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五章 不止与形式(第2/2页)买宋

悬挂有“青囊一卷”的招牌在门前,定价合理适中,治病神效,所以人们都争着来买这种丹药。

    但该店在受到大家欢迎的同时,也遭到了同行的争相效仿,出现了与之类似的“清囊一卷”、“诚囊一卷”、“菁囊一卷”、“一卷”等等招牌。

    一条街巷之中,就有数十家门面宽敞明亮的追随店铺。

    尽管他们服务周到,而且先给丹药后收钱,但丹药质量低劣,假冒别人招牌也没有太好的盈利。

    像是清人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著名食肆”条中也记载:

    “京师市肆扁榜,标识百出。一家擅名,必有数家假借,希影响以窃之。有集成联句者,曰立道堂诚意高香,曰修德居细心坚烛曰冬季讽经,曰秋爽来学曰堂,曰学曰四世马公道膏药,曰三代王麻子金针曰甘露斋祖传狗皮膏,曰香雪堂神效乌须药”等等。

    由此看来,清代北京地区假冒著名招牌的现象非常普遍。

    越是老字号,就越容易被别人冒名。

    创办于1651年的北京老字号“王麻子刀剪店”,由于所卖刀剪质量好,深受顾客的青睐,其牌子名扬天下,被许多刀剪铺假冒,更可笑的是,冒牌者也会骂别人假冒。

    116年,这家刀剪店正式挂出“三代王麻子”的招牌。

    从此,以“三代王麻子”作为显著商标,并在刀、剪上刻上“王麻子”

    三字,成为刀剪业中的名牌货,享有“南有张小泉,北有王麻子”的口碑。

    以后,模仿的商家越来越多,出现了以“汪麻子”、“旺麻子”、“老王麻子”、“老老王麻子”、“真王麻子”等为招牌的刀剪店。

    但质量最好的,仍是开在宣外大街菜市口的“三代王麻子”。

    李静山增补都门杂咏“市廛门”中王麻子篇生动记载了店家假冒名牌作广告宣传的活动,如“刀店传名本姓王,两边更有万同汪诸公拭目分明认,头上三横看莫慌。”

    另外,他在镊子张篇中也有类似的描述:“锤剪刀锥百铼钢,打磨厂内货精良教人何处分真假,处处招牌镊子张。”

    这样冒充名号的假冒招牌还有很多。

    例如明朝末年在前门外鲜鱼口街的杨小泉“黑猴帽店”也曾遭受过被冒名顶替掉的事情。

    这些都说明招牌背后所隐藏的是一个商号的信誉。

    清代招幌匾额形式多种多样,据清末燕市商标孴录统计,仅北京地区的匾额、牌幌样式就有上千种,并分为一字、二字、三字、四字、五字、六字式等几大类。

    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四字式牌幌。

    招幌、牌匾用字最多长达20字,如:

    “脱衣认号,临行看箱公文财物,交明柜上如若不交,失物不管。”

    “德爱堂沈家,祖传七代小儿七珍丹。只此一家,并无二处。”

    “同春堂自臵川、广、闽、浙各省地道生熟药材、同春堂遵古炮炙饮剂咀片诸般应症丸散膏丹。”

    同时,有些店铺还用其他方法打招牌,续都门趣话说:“从前京师澡堂,率于门首粉墙上署一联云:金鸡未唱汤先热,红日东升客满堂。千篇一律,几无人敢易一字。”

    这句广告语用词相当精炼,短短几个字便将当时京城澡堂人气旺盛的火热场面表现了出来。

    而且就连茶馆也有招牌,老北京茶馆春、夏、秋三季在门前高搭天棚,棚架竿上或房檐下悬挂一排白漆小长木牌,长寸,宽三寸,刻着“毛尖”、“雨前”、“雀舌”、“大方”等茶叶名称。招牌下系着红布条穗,迎风飘扬,一看便知道是茶馆。

    最为别致的是二荤铺,门口多是悬挂布幌,其形状像幡,中间一条约寸,白心蓝边,两旁各有一条宽约三寸的窄条,全长二尺多,白心中写着四句唐诗:“太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仙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每挂一句,共四挂。

    店铺除以上广告形式外,还有用“水牌”作广告的。

    “水牌”用途很广泛,酒肆、饭庄用“水牌”写菜肴食品名称、价格,店铺则用它来报告商品品种,戏院用它报告剧目及节目安排,寺庙用来记斋期。

    “水牌”一般用木板加油漆做成,白底、朱栏、黑字,非常清晰醒目。

    使用起来也很便捷,可经常改换内容,反复使用。

    现在在一些饭馆中仍然有这种招牌样式。

    金匾字号是商家自我“立名”的方式,过去,许多店铺往往都是先出名而后才有金匾字号的。

    前门外驰名中外的烧麦馆“都一处”就是一例。

    并且关于“都一处”的得名流传着这样的小故事:引自杜甫饮中仙歌

    小店开业于173年,人们称它为李记小酒店。只经营晾马莲肉、玫瑰枣、煮小花生等小菜,颇受远近顾客的好评,买卖十分兴隆。

    1752年除夕之夜,乾隆皇帝携内侍二人微服私访归来,到李记小酒店小饮了一番。

    他对酒味之醇香,小菜之可口,伙计招待之殷勤大加赞许。

    乾隆帝问道:你们这个小铺,叫什么名字?酒保回答:小买卖,没名字。为首之人很感慨:看现在,整个京城都没人做买卖了,就只有你们如此勤勉,真算是都一处了。

    乾隆帝发现小酒店没有金匾字号,于是在回宫后亲自御书都一处,制成黑漆金字带有蝙蝠图案的虎头大匾,命太监送至李记酒店。

    这时,店主才知除夕光顾本店的原是当今万岁,感到无比光荣,遂将皇帝坐过的那把椅子用黄土垫高,奉为宝座,供于店中,其他客人谁也别想再坐了。

    附近老百姓听说这事,都跑过来看,从此,该店名声大振,慕名前来瞻仰御匾、宝座而小饮用餐的顾客络绎不绝。

    至同治年间,该店又增添了三鲜烧麦、炸三角等别具风味的食品,生意越发兴旺,直至今天。

    清代,全国各地的店铺均有市招。

    比如天津店铺前普遍设有招牌、牌坊,侵占便道,影响行人,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以至于天津商务总会和警方出面干涉,规定招牌、牌坊都不得超过二尺五寸。

    佛岗之汾水旧槟榔街为最繁盛之区,商贾丛集,阛阓殷厚,冲天招牌,较京师尤大,万家灯火,百货充盈,省垣不及也。

    总之,到了明清时期招牌已不仅仅只用单调的姓氏或街坊的名字作为内容,而是赋予招牌文字以特定内涵。

    如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北京同仁堂药店,取自“童叟无欺”的商业信条。

    著名的“全聚德”烤鸭店,原先是一家干鲜果店的招牌字号,叫“德聚全”,其意思是“以德聚全,以德取财”。

    公元162年商店易主,接手的杨全仁老板见招牌字号中的明清时期的广告“全”字与自己的名字暗合,于是把牌号倒过来“全聚德”为自己的招牌字号,取其“全仁聚德,财源茂盛”的意思。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