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 贡献(第2/2页)买宋
与创办外交报》,并撰文译学》。
他批出:“译学二别:一政界之事,一学界之事。”
他的政界译学指的是与外交有关的翻译工作。他回顾我国从周朝至近代的翻译史,指出,进入20世纪后,“公法大明”,应懂得“苟其保自主之权,申善邻之义,国无大小,号回平等”。
交涉上野之程度,即为其国安危之所系。
而我国职外交者,或通语言而昧政策,或究政策而绌语言,蛰巨相依,事多隔阂。此译惟丞也。
至于学界之译学,指的是学术性翻译。他回顾我国的学术翻译史,指出我国译学尚处于初级启蒙阶段,欧美各国传教士在我国传教,日本佛教在我国传播,皆以其国语言译之,我国的学术学教界也应重视译学的发展。
从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来谈译学,蔡元培的观点对于我国译学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建立有中特色的翻译研究,有独特的借鉴意义。
还有就是重视译才的培养。
以及提出“横译”、“纵译”的概念,扩展了翻译的含义,并为后业的新文化白话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1906年蔡氏在北京译学馆的国文学讲义中指出:“而吾既习惯于吾国之文,则于读书听讲之际,不知不觉间接于国文,而后领会,此其所以为详也。”
关于“纵译”与“横译”,蔡氏认为导域语言的翻译为“横译”,古今语言的翻译为“纵译”。
并认为由意识而发为语言,这也是一种翻译蔡氏的论述可与现代语言学家雅各布逊的翻译三分法做以对比,充满哲理性,对我国的译学理论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王国维的话,字静安,又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从小接受传统教育,走科举之路,后因甲午战败,转学西学。
1898年进时务报》做校对,后受罗振玉资助到日本留学。1907年罗又举荐到京任职。
辛亥革命后随罗氏留亡日本,1916年回国,后入清华园从事研究工作,1927年投颐和园昆明湖自杀。
王国维的学术视野非常广泛,在史学、考古学、哲学、文学等领域都有建树,对于中国近代译学也过突出贡献。
1905年4月,王国维在罗振玉创办的教育世界》上发表论文论新学语之输入》,最早从思想方法比想和思想发展史的角度形容翻译。他在文章中开头指出:“近年,文学上有最著之现象,则新学语之输入是阳。夫言语者,代表国民之思想者也。思想之精粗广狭,视言语之精粗广狭惟为准。观其言语,而其国民之思想可知矣。”。
中国人偏于实际通俗,帮不善于逻辑思维和语文文法,不善于分类和抽象;西方人过于抽象,“往往泥于名而远于实,此欧洲中世学术一大弊。而今世之学者犹或不免焉。”
由于不同的思维特点和方法,王氏指出:“故我国学术而欲进步乎,则虽在闭吴独立时代,犹不得不造新名,况西洋之学术而入中国,则言语不足用,固自然之势也”。
面对不断涌入的西学观念,日本所造西语之汉文也以侵略之势而侵入我国文学界。
王氏对日本译名采取了实是求是的态度。日人之定名,亦非敬焉而已。经专门数十家之考究,数十年之改正,以有今日也。
用日人之译名可以免去重新创造之麻烦,而且便于两面三刀国学术交流。
像是1970年10月至12月,王氏还在上述杂志发表了书辜氏汤生英译〈中庸〉后》一文,后被重刊于学衡》第43期针对章氏屈意改造原文中的名词迎合英国读者的做法,王国维认为翻译哲理性伤品要注意概念要严密性,要忠于古人”。
他指出辜氏翻译有两大弊病,一是“过于求古人之说之统一”,二是“全以西洋之形而上学释此书。”前病失于古书之意义;而后病失之于增古书之意义。
“吾从之译古书,如其量而止则可矣。或失之减,或失之增,虽为病不同,同一不忠于古人而已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