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廷议(第1/1页)建文天下
徐辉祖、宋晟上奏说已经准备妥当,粮食、装备、战马、虎蹲炮已经准备完毕,请朝廷下达出征指令;东胜卫、云内卫的奏折就比较耐人寻味了,自从八月底九月初,大青山南麓出现了小股蒙古骑兵,和大明的骑兵冲突之后,往往一触即溃,但自那之后,大明的骑兵就很难越过大青山向北侦查了。
朱允炆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这些奏折是直接送到朱元璋御前的。朱元璋看了之后,就召朱允炆和宁王、辽王、谷王、晋王世子一起商议。
待大家把军报传看过之后,朱元璋道:“军报看完了,大家议一议吧。”
众人沉默了一会儿,擅长谋略的宁王首先发言道:“父皇,从现在的情况看,蒙古可能预先得到了消息,知道我大明要筑绥远城,目前在向大青山附近集结。”
“为何这么说?”
“蒙古人最近几年极少在长城附近出现,东胜诸卫只遇到过小股骑兵骚扰,从没有这么频繁过,而且我大明骑兵侦查目前很难越过大青山,说明大青山北麓有大量的蒙古骑兵,否则不会有这种效果,而大量蒙古骑兵只能是北元汗庭调动的。”
“嗯,你们呢?”
朱允炆道:“孙儿认为宁王叔的判断是正确的。蒙古人应该是得到了确切消息,所以才会如此迅速的调集骑兵。”
其他人也点头附和。
“那么目前的局势,该如何处理?”
还是宁王道:“父皇,蒙古人在西线集结,那么东线必然空虚,儿臣建议从北平、大宁出兵,直捣和林,然后迂回包抄西线的蒙古军,如此必获大捷。父皇,肃清蒙古在此一举,儿臣愿意领兵出征。”
朱元璋看了看只有十九岁的宁王,听他侃侃而谈,感觉很欣慰,道:“允炆,你怎么看?”
朱允炆站起来走到地图边上,道:“皇爷爷,诸位王叔,堂兄,蒙古人这次反应迅速,而且果决,必然发生了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我们的情报肯定是泄露了,而且从他们的行动来看,其情报应该是有相当的把握,所以我倾向于蒙古人获得了较为完备的情报。”
“所以我们必须对筑城的困难有充分的估计,在大规模敌军骚扰的情况下,进行筑城相当的困难,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出动大军扫荡大青山周边,但如果蒙古军退却,我大明无法将大军长久停留在草原,蒙古人完全可以等待我军撤退时再次出现,所以此举得不偿失;还有一个就是宁王叔的建议,用筑城吸引蒙古军的注意,然后从东线直捣和林,这样做可能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蒙古人回援和林,降低筑城军的压力,可以达成我军的战略目的;另一个是我军行动迅速,蒙古人来不及回援,那我们就可以在大青山南北两面夹击蒙古军。但此次东西两面出击,需要非常好的协调配合,至少在时间上要配合好,第一是从东线出击需要考虑天气原因,出击漠北一般在春天二三月份,到达漠北时,是四五月份,大明的将士才能更好的适应;第二是如果要达到两面夹击的目的,筑城时间也需要延后,调动了十万大军筑城,对西北屯田春耕肯定会有影响;第三是东线出击,需要大将统领,统帅需要仔细挑选。”
宁王道:“允炆,我愿意领兵出征。”
朱允炆笑道:“一切还是请皇爷爷裁决。”
朱元璋看了看宁王和朱允炆,想了想道:“叫燕王和代王过来吧。”
“”宁王站起来想要说话,被辽王拉住了。
燕王首先来到,只不过其身体虚弱,坐着软榻而来,到了之后,虚弱的拱手道:“父皇、殿下,臣身体不适,不能全礼,还望恕罪。”
朱元璋看着自己最成熟、英武、最类自己的儿子,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不由得有些伤感,道:“棣儿,你先坐一下,等一下代王。”
过了一会儿,代王也到了,刺杀皇太孙的罪名以及之后的处罚,对他打击很大,看起来面容憔悴,神色萎靡,朱元璋看了之后微微皱眉,道:“权儿,你把军报给大家总结一下。”
“是,父皇。”宁王转过头来,阐述道:“事情是这样的”
代王听了之后,立刻跪地道:“父皇,儿臣愿领兵出塞,痛击蒙古,立功赎罪。”
燕王想了想道:“父皇,权弟和允炆分析的没错,这次蒙古人的进攻方向应该是西边,所以我大明可以在东线重兵出击,直扑和林,既可以吸引蒙古军回援,还可以夹击蒙古,如果计划成功,那就是千古功业啊。”
朱元璋沉思了一下,道:“棣儿,你说的很好,但何人可以领兵出征?”
是啊,计划很好,机会也不错,但何人能够领兵出征呢?众人不由得看向了燕王,尤其是宁王眼里充满了希冀的光芒。但是燕王苦笑一声,道:“儿臣愿意领兵出征,但是我的身体,哎。”说着握了握拳头,然后无力的垂了下来,道:“儿臣不知,请父皇圣裁。”
朱元璋面无表情,看向朱允炆,道:“允炆,你呢?”
“孙儿推荐颖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和定远侯王弼。”刚说出这句话,朱允炆发现诸王的目光都注视过来,让他有些紧张。
朱元璋揉了揉额头,道:“其他人还有什么建议吗?”
大家对视了一眼,然后不约而同道:“儿臣/孙臣请皇上圣裁。”
朱元璋点头道:“那今天就到这里吧,你们都回去吧,棣儿、桂儿好好保养,好在情况变化,出击时间必须延后,如果你们身体能好起来,朕就不用担心了。另外允炆留一下,朕有事情和你商量。”
众人领命。
待众人离去,朱元璋坐到龙书案前,让朱允炆坐到他近前,道:“允炆,你觉得傅有德等人比你王叔可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