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四章 政策解说(第1/1页)凤舞隋末
却说黄小刚开场的一段开宗明义,把古来至今设学之事梳理了一个源流,众儒生们倒也都是点头认可。
接着黄小刚便话锋一转道:“昔文帝赐国子生经明者束帛,是为嘉奖之意,而所谓明经者,多是只通经史强帖括,而不知庶务,且不说射、御、书,单是一个数便不能通达,如何为官做吏?”
所谓“明经”,指的是隋文帝开创的科举制度“明经科”,这一科的考核也就是背诵和默写,看参考对经书内容的记忆,考试的时候主要采用的是帖括填空的方式。
因此在隋文帝期间,每州岁贡三人,主要是明经与秀才两科,时称贡举,正式确立了后世所谓的科举制,然后到了大业初年,杨广又在这两款的基础之上创立了进士科文学课目,形成了秀才、明经和进士三科并列的常贡。
所以黄小刚现在这句话的意思也就不用多说了,进而道:“是以!我新朝科举,既要承继前隋制度,也要务实求进,念诸生学有先后,良莠难齐,这才针对优学稚子设童生科,其意是在劝学!至于说逢进必考,也是循渐进之矩,正所谓进学本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何以鉴其进退之?唯有考试矣!”
这话说来,在场诸生都是面有愧色,因为这话自然在理,而且便是前隋的贡举也是要看考试的成绩优劣,所以考试这个东西本身并没有问题。
而唯一的问题就是,今天大多数在这里的人不是不愿意考试,而是不愿意参加童生试,毕竟很多都是几十岁的成年人了,认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应该可以直接去参加举人乃至进士的考试,而天凤军这边却要求所有人的都必须从童生试考起,这就有些为难人了。
你看,都已经是几十岁的大老爷们了,还去参加什么童生试,这要考得过倒也还好说,可万一考砸了不得丢人丢到姥姥家去了。
之前天凤军可是用“东华时报”连续好几期,把童生、秀才、举人和进士四个等级的考试模拟卷刊登在上面公告了天下的,且也在每一期上对天凤军将施行的科举制度都做了明确备注。
上面明明白白的写着,天凤军的科举制度有严格的分级,凡男女年满十二岁便可参加由县组织的童生试乡试,合格便可获得童生资格,获得童生资格的学子能够得到每月半石粮食的养俸为期六年,并可进县学修读。
而凡男女年满十八并获得童生资格者,才可参加县试,合格便能晋级为秀才,每月可得一石粮食及一贯钱的养俸并获得进入郡学修读的资格也是为期六年凡男女年满二十四并获得秀才资格者,才可参加郡州试,通过便能获得举人的资格,方能参加春闺,并可以获得每月两石粮食及两贯钱的养俸为期还是六年。
此外,童生、秀才和举人考试分别在每年的六月、九月和十二月,原则上不允许越级考试,也即是必须遵循童生进秀才、秀才进举人的顺序,不能一上来就让你去考举人,但同时允许连考,也即是六月考童生过了,就有资格参加九月的秀才试,要是秀才试也过了就可以参加十二月的举人试,要是全考过就可以参加来年三月的春闱了。
而春闱也被称为国考,每年的三月择期举行,考试的地点如今先暂时放在高密,以后会确定在新朝的首都。然后参加考试的举人在通过考试后,会获得进士的资格,正式获得国家发给的俸禄,但却还不能做官任职,而是需要进入未来即将组建的国务院下属各政务司进行学习和培训,合格之后才会授予官职并确定品序及实职。
而之所以规定十二岁才能考童生,十八岁才能考秀才,二十四岁才能考举人,目的就是为控制考生的数量,从源头上展开总量控制。
而今春三月本来应该开的是春闺,可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些没有进行分级考试筛查过的考生们,在能力水平上肯定是良莠不齐,所以也才决定把春闱改为童生试,先来搞一波筛选。
也就说黄小刚耐着性子做政策解说,把分级考试的重要性解释清楚之后,对于要不要考童生试这个问题抵触者倒也少了,但很快就有人提出了新的问题,那就是今年三月的春闱既然改了童生试,等到六月本该考童生试的时候,又该改考秀才试了吧?
对于这个问题,黄小刚却是哈哈一笑,解释道:“诸位不用担心,今次我们将采用联考的方式来进行。具体来说,便是三月初三这日考童生试,用时三日判卷之后,初六公布分数,获得童生资格者便可直接参加初七的秀才试,待初十判卷结束,通过者便可继续参加举人试,最终过试者会在三月二十参加进士试,如此方式也叫联考!”
对于这样连轴转的考试办法,放在后世肯定是不可行的,不过如今可是在隋末,也就没这么多了讲究便是了,所以黄小刚在提出之后,倒也没人找出毛病来。
讲完了考试的问题,今日这场论道虽然算是告一段落,但肯定不会就这么草草结束,也就在黄小刚不知道如何变更话题的时候,便正好有一位老儒生拱手来问道:“敢问监军,不知新朝将以何制执政?”
对于这个问题,黄小刚和黄娜自然早就达成了共识,便是之前黄娜挂出来给房玄龄学习的“三院一阁制拓扑关系图”,也是一式两份早就存在黄小刚这里,闻言他便也直言问道:“新朝执政之制度,自然有别前隋,前隋三省六部之制度,虽比秦汉、两晋稍强,但弊病实多,三省设置叠床架屋,职责不明,互相掣肘,六部所理抓大放小,粗放无序很不完善。”
“那么,何谓三院一阁?”
黄小刚说道此处将手一拍,自然有人取来同款的三院一阁制拓扑关系图悬挂起来,当即他便滔滔不绝的为众人讲解起了这套舅侄俩研究半年时间就搞出来的制度。
虽然这“三院一阁”的制度搁在隋末是妥妥的制度创新,但毕竟这些制度可是经过了另一个平行时空上千年的实践,所以舅侄俩对此可是有百分百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