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一介奇女子(第1/2页)买宋
而且除了宋朝被许多人误解外,就连宋朝的女子也被人误解。
的确,也许是缠绵婉约的宋词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也许是那个积弱的年代太令人感伤,也许是程朱理学对后世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总之,这些都让宋人留下了风流软弱却又迂腐的印象。
而从那时起开始陷入缠足桎梏的宋朝女子,更是让人觉得活得压抑委屈,远不如汉唐女子恣意张扬。
但需要说明,这真的是对宋朝的一种误解了,因为大家如果去仔细了解一下的话就会发现,真正的宋朝女子在温婉多情的同时,更有一份蓬勃生动的气质和坚韧顽强的意志。
在两宋四百年间,无论繁华还是战乱,无论塞北还是江南,一个个美丽智慧的女子次第而出,写就了最精彩的故事,演绎出最浪漫的传奇,有过最华丽铿锵的绽放。
女性是否得到社会的尊重认可,首先要看她们的政治地位。
宋朝可以说是女性掌权的最后一个高峰了。
从北宋到南宋,共有八位皇太后九次垂帘听政,这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其中有两位更是风华绝代,一个是有“宋代武则天”之称的仁宗章献明肃皇后刘娥,她从一个卖唱孤女到母仪天下的皇后,已经上演了一个中国灰姑娘的传奇。
更杀伐决断,执掌天下,万民归附。
另一个是将铁腕宰相王安石拿下,执政多年,英宗宣仁圣烈皇后高滔滔,被后世称为“女中尧舜”。
岂止如此,就在那同一个时代,还有契丹辽国承天皇太后萧绰,断腕太后述律平;西夏还有掌权多年的梁太后,各民族的女子们交相辉映,绽放在千年前的历史星空,将那些男人们统御麾下,笑傲神州。
而在宋朝众多皇后中间,出身最微、经历最奇、权力最大、争议最多的,恐怕要属宋真宗的皇后刘娥。
刘娥的出身,是当时士大夫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之一。
宋史说她祖籍太原,爷爷是将军,父亲是刺使,还在襁褓时,父亲就死于征战,母亲也撒手人寰,成了孤儿,后被好心人收养,长于益州今四川。
不过,宋史的记载云山雾罩,语焉不详,除了的确在四川长大之外,其它线索皆无从考证。
而司马光涑水纪闻则说“章献刘后,本蜀人”,本来就是四川人,对祖籍太原说,明显表示反对,所以,那有名有姓的将军和刺使到底是不是她的亲人,还真难说,总之是留下了千古谜团。
她与那位似父似夫的龚美的关系,也有点说不清道不明。
宋史载“蜀人龚美者,以锻银为业,携之刘娥入京师”,一个姓龚的男人,带着一个姓刘的女孩在京城打工,这会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据说,刘娥“善播鼗”,擅长拨浪鼓,可以想象,银匠龚美拉风箱炼银子、美女刘娥拨浪鼓揽生意那动人的情景,颇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垆卖酒夫唱妇随的浪漫。
史料中比较真实的记载是,当时还在做太子的宋真宗机缘巧合见过刘娥,惊鸿一瞥,看上了她。对
于“皇二代”来说,要么看不上,一旦看上,巧取也好,豪夺也好,拆墙也好,插足也好,纵使出浑身解数,也会要据为己有的。
于是,这位太子是大手笔的送钱送物,又给房给车,终于抱得美人归,把她接进了自己的襄王府,上演了一场东方版王子与灰姑娘的传奇故事。
从此,太子心无旁鹜,对刘娥“宠幸专房”,夜夜笙歌,旦旦而伐,三千粉黛无颜色。
皇权社会也是宗族社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血统论和出身论成了道德制高点,成了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决定因素,贵族血统可以世袭官爵,不作任何努力就能享尽人间富贵,而身份低贱者想要挤入上流社会,则比登天还难。
所以,从进入王府的那天开始,刘娥那卑微的身份就成了她的“魔咒”,如影相随,时刻影响着她、打击着她、摧残着她,无论采取怎样的措施和手段也摆脱不了。
比如,太子的乳母秦国夫人就对这位川妹子嗤之以鼻,苦口婆心地劝说,太子却充耳不闻。
于是,气不过之下,她便到宋太宗跟前告了一状,说自从狐狸精刘娥来后,太子身体都快弄垮了。
宋太宗听后,自然是大为光火,要求太子立即把刘娥扫地出门。
皇帝发怒,这可是事关自己能不能转正的前途问题,还是太子的真宗不得不依。
不过,太子对刘娥还真的是情太深,万难舍,只好折中,把她暂时安顿在王宫指挥使张耆家,害得张耆为避嫌,连家都不敢回,夜夜在办公室打地铺,“耆避嫌,遂不敢下直”涑水纪闻。
好在有情人终成眷属,过了十多年,宋太宗去世,太子继位,随即欢天喜地把刘娥迎进了宫,封为美人,免了相思之苦,圆了鸳鸯蝴蝶梦。
刘娥进入襄王府时还只是个十五六岁的妙龄少女,后来长期寄居张耆家,等到宋真宗登上皇位,她已经三十出头,所谓徐娘半老了。
进宫之后,宋真宗对刘娥的感情不但没有因她年岁渐长容颜渐淡而稍有减少,反而历久弥深,从他对刘娥一系列煞费苦心的安排就不难看出先把她晋封为二品修仪,很快又封为一品德妃,景德四年1007年,当父亲当年给他娶的郭皇后去世后,他又开始精心运作刘娥当皇后。
然而,刘娥的出身问题一直是摆在她面前的一条鸿沟。
当宋真宗向大臣们提议她当皇后时,参知政事赵安仁就以刘娥出身寒微、不可母仪天下为理由,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反对。
他安排翰林学士杨亿起草封后诏书,杨亿甚至公然拒绝。
在这件事上,大臣们的反对态度出奇的一致,即使有心支持宋真宗的,表面上也保持着反常的沉默。
在那个时代,血统问题既是伦理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在这种问题上,要求大臣们让步,一致同意,几乎不可能,哪怕贵为天子的宋真宗反复做工作也无法做到。
大臣们希望立沈才人为皇后,因为皇后不仅是皇帝的皇后,也是大臣们的皇后,沈才人出身宰相门庭,地位高,血统正,成份好,封她为皇后,无论从伦理道德还是政治角度来说,这都是表里相符、实至名归的。
大臣们不能理解自己的心思,这让宋真宗一筹莫展,无奈之下,他索性将封后一事悬着,拖着,既不立刘德妃,也不立沈才人,与大臣们僵持着。
直到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他终于下定决心,回避了朝臣公议的程序,特事特办,礼仪从简,只将封后诏书传至中书省了事,那些大臣们最后竟也无计可施。
于是,经过种种波折后,刘娥这位出身卑微的奇女子,终于在宋真宗的强力推动下,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变,成了大宋王朝的皇后,这年,她已经四十四岁。
宋真宗对刘娥的一番深情,还表现在确定接班人的问题上。
刘娥虽然是他“宠幸专房”的女人,但有些事情,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她的生育问题就是如此。
当时,刘娥身边有一个姓李的侍女,大概看到皇帝皇后干打雷,不下雨,非常着急,便对皇后说梦到自己怀孕了。
刘娥一下便听出了弦外之音,这种情况下,有什么法子比“借腹生子”还好呢,于是,皇后安排,皇帝很快就让李氏怀上了,生下一子,对外则说是刘皇后所生。
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接班人宋仁宗赵祯。
一个女人,尤其是封建时代的女人,要得到一个权力至高无上男人的持久喜欢,那可不仅仅是长一张漂亮脸蛋、抛几个媚眼、扭几下楚女腰肢就能轻易做到的。
对于这个女人来说,既要玉洁冰清,又要超凡脱俗,时常能够给皇帝以新鲜的感受。
既要爱学习,又要会学习,随时能够更新自己的知识,做到博览古今,眼光长远。
既要有悟性,又要有德行,跟得上皇帝的思路,听得懂潜台词,能搭台亦能补台,及时救过补阙,让皇帝倚为智囊,同时还要得到周围的尊敬与钦佩,给皇帝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家庭氛围。
总之,她必须是一个接近完美的女人和妻子。
纵观刘娥的经历,当初她应该文化不高,但从后来的发展看,她绝对冰雪聪明。
如宋史中就有这样一段关于她的评价“后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真宗退朝,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宫闱事有问,辄傅引故实以对。”
根据这段话,至少能得出三个方面的结论一是刘娥有悟性,爱学习,不仅学习书本上的,还对朝廷大事非常关注,博闻强记,能把书本与现实对应参照。
二是宋真宗每天通过奏折了解到的天下事,很多告诉了刘娥,她都记在心里,说明她是个有心。
三是宋真宗在处理某些朝廷大事的时候,常常同刘娥交流看法,征求一下她的意见,她往往能把以前的同类案例告诉宋真宗,说明她对知识能做到融会贯通,掌握了不少处理国家大事的方法与技巧。
大约从天禧四年1120年开始,由于宋真宗中风在床,不能坐朝,便将政事交刘娥处理,“帝久疾居宫中,事多决于后”。
宋真宗在床上一躺就是几年,这期间,作为皇后的刘娥,不但要照顾生命垂危的皇帝,还要教养年少的太子,更要决策天下大事,真是内外兼顾,日理万机,对于刚刚直面国家大事的她来说,可谓小试牛刀,但她也的确没有使宋真宗失望。
皇帝有病,大臣就会闹政变,这几乎是人治社会下的条件反射。
台上的宋真宗奄奄一息,台下那些人就开始搞阴谋诡计,甚至磨刀霍霍了。
当时,冠准任宰相,但他嘴巴不严,把还没议定的朝廷大事提前泄密,因而被罢,由丁谓接任。
太监周怀政想浑水摸鱼,秘密策划废除刘后,诛杀丁谓,拥立太子,结果被人告发,身首异处。这些里里外外的变故,无疑给孤立无援的刘娥以生死攸关的考验,风声鹤唳之间,刘娥沉着地决策,果断地处理,招招精准,总算平稳过渡,足见其超常的胆识和魄力。
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病逝,太子继位,即宋仁宗。由于宋仁宗年仅13岁,少不更事,宋真宗临死前遗诏说“尊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于是,刘娥由皇后变成了皇太后,从幕后走到了前台,成为了大宋王朝的真正决策人。当时,为了太后与皇帝如何坐朝,大臣们争议不休,宰相丁谓建议,朝会时,皇帝坐朝承明殿,太后另择地方听汇
23页
报。刘娥认为不可,她说“皇帝视事,当朝夕在侧,何须别御一殿,”于是,宋仁宗与刘太后五天上一次朝,皇帝居左,太后坐右,皇帝称“朕”,太后称“吾”。从此,刘娥这位出身低微的川妹子,开始了长达十一年显赫一时的垂帘听政生涯。
这十一年,刘娥既是决断天下大事的实际当权者,同时也是小皇帝的母亲,她丝毫也没有忘记自己作为母亲的责任,要求宋仁宗随自己一起处理政事的同时,把更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