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四章 极大诱因(第1/1页)汉武挥鞭

    自本章起,大汉的发展将迎来新篇章,本书也渐渐走入尾声,估摸再有三十余万字完本,不会烂尾的,大家放心。

    有道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皇帝刘彻深谙此理,在谋划诸多大政方针时,为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收益,往往不会只依赖朝廷和官府的力量,更会创造出诱因,引导世家大族乃至商贾百姓自觉自愿的为国效力。

    民间力量,或许没有官方力量集中高效,然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智慧也是无穷无尽的,只要让他们尝到足够的甜头,甚或只要为他们构筑出美好的愿景,他们就会甩开膀子苦干实干了。

    黄金,最硬实的流通货币。

    铜钱尚须冶铸,且要得朝廷许可和百姓接受,才具有其真实价值。

    黄金却是不需要,至少在华夏历朝历代,黄金验过成色,只要不掺假,就是无可比拟的硬通货币。

    饶是现今汉商因携带方便和安全考量,多已用纸质票据交割货款,然若你拿着金锭去买货,商家也必定是会收的。

    随着大汉商贸日益兴盛,市面对货币流通量的需求也日渐增长,中央钱庄要在金银本位架构下增发更多纸质票据,各大钱庄要保证纸质票据与实体金银的通兑无虞,使得现今的大汉极度渴求金银。

    尤是大汉臣民对白银流通的接受程度仍有远逊于黄金,故市面最为匮乏的就是实体黄金。

    身毒虽是盛产黄金,然仍难以满足大汉日渐暴增的需求。

    汉军覆灭百乘掠夺回的大批黄金,也仅仅是治标不治本,顶多撑个三五载。

    后世华夏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间,国内生产总值暴增三十余倍,虽说现今大汉刚要迈向初级工业化,然在过往的二十年间,单是朝廷国库岁入就从五十万金暴增至近愈六百万金,且是在不断的减免赋税和徭役的前提下取得的巨大成就。

    过去的二十年,国库岁入增长将近十二倍。

    刘彻无比确信,在已逐步提普及官学教育、夯实了基础建设和累积了大量农工技术的条件下,未来的二十年,已踹开初级工业化大门的大汉朝,将迎来更为迅猛的发展。

    根据后世史料记载,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八十年间,英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二十倍,棉纺厂工人生产率高于手纺工人二百六十倍英国的煤产量、棉花加工量都相当于世界的一半英国工业产值占整个世界的一半,进出口贸易占四分之一,铁路超过一万公里。

    现今大汉拥有八千余万人口,拥有比后世英国更为广袤富饶的疆土,拥有数以百万计的外族奴隶,拥有更为高效和完善的官僚体制,拥有最为稳固的集权体制。

    最为关键的,大汉拥有站在无数科技巨人肩膀上的贤君圣主,炼油、化工、电能、炸药、蒸汽轮机等无数跨时代的技术早已着手钻研,并逐一付诸实现,且科技断层正加速填补,甚至可说已进入厚积薄发的阶段。

    后世英国用八十年走完的道路,现今的大汉已走了小半,没道理不能在未来二十年彻底走完,甚至会在大多数领域远远超越,彻底迈入电力工业化。

    这意味着,大汉的国内生产总值在未来二十年势必暴增数十倍,国库岁入自然也会暴涨到数千万金。

    国库的公帑,不是留着下崽的,是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是要花出去的。

    既然要鼓励臣民使用已逐步赋予货币性质的纸质票据,国库的拨款和支出必是要尽可能以纸币划拨,就意味着中央钱庄在未来二十年间,每岁增发的纸币数额会愈发庞大,不断累积下,粗估向市面投放的流通纸币总值会逼近四千万金。

    一金,即一斤黄金。

    一汉斤,约合二百五十六克,四千万金,刚好折合一万吨黄金。

    后世最强大的美帝,其黄金储备量常年维持在八千吨,华夏仅为其四分之一。

    一万吨黄金?

    大汉就算将现今的欧亚诸国都灭掉,也抢不回如此庞大的数量。

    正因如此,皇帝刘彻在制定金融和货币相关律法时,虽没有如后世美帝般搞甚么纸币脱钩金本位的无良手段,却也同时明定了“一金抵十银”的兑换比率,才金银本位并行,用白银来填补黄金储量的不足,避免纸币的发行数额受到太大制约。

    华夏之所以自古少银,倒不是说储量不丰富,关键还是白银没成为硬通货币,多半用来制作器物和饰品,价值不高,比起开采成本不划算。

    南阳郡的平氏和复阳两县就拥有丰富的银矿储量,后世历朝历代多所开采,从而为白银成为流通货币提供了最大的支撑。

    刘彻又从后世矿藏分布图中,得知了漠南特大银矿的大体所在,日后的塞北乌桓不但能替汉人牧羊,更能为大汉开采银矿,加之倭奴列岛就富含银矿,数十万朝鲜人正在夜以继日的开采着,源源不断的运回汉境,

    况且欧洲诸国缺铜不缺银,铸造银币的历史悠久,就如同缺银身毒更习惯使用黄金般,如今大汉对外贸易处于绝对强势,通过贸易顺差就可吸纳到大量金银,若仍觉不足,汉军远征欧陆,用刀剑去薅一波羊毛也无不可。

    未来二十年,大汉想获取数万吨白银并非痴人说梦,多少能缓解些许黄金储量短缺对纸币发行的制约。

    当然,能获取更多的黄金自然最好,在金银本位的体系中,金银的储量总值终归不能出现太大的配置失衡,否则容易对维持金银兑换比率造成压力。

    “一金抵十银”的比率虽由朝以靠律法明定,然具体到市面流通换兑,支撑住臣民对白银价值的信赖仍是重要的。

    物以稀为贵是种市场预期心态,臣民若是觉着黄金难兑,白银易得,那对白银的接受度无疑会有所下降,若是长久以往,甚至会形成金银换兑体系中的恶性循环。

    正因如此,光靠本土开采和身毒输入的黄金,是不足支撑起大汉未来发展的,

    数年前,皇帝刘彻有鉴于此,特意着廷尉府研拟并颁布了大汉航海律。

    海外凡汉廷未设府置衙之地,矿山、田地、林泽皆任由汉民自行开采,无须上报官府,获利亦无须缴纳赋税,唯是将财货运回汉境时须足额缴纳相应关税。

    新华书局又刊印了数十万册民用版本的大汉海疆图志,在各郡县上架发售,现今大汉坊掌船出海的罗盘士和掌舵手近乎人手一册。

    大汉臣民捧着大汉海疆志,读到吕宋岛居于东南外海,盛产黄金,距建安郡治福榕城千五百里,纷纷组织船队前去淘金。

    事实证明,皇帝和朝廷果真说话算话,汉人在吕宋岛只要不触法汉律,不为争夺矿藏资源而伤及同胞,想掳土著为奴,想挖掘金矿,朝廷都不管。

    黄金运回汉境,老实缴纳关税就行,税率并不高,甚至比寻常外族货物要低廉得多,冒着抄家夷族的风险走私是不划算的。

    吕宋岛的黄金储量确实丰富,前去采矿的汉人多有一夕暴富者,尝到甜头的臣民更是蜂拥而至,有些财力雄厚的世家大族和豪商巨贾,甚至组织了捕奴队,直接在南洋群岛掳掠精壮土著,押到吕宋采矿。

    圈地运动,没有羊吃人,然开采出的金砂,粗熔的金锭,却皆浸沁着土著人种的斑斑血泪。

    饶是如此,皇帝刘彻和满殿群臣仍觉不足。

    中央钱庄增发纸质票据的数额受限,大农府批复各府署的预算时仍嫌吝啬,且不说向来多多益善的太尉府,便连御史府都想申领更多的经费。

    御史虽为言官,然皇帝刘彻即位后,力图构筑完善层层监督体制。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

    十余年将,监察御史从最初的百余人,员额暴增十倍,此时已逼近两千大关,使得御史府真正成为能与丞相府和太尉府比人头的偌大公府。

    各府署的官员秩俸,皆是大农府财部发放的,然监察御史出刺地方,到各郡县明察暗访时,多半不会明示身份到官驿吃住,甚至连往来交通都要自备马匹车驾,此类花销必定要走御史府的预算经费。

    逢年过节,各府署执掌仆射依该岁政绩和评鉴,给部属发放些福利和赏金也已形成惯例,酷暑的冰敬,寒冬的炭供,多多少少也要贴补些。

    尤是三伏休朝期,留在长安公府,坚守岗位者,不得发些赏金聊表慰问么?

    如此种种,少得了花销?

    御史大夫直不疑虽是廉洁奉公,然依着规制条陈,给麾下部属争取福利,这是他的责任,皇帝还不差饿兵呢!

    不求如太尉府申领的军费般,动辄以十万金计,御史府上下数千官吏,每岁申领个万余金经费,不过分吧?

    皇帝刘彻本也打算高薪养廉,免得在经济飞速发展期,出现扭曲的社会态势,“虽贱商贾重士人,然商贾富裕,士大夫却是困顿”。

    长此以往,是会出乱子的。

    不欲过于节流,自然要想办法开源。

    黄金么?

    刘彻脑海中浮现出某个筹谋许久,却迟迟未及付诸实现的念头。

    或许,能收获的不止是黄金,更包括诸多比黄金更为珍贵的新物种,促使大汉未来的发展愈发迅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