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 市镇的发展(第2/2页)买宋

济作物蚕桑和草棉的种植,也对江南市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由于人口和重赋的压力,以及劳动技术、生产经验优势的推动,商品性经济作物的种植在该地区发展迅猛。

    而且苏松地区草棉的种植到明代迅速推广,特别在许多不宜种植粮食作物的地区如嘉定县、青浦县和后来的南汇、川沙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杭湖地区由于嫁接桑由采叶法改成剪株法,并育成了叶质好、产量高的拳桑,丝的质量与产量大幅度提高。

    许多地区“乡间隙地,无不栽桑”,“尺寸之地,必树之以桑”。

    蚕桑生产具有的技术优势,促使丝织业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丝”与“棉”闯入乡村的经济生活,从两方面推动了明清江南市镇的发展:一是四乡农民因副业比重增大,消费购买能力也相应随之提高。

    正如明王士性所说:“浙十一郡,惟湖最富湖多一蚕,是每年两有秋也。”

    唐甄在潜书中亦说:“吴南诸乡,岁有百十万之益。是以虽赋重困穷,民未至于空虚。室庐舟楫之繁庶,胜于他所,此蚕之厚利也”。

    二是使农民日益被卷进了商品经济中,对市镇的依赖大为增加。

    他们手中的丝、棉以及加工成的绸、绢、棉布交换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市镇。

    一“夹河而市”是江南市镇的共同特点

    由于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河道纵横,内河行船是江南交通运输的重要手段,

    因此绝大多数市镇都是“夹河而市”在河道畅通的地方,市廛都在河道的两边与

    跨河桥畔,形成为江南水乡市镇。吴江的同里,平望,湖州的南浔,都是著名的

    水乡市镇。南浔在南京时立为镇,但明正德时居民还不算很多,至明末兴盛起来,

    据明末潘尔夔浔溪文献载:“市廛云屯栉比,周遭四讫自东栅至西栅三里而

    遥”。到清乾隆时这里已是:“烟火万家,商家云集。”的巨镇。明清诗文中对这

    个水乡市镇的市容有许多的描绘,如:“南浔贾客舟中市,西寨人家水上耕。”“东

    西水栅市声喧,小镇千家把水圆。”又如鲍珍的南浔小泊诗:“水市千家聚,商渔

    47页

    自结邻,长廊连蔀屋,斥堠据通津。”在江南运河沿线,自宋元以来即形成了一

    批市镇,如丹徒、吕域、谏壁,横林、望亭、严望等等。由于交通运输的方便,

    一些繁荣的商业巨镇,大都分布在运河沿线或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