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 繁荣(第2/2页)买宋

推马祖毅先生分析,早在公元二世纪时,匈奴人中就流传着诗歌的翻译西河往事、远夷怀德歌。

    近代的诗歌翻译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王韬译的祖国歌,梁启超翻译拜伦的哀希腊。

    近代以诗歌翻译登上文坛的有苏曼殊、马君武、胡适、刘半农等人。

    和苏曼殊,原名戬,字小谷,法号曼殊,近代功著名诗人。

    小说家和翻译家,父亲系广东中山县人,母亲日本人,出生于日本横滨。

    少年时代在中国度过15岁1898随表兄林紫垣赴日,19岁耉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在此结识革命青年并参加革命团体青年会。

    1903年参加“拒俄义勇队”被迫退学回国。

    在上海时任国民日报英文编辑,并与、章士钊认识。

    在1904年至1906年辗转长沙,芜湖等地任教,1907重这日本,开始翻译拜伦、雪莱的诗歌。

    后业回国后曾应聘于太平洋报参加南社。

    苏曼殊的翻译经历开始于1903年译的法国雨果的小说惨世界以章回体译出该译本有较多删节,有失于忠实,但苏氏译此小说在于映射清社会的黑暗苏氏的主要译作包括拜伦的星耶峰耶俱无失、去国行、赞大海、哀希腊1909、雪莱的去燕。

    此外,他还译了歌德的沙泰达纶等等。

    作为浪漫主义诗人,苏氏的翻译常随着自己的气质而定,台湾的李诗学称其为诗人翻译家。

    他钦佩拜伦的热爱自由、民主的爱国热情和独立不羁的诗人气质,以及他为异族的自由而战斗的英雄气概。

    他在潮音自序曾如此赞美拜伦“他是一位热烈的、真诚的为自由而献身的人,他是一个性格开放,心灵高尚的人,他到希腊去,和还在为自由而战的希腊爱国者们混在一起。当他的正在从事这项壮丽的事业的时候,竟不幸去世。他的整个生命、经历和作品,都是用爱情和自由的理想、编织起来的”。

    可见相同的诗人气质,面临做亡国奴的时代语境和热烈奔放的诗情使苏氏在译拜诗时候能够充分理解并融入拜伦的世界,译文采用旧言、五言或七言诗诗体,正确地表达原作诗意,善于体味原诗的风格、韵味。

    他译价自己的译作“接文切理,语无增饰,译义悱恻,事拜相称。”

    创造社译论家张定潢曾这样评论苏氏的译诗“人有时会想,行政伦的诗毕竟只有曼殊可以译。翻译是没有的事,除非有两个完全相同,至少也差不多同样是天才的艺术家,反而是一具艺术家那瞬间的和别的一个艺术家过同一个生活,用别一种形式,在那作创造。唯在曼殊可以创造拜伦的诗”

    此外苏曼殊还编有四部翻译诗集文学姻缘1908、拜伦诗选1909、潮音1911。

    他的译诗第一次将诗的翻译引入了我国近代翻译文学史,有明确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