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徐辉祖节制陕西(第1/1页)建文天下

    第二日早朝,太监当庭宣布圣旨,令礼部左侍郎郑沂代表朝廷去西安祭奠秦王,并册立秦世子朱尚炳为新任秦王;另外令魏国公徐辉祖节制陕西驻军,太孙护军由瞿能任指挥使,耿璇为指挥佥事,随同魏国公巡视陕西。

    早朝之后,朱允炆召见了礼部左侍郎郑沂、礼部尚书任亨泰、兵部尚书茹瑺、魏国公徐辉祖、开国公常升等人,商讨秦王的后事安排,礼部上报了其礼仪安排,朱允炆大致看了一下,感觉无比复杂,但看起来不像有问题的样子,问了几句,就让他们照此去办理了,令郑沂次日启程前往西安。任亨泰、郑沂领命而去。

    朱允炆让茹瑺、徐辉祖、常升坐下,问道:“茹尚书、魏国公、开国公,孤最近在想一个问题,希望三位能够解孤之疑。”

    “殿下请讲。”

    “前些日子,东胜卫百户吴信侵吞屯卒赏赐,皇上震怒,将其正法后,遣使谕守边将士,点出边疆苦寒,供给困难,只能屯田自给,而士卒劳苦,出则御盗,居则望烽燧,令将士不要学吴信,否则国法从事。另外孤记得洪武三年,军户逃兵接近5万人,洪武二十六年,魏国公的统计,全国逃兵接近20万人,所以孤想问一下三位,军户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会有如此多的逃兵?东胜卫俯瞰河套,为抗御蒙古的最前沿,竟然出现了侵吞屯卒赏赐之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茹瑺微微一笑道:“殿下,臣记得卷宗里说当时吴信的妻子患了重病,无钱医治,所以动了侵吞屯卒赏赐的心思,被屯卒上告,因而被正法。相信这只是个案,况且侵吞数额不大,价值不过白银二十两。至于逃兵日多,臣以为是各卫所疏于管理,没有制定有效的策略,防止士兵逃脱,所以臣以为五军都督府需要加强整顿,否则大明的卫所崩坏,无力抵御蒙古,可能重演蒙古入主中原之祸。”

    徐辉祖站起来道:“茹尚书的说法末将不能苟同,吴信一案虽然主犯死有余辜,但是边疆苦寒,东胜地处抗蒙前沿,土地贫瘠,产出极少,且缺医少药,吴信身为百户都无钱为妻子治病,普通士兵的窘境可想而知,故末将以为根本原因在于东胜卫条件太差,所以才会发生如此之事。至于卫所逃兵,这些士兵远离故土,半耕半农,负担太重,所以才会大量出现逃兵,五军都督府指定了严刑峻法,但还是无法遏制。”

    茹瑺也站了起来,向乾清宫方向一拱手,道:“那魏国公大人是质疑皇上对吴信的处置吗?还是质疑皇上设立卫所的英明啊?”

    徐辉祖大惊,跪在朱允炆面前道:“殿下明鉴,末将并无此意,吴信虽情有可原,但罪无可恕;至于卫所,末将以为只能严加控制才行。”

    朱允炆不由得笑了,他发现文官真是杀人不用刀啊,一句话就把责任的根源都推到朱元璋那里了,别人还怎么和他愉快的聊天啊。所以他摆了摆手:“魏国公请起,孤认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利也有弊,处置手段其实就是趋利避害而已,而且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利害可能会相互转化。所以历朝历代都从前朝吸收经验教训,但同时也会产生新的弊病。我们今天只是讨论事情,不要把事情涉及到皇上身上,也不要进行人身攻击,孤希望我们讨论问题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希望能找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茹瑺、徐辉祖、常升赶紧道:“谨遵殿下教诲。”

    朱允炆想了一下道:“茹尚书,孤想要兵部整理几份资料,就是唐府兵的兴盛和衰落,以及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孤希望有数据和例子作为佐证;还有宋朝募兵的优劣,也要详细分析。最后对于本朝卫所的情况,要摸一次底,能做到吗?”

    茹瑺想了想道:“唐府兵、宋募兵这个都容易,不过卫所由五军都督府管理,情况摸底需要五军都督府出这份资料。”

    朱允炆转向徐辉祖,道:“魏国公、开国公,如何?”

    徐辉祖躬身道:“殿下,末将要节制陕西军兵,无法主持此事,这件事情还是交给开国公吧。”

    “对了,孤疏忽了,开国公,你认为如何?”

    常升道:“末将领命,不过还是希望殿下下明旨让前后左右中都督府各自负责所属的卫所,这样会快一些。”

    “这个没问题,开国公认为需要多长时间?”

    “至少半年。”

    “可以,孤给你半年时间。”

    事情定下来了,朱允炆就让茹瑺去忙了。然后让徐辉祖、常升下午到詹事院来,有事情要交代。

    下午,詹事院。

    朱允炆这次召集了徐辉祖、常升、瞿能、耿璇、郭钥、吴升、宋瑄、齐泰、王度等人,单独交代一下事情。等大家落座,朱允炆扫视了大家一眼,道:“这次派大家去陕西,任务很重,孤在这里分配以下大家的任务,请大家仔细倾听,切记保密。”

    “殿下放心。”

    “好的。”朱允炆到了墙边的舆图前,拿起竹竿道:“这次去陕西,魏国公要仔细甄选将领,在不影响战力的情况下,将卫指挥使对调,避免其拥兵自重。”

    “末将领命。”

    “再有就是孤的护卫军第一次出动,要委屈瞿能将军暂时任孤的指挥使了。”朱允炆笑着道。

    “殿下信重,末将感激不尽,定不负殿下所托。”瞿能连忙站起来道。

    “好的,你坐下,”朱允炆摆摆手道:“这次护卫军出动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行军,测试平时的训练成果,一个是配合魏国公行事,保护魏国公的安全。”

    “末将遵命。”“谢殿下关心。”

    “还有孤希望魏国公将陕西都司的事情完结之后,去东胜看看,检查屯田情况,孤觉得东胜卫所的事情不是那么简单,也许其艰苦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东胜若失,则河套不保。巡视完东胜之后,孤希望你们到丰州看看,看看丰州是不是如刘秉忠所言:‘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车马喧阗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孤想知道丰州的防御情况如何,如果可以的话,孤打算在适当的机会在丰州建立一座边塞城市,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控制草原,抵御蒙古对河套的入侵,且可以作为起点,出击草原。”

    随着朱允炆的教鞭指向,在坐的人都把目光转向了丰州。丰州始建于唐朝,金、元都是重镇,后世蒙古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丰州附近建城,命名为库库和屯,意为“青城”,明王朝赐名为“归化”,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三娘子,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清朝康熙时在附近建立了绥远城,统称为归绥,建国后改称为呼和浩特,蒙语义为“青色之城”。

    徐辉祖、常升、瞿能不由得站了起来,走到舆图前观察着,思索着。瞿能首先说道:“殿下,真是雄才大略,如果在丰州建城,那么河套无忧矣,只是不知道此处地理条件如何?”

    徐辉祖道:“殿下,此处在元朝既然非常繁华,那么本朝未尝不可在此建城,末将一定详细考察地势,勘测地形,为建城做准备。”

    常升道:“殿下,要不末将也去丰州吧,纵横草原才是大丈夫所为啊。”

    “开国公,不要着急,卫所摸底也是非常重要的,卫所乃大明武力的基础,如果出现问题,大明危矣。”

    “是,末将领命。”

    最后朱允炆为王度指定了任务:“子中,此次武学要挑出优秀的学员跟着去西安,你来负责,把学员撒下去,考察一下当地的卫所情况。另外,”朱允炆想了一下,叫张铁等人进来,道:“子中,孤这四个护卫跟随孤多年,这次你带他们出去,长长见识,将来要有大用。”

    王度和张铁等人凛然领命

    待诸事完毕后,朱允炆忽然童心大起,让人拿来纸笔,挥毫赋诗一首:

    赠护卫军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秦淮河边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王度等人待朱允炆写完,默诵一遍,顿感心中块垒尽去,充满有一种天下舍我其谁的气势,壮志豪情直冲顶门,不由得念诵:“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齐泰大声喝彩:“好诗,好诗,殿下此诗大妙。臣要把这首诗刻在武学的醒目之处,激励学子的志气。”

    瞿能等人也不甘示弱,道:“末将要让护卫军每一个士兵都会背诵此诗,作为护卫军的训导,每日念诵。”

    在众人的赞叹中,朱允炆不由有些不好意思,心说这是清末李合肥的《入都》系列的第一首诗,也是自己比较喜欢的诗,在此借用一下,不过倒是很适合现在的场景。

    最后朱允炆决定,一行人三日后开拔,除护卫军外,还从京里调用了府军前卫、府军后卫的士兵,合编为一个卫,由府军前卫指挥使刘凌峰带领随行,统一由徐辉祖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