇气,都是那个少年带来的。当初他答应过会带自己回到长安的,她一向对他有信心,他也没有让她失望。

    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他呢?想到这里,她就对那个名叫汲黯的古板老头儿,产生了一丝怨念。朝廷内外那么多官员,为什么让他去帮着做事啊!而父皇也真是的,竟然也答应了汲黯的要求,暂留长乐侯元召在城外帮忙,协助抗旱春耕大计。

    “就不会让他回来先休息几嘛,也不知道他身上的伤还碍不碍事……?”

    宫阙依旧,重新回到这九重深处的素汐公主,想起燕山那个血与火的夜晚,竟然无比怀念。

    而在同一时刻,在宣室阁旁边的偏殿里满怀期待的皇帝刘彻却并不知道女儿心中的怨念。他此时正在认真地端详着站在下面的那个人。确切的,是一位传中的神仙人物。

    一直以来,在这位年轻子的内心最深处,最崇敬的人,其实并不是汉祖高皇帝刘邦,而是前秦那位一统下的秦始皇帝嬴政。

    刘彻从少年时代起,就想尽办法搜集到了关于这位伟大皇帝的所有史料,怀着崇慕的心情了解了他的一切丰功伟绩。

    那个身影才是他真正的偶像!

    在怀念追寻秦始皇足迹的同时,刘彻也曾对这位偶像未曾做完的许多事感到有些遗憾。另外,他更是与他的许多喜好有着惊人的相似。比如,神仙术。

    这会儿在殿内的人并不多,除了护卫的宫内侍卫们,还有几个文学侍读伺候在身边。大臣就只有武安侯田玢一人在侧,这位已经蛰伏多日的太尉大人脸上难得的挂了笑意,不知道心中在想什么。

    而阶下所站之人,看年纪也就三四十岁,穿着一身月白色的素袍,发丝漆黑如同墨玉,脸色白净,没有胡须,整个人显的丰神俊朗,十分飘逸。

    如此人物,皇帝第一印象就非常有好感。心里更是暗自惊奇,如果不是早先听到许多传闻,这会儿什么也不会相信,眼前之人竟然已经有了几百岁的年纪!这就是标准的人间活神仙啊!

    刘彻心中火热,他很早的时候就熟读过始皇帝寻仙问道的那些史料传,内心十分向往。在他想来,那些仙山仙人们并非是虚无缥缈的存在,只是寻找的人没有那种仙缘遇到而已。

    虽然他以前供奉过的几位仙师,并没有给他寻来什么仙迹,但这位年轻子的心中从来没有气馁过,他一直相信,这只是时机还未至罢了,秦始皇帝做不到的事,自己一定可以做到!

    名叫李少君的中年男子不卑不亢站在那儿,面带微笑,神态悠闲,一点儿都没有第一次朝见子的窘迫。

    眼角漫不经心地扫过时,已把殿内情形尽收眼底,想起进宫之前,太尉田玢暗中叮嘱过的一番话,李少君嘴角撇过一丝无人察觉的冷笑。

    世间事,在他眼底皆浮云。世间人,无论贵贱,都只不过是利欲熏心自私自利的愚蠢蝼蚁尔!

    不过,既然当初师门曾经受过淮南王的恩惠,而师傅临终前又留下遗言,要求他去帮助淮南王做一件事,以酬此前的恩德,他作为衣钵传人,自然是不会违背。这才答应下淮南王,从东海之滨被护送来到长安,先是去了武安侯府,然后由太尉田玢介绍,这才进入了未央宫。

    “仙师远来,一路辛苦。如此神仙姿态,果然是非同尘世人可比,但不知仙师今日春秋究竟几何?”

    皇帝对李少君上下打量了良久,命侍卫赐几榻,待他坐下,这才缓缓出言相问。

    李少君撩开袍襟下摆落座,向上打个稽首道谢,淡淡的笑了笑。

    “海上无甲子,山中忘日月。但见波涛云走,花开叶落,年深日久,却不知已经几百年矣!陛下此问,化外之人实不能回答啊。”

    他声音嘹亮,中气充沛,一副超然世外的模样,言语之间流露出的自然洒脱,令人不得不信服他出口的每一句话。

    所谓先入为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皇帝刘彻早些时候,已经从甘露台供奉的那几位仙师口中听到过李少君的事迹,心中早就存了几许期盼,今日见他人物风流,谈吐不俗,一颗求仙问道的心自然是深信不疑了。

    “原来如此,果然是超凡脱俗之人,朕今日感觉与仙师有些相见恨晚呐。哈哈!”

    见他不住频频点头,龙颜大悦,武安侯田玢心中暗喜,连忙上前一步,趁热打铁。

    “陛下,您有所不知啊,近日臣访到李君仙师,诚为荣幸,在府中为其接风洗尘。酒席之间,有臣远方亲戚家的老东翁在座,李仙师当时只不过扫了一眼,就问那老翁,还记不记得时候跟着他先祖父在东海边游玩的事。陛下,您猜怎么着?”

    田玢自从显贵之后,自重身份,整日装出一副威严阴沉的样子,已经很少如此这般的凑趣了,今日倒是太阳打西边儿出来了。

    李少君老神在在的坐着,看着田玢的表演,微笑不语。而皇帝心情大好之下,就顺口接了一句:“太尉且,却是如何了?”

    田玢脸上表情变得生动起来,话语中带着几分激动之意:“那老东翁一下子就惊讶的站了起来,仔细端详过李仙师的样子后,一副不敢相信的神情,而后虔诚离席而拜,口中直呼仙人!大家不知道怎么回事啊,就问他原因,原来是这东翁刚才认出来了,李仙师正是当年在东海边偶遇他们祖孙,而陪他们一起游玩儿了大半日的那个人。至今七八十年的时间过去了,而李仙师的模样竟然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等他详细的完这件事,在座的所有人那可都是目瞪口呆,惊讶的不行啊!所以,陛下啊,此等神仙人物臣不敢放过,苦苦挽留了下来,特此来觐见陛下!”

    听完田玢声情并茂的这一通忽悠,刘彻的心中此刻简直是奇痒难耐呀。此人难道精于传中的那种不老之术?若果真如此,当年秦始皇帝苦苦寻求而不得的仙方,竟然就如此出现在了自己的眼前,得来全不费工夫?这真是莫大的机缘啊!

    见到皇帝有些面色潮红的表情,一旁侍立的东方朔暗自皱起了眉头。他博览群书心胸豁达,虽然对鬼神怪异之事不敢全部否定,但从来不相信这世上会有长生不老之术。不过他是谨慎细致的人,自然不会在皇帝的兴头上去泼冷水,只是暗暗留心在一边静静观察。

    “哈哈,太尉有心了!不愧是朕的好舅舅。好、好,此事朕会给你记上一功的!”

    金口玉言,褒奖一句。听到皇帝如此称呼,田玢早已拜伏在地,语气中带了哽咽:“陛下言重了!纳才进贤,为君上解忧,这正是做臣子的本份,臣不敢居功!”

    “好了好了!朕知道你的心意就是了。有些事情,回头再。你先去吧,母后也已经在朕的耳边唠叨过好几次了,你许久也不去看她,今既然进宫来了,就去她那边转一转吧。”

    刘彻语气平淡,也只不过像是随口的家常话。但伏在地上的武安侯田玢已是心中大喜。

    自古以来,君无戏言,这句话在这些朝堂重臣心中理解得尤为透彻。有很多重要的政治意图就在这些平淡的话语中已经传递出了信号,其中的话外之意理不理解的透,就看你是否对政治敏感,头脑灵敏睿智程度了。

    田玢心满意足的走了,他知道自己今这一宝算是押对了。朝堂上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大位,已经在向他招手了。只要再让自己的亲姐姐王太后句话,相信不久之后,拜相的诏书就会公告下了。

    至于淮南王让那李少君进宫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这又与他何干呢!

    皇帝与李仙师的交谈转移到了宣室阁,进行了整整两个时辰。具体谈论的些什么,从来没有只言片语流露于外,但从此以后,原本就对长生仙术感兴趣的大汉子刘彻变得更加痴迷了。

    而唯一流传到民间的,是一件关于印证李少君神奇的事件。

    宣室阁中藏有不少历代的珍品古物,而皇帝与李少君促膝而谈的时候,见他对自己案上的一方铜鼎看了几眼,以为他感兴趣,就想赏赐给他。

    没想到李少君只是笑了笑,他不是想要这个铜鼎,只是看它有点儿眼熟而已,好像当年在齐桓公的床头看到过它,应该就是此物。

    刘彻闻听心中一愣,连忙命令侍卫翻过来看看,果然,在铜鼎的内壁上发现了有齐桓公的藏宝印记!

    这下,包括皇帝刘彻在内的当场所有人,都大惊失色。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他的时代距今已经几百年了,这李仙师竟然在那个时候就悠游于王室,果然是懂得长生之术的神仙人物无疑了!

    当下刘彻态度更加虔诚起来,蓦然想起最近的下旱情严重,官员百姓都在辛苦抗灾,就连元召那子也被汲黯强行抓了壮丁,听正在城外帮忙。也不知道这李仙师有没有办法求下甘霖来?

    听到皇帝出这样的请求,李少君微微一笑,这有何难!只要皇帝肯诚心祈求,再由他代为上达听,神君们定能准其所求。

    “为了下庶民,社稷苍生,诚心……朕自然会有的。却不知要供奉祈求上的哪位神君呢?”刘彻一脸虔诚的问道。

    “我大汉居下之中,对应宿,应为火德星,因此祭祀火神祝融即可。近来下大半干涸无雨,水火相克,此正是火德君对人间有所不满之事,克制了水德君而造成的!因此,请陛下降旨,令下郡县百姓供奉灶神火君,不日可解旱灾。”

    刘彻闻言大喜,自以为得到了机妙策,立即传令太常官员准备相关事宜。

    而就在未央宫中大肆宣扬神仙之道的时候,长安城外,按照长乐侯元召亲手绘制的那副水渠走向草图,长安三县组织起来的近十万民众,热火朝的开始了一项功在当代、利传千秋的浩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