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 中与西(第2/2页)买宋

中国提供了宝贵资料。

    明代科技翻译的政治条件明代困扰着人们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历法。

    当时通用的历法《大统历》,(数据和计算方根据元代郭守敬编的《授时历》(1280))因长期沿用,常常因计算不准出错误。

    当时采用的另一种历法《回回历(公元559年制)也因历时久远应用上差错难免,因此明末满朝上下蕴酿的另一场改革就是修改历法。

    耶酥会教士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取得明朝皇帝的信任,以利其传教。

    利玛窦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另一贡献就是倡导时帝采用西历法。

    在徐光启、李之藻等中国科学家的响应下,加上来华传教士,龙华民、汤若望、邓玉涵、庞迪峨、熊三拔都懂得天文历算。

    于是一场围绕中国历制的改革展开了,并译著多种天文学著作,推动了我国天文学的发展。

    早在1481年正定教谕,俞正已要求改历,遭保守派陷害。

    此后,历法改革呼声日高,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钦天临官员周子愚、上疏,请求编译。

    而庞迪峨的话,是西班牙人,洞知历算之学,在我国介绍西方天文历法知识方面是位先驱,而且还引入了欧洲的实勘精神,以及用经纬度测绘地图的方法。

    熊三拔,是意大利人,1606年来华,带来了许多天文书籍。

    万历四十年(1612年)礼部上疏,请赖会有关官员与庞迪峨、熊三拔翻译西方改进历法。

    次年,李这藻上《靖译西洋历法等书疏》,极力推荐“大西洋国归化陪臣庞迪峨、熊三拔、阳玛诺等人翻译西洋历史之书。

    徐光启也曾上《修改历法靖访用汤若望、罗雅各疏》。

    为推运修历,徐光启于1611年撰写《平浑图说》、《夜景图书》,还由熊三拔讲解写出《简平仪说》,介绍测量用器简平议。

    李之藻根据西方天文学(原本为bsp;的专著Geomatribsp;Practica)撰写,浑天盖通宪图说》(1607),得到利玛窦的高度评价。

    1614年,利玛窦和李之藻合作翻译了《圆容转仪》一卷。

    1629年(崇祯二年)在徐、李的极力推动下,崇祯帝终于同意修历。

    之后,在李之藻(1630年去世,后由李天经负责),徐光启的监领之下,共成历书一百三十余卷,后编译成《崇祯日历》。

    全书包括日离、恒星、月离、日有交会、五纬星、五星交会六月和法源、法数、法算、法器、会通基本五日,为后世提供了可靠的历法版本。

    崇祯十六年(1643年),朝延颁令正式改历,采用西法,汤若望还根据《崇祯历书》改编成《西洋新法历书》。

    此后法国人蒋友仁(Benoist Mi,1793年来华)绘制《坤舆全图》,介绍哥伯尼的太阳系学院,刻卜勒关于行星的三大定律以及欧洲天文学方面的知识。

    邓玉涵(Jean Terfenz 1576—1630)瑞士人,通晓多种欧洲语言,是物理学家伽里略的好朋友。

    1629年被召抵达北京,除参加历法改革,还向中国介绍伽里略的学院。

    西方的机械力学知识和生理解剖学知识。

    明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哲学使统治阶级轻视自然科学,在数学方面除了宋代以前留下的《周髀算经》和《数学记遗》,基本上没有什么进步。

    徐光启在《刻同文指算序》中指出,“算数之学,特废于近世数百年间尔,废之缘有二:其一为各理之儒,士苴天下之实事;其一为妖妄之术,谬言数有神理,能知来藏往,靡所不效,卒于神者无一效,而实者无一存”。

    基于此,徐与利玛窦翻译了《几何原理》一书(译本根据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1537—1612)注的欧几里德原本译出,原书共十三头眷,一至六卷为平面几何,七至十卷为数论,十一至十三卷为立体几何,他们只译六卷,因利氏放弃而告终。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还说“元扈首译欧几里德之《几何原理本》六卷,欧人各著之入中国,此其第一??盖承认欧人学问之价值,实自兹始也”。

    徐光启又三校译本,对此书之翻译倾注精力。

    后来徐又与西人合作编译《大测》介绍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割圆八线表》介绍了三角函数表。

    测量方面,徐光启又与利玛窦合译了《测量法义》一卷,一部关于陆地测量的数学作品,因此,中国开始有经纬度的精确概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