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朱元璋教孙(第1/1页)建文天下

    这个,朱允炆被问住了,傅有德他们真的可靠吗?王叔就真的不可靠吗?如果傅有德等人不可靠,那么自己还要保护他们做什么?岂不是留下隐患吗?

    老皇帝看了看朱允炆,笑道:“允炆你没有想当然的脱口而出,朕很欣慰。今天朕和你好好聊一聊。其实这些话朕准备了很多年,在你父亲在世的时候,朕就想和他谈一次,可惜因为各种原因,朕没来得及。”说到这里,老皇帝用袍袖擦了擦眼泪,用手按了按额头,轻轻的叹了口气。

    “允炆,你是怎么看待你父亲的?”

    “”朱允炆为难道:“孙儿不敢评论父亲。”

    “嗯,我知道你不会说。朕来说,你父亲天资聪慧,熟读经史,仁孝宽厚,从洪武元年开始,朕就给他安排了各方大儒,詹事府配备了朝廷的重臣,比如徐达、李善长、刘基、宋濂等人,朕最满意的是徐达,可惜徐达至死都在征战,更重要的是你父亲不喜欢徐达,更喜欢宋濂等人。”

    “当朕发现问题时,却无法改变了。你父亲完全信奉儒家的那一套‘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还有‘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允炆,你怎么看呢?”

    朱允炆心说,父亲说的话没毛病啊,君臣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但朱元璋这么问,肯定是有原因的,想了想道:“孙儿觉得有些问题,但说不出来。”

    “呵呵,允炆,这就是你比你父亲强的地方,虽然你不说,但你对这些儒家经典都有一种怀疑态度,从你对方孝孺、黄子澄的使用就可以看出来。所以朕一直很纵容你,只要你想做的,只要没太大问题,朕都让你做。”

    “谢谢皇爷爷。”

    “朕问你,不说君臣,只说普通人,你对人好,对方就一定会对你好吗?”

    老皇帝的话让朱允炆打了一个激灵,是啊,现实中好心当驴肝肺的人有的是,为什么君臣就不会这样子呢?

    老皇帝继续说:“从两宋来看,哪一朝哪一代不是皇帝视大臣如腹心、如手足,即使蔡京、贾似道等人不也是深得皇帝信任吗?但国家为什么就亡了呢?”

    “皇帝对臣子优容,臣子感恩图报的很少,大多会觉得皇帝昏庸,好骗!”

    “允炆,你相不相信,如果后世帝王被这一套东西迷惑,那么到了国家灭亡的那一天,大臣只会成为新朝的臣子,只会说前朝皇帝昏庸,而不会为国尽忠。”

    朱允炆忽然发现朱元璋是对的,从后世来看,明朝对士大夫难道不优待吗?可是那些士大夫在明朝面临灭亡时,都做了什么呢?享受着免税待遇的士绅只是剃了头,留了辫子,去做顺民而已。

    “其实这句话也不能说完全不对,但是君臣相知,视如腹心,只能是有限的几个人,千万不能无限的放大。为君者要把握好分寸和尺度,这非常重要。”

    “嗯,允炆明白,允炆会记得的。”朱允炆点头道。

    老皇帝看了看朱允炆的反应,非常满意,接着道:“下面说一说傅有德和你诸位王叔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朕杀戮功臣,把权力交给自己的儿子,其实这并不全对。”说到这里,朱元璋笑了笑,对朱允炆道:“你觉得功臣应该特殊吗?”

    “这个,”有着后世记忆的朱允炆直觉道:“不应该,人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

    “允炆,你说的很对,但实际上很难做到,开国功臣中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是漠视人命之辈。乱世人命不如狗,这些功臣大多满手血腥,包括朕也一样,乱世中不杀人无法救人,所以朕也无法苛求什么。但是开国之后,进入和平时期,仍然会有人胡乱杀人,你觉得朕应该如何处理?一命抵一命?还是两命抵一命?还是三命抵一命呢?”

    “”朱允炆被问住了,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呢?

    “朱亮祖诬告番禺县令道同,朕很信任他,所以处死了道同,你说他该不该死?胡惟庸因为儿子之死,杀死了驾车的车夫,你觉得他该不该死?”

    “这个,”朱允炆觉得这是狡辩,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前后接近十万人,都是高官和其家眷,不过他也明白,蓝玉案实际上是为了自己,胡维庸案扩大化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自己的父亲朱标,可以说自己和父亲的书生气,间接害死了这些人。

    老皇帝深沉的嗓音在大殿里继续:“允炆,两次大案,朕知道后世会视朕为暴君,但谁能真正的理解朕?恐怕只有朕的子孙会理解,当然也可能不会理解,但朕不在乎。”

    “朕起自布衣,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出身都要比朕强,汉高祖也算起自布衣,但也算一个小官,朕当时连饭都吃不饱。到了郭子兴军中,朕除了拼命别无所长,后来郭子兴将你皇奶奶嫁给我,朕当时其实有点像入赘,但乱世之中求生存没有别的办法。”

    “朕很感激郭子兴,如果没有他,朕恐怕早就饿死了,朕的手下也大半来自于郭子兴的红巾军。他死后,朕为了掌权,逐步除掉了郭子兴的后人,才彻底掌握了军队。在这期间,真是刀光剑影,阴谋不断,期间朕经历了两次背叛,一次是邵荣,一次是你的从叔父朱文正。”

    “刚才朕问你,傅有德是否比你王叔可靠?你答不上来,朕再问你,什么叫可靠?”

    “可靠就是可以相信,靠得住。”朱允炆答道。

    “说的很对,但是没什么用处。可靠的关键在于你知道他是可信的,而他也知道你是相信他的,这样在战场上、朝堂上,你都可以指派他去做事情,而他也知道你信任他,所以才会尽力去做,面临干扰、困难不会退缩、犹豫,所以所谓的可靠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这也是朕为什么信任儿子的原因,朕的儿子即使犯了错,也不会受太重的处罚。但其他人,你告诉他出了错也无所谓,他会相信你吗?所以这样的人就不可信任。”

    “邵荣在当时军中举足轻重,他是郭子兴旧部的代表,所以他不信任朕,朕也不信任他。在朕除掉郭子兴后人之后,他自然就会有反心,所以朕当机立断,动用了廖永忠和康铎擒下了他。当时的情况朕记得很清楚,朕的濠州旧部并不赞同此事,只有常遇春站出来说,谋叛者不可饶恕,朕才处死了邵荣。常遇春是渡江前投靠朕的,不属于濠州旧将,但却属于渡江前旧部,对他来说,邵荣不算什么,所以他才会进言,这也是朕为什么信任提拔常遇春的原因。”

    “朱文正是朕的侄子,算是亲信中的亲信了,朕委任他为大都督府大都督,可以说是最高军职了,甚至在徐达之上。他在洪都保卫战中孤城防御陈友谅六十万大军85天,撑到了朕领兵来援,最终大破陈友谅,奠定了朕统一天下的基础。这可以说是朕征战一生最凶险的一次了,朱文正劳苦功高,但是其军职已无可升余地,只能赐予钱帛,可是大战之后,军中赏赐所需颇众。朕以为作为至亲,会理解朕,将其封赏定在最后,谁知竟然引起了他的不满,纵容部下抢夺其下妻女,加之言官上书其和张士诚有勾结。他作为首席重将,朕不得不谨慎处理,否则容易酿成大祸,但很可惜,他被圈禁了没多久就过世了。此事朕也很后悔,所以封其子朱守谦为靖江王。”

    说到这里,朱元璋看了看朱允炆道:“允炆,明白朕的意思了吗?”

    朱允炆思考了一下朱元璋的话,邵荣非旧部,朱文正虽是至亲,但其性情急躁,想了想道:“皇爷爷的意思是是否可靠,要看是否有信任的基础,还要看是否超出了信任的限度。”

    朱元璋笑道:“不错,允炆,你总结的很对,朕就是这个意思。现在你来判断一下傅有德和你的王叔谁更可信?”

    “这个,”朱允炆愣住了,按照这个理论,他和傅有德并没有信任的基础,相反和诸位王叔却有信任的基础。但是按照后世的记忆,燕王确实是不可信的,不过似乎也不对,其他诸王却基本是可信的,都服从朝廷诏令。

    “皇爷爷,那你是怎么使用傅有德、冯胜和王弼的呢?”

    朱元璋看着孙儿疑惑的眼神,不由得哈哈大笑,自己这个孙子有点太老成了,现在终于露出一些本色了,道:“允炆,这是另一个问题,朕问你,他们为什么要跟从朕?”

    这个,朱允炆想了想道:“可能是为了活命,也可能乱世中想施展抱负。”

    “嗯,初期肯定是为了活命,后期必然是为了高官厚禄,光宗耀祖。既然他们有所求,那么朕就给他们这些,加之严刑峻法,自然可以使用他们。”

    “但是兵者凶器,皇爷爷如何才能防止他们不造反呢?”

    “其实也不稀奇,就是将无常兵,兵无常将而已,我朝实行卫所制,士兵都是有土地、有恒产的,不会无缘无故造反,而且经过多年征战之后,这些大将的亲信部队都在战事结束后就地屯田,所以只要他们当时不造反,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那就是说,最危险还是诸位王叔了,因为他们统兵多年,亲信众多,且久不迁徙封地,根深蒂固。”

    “这个,”老皇帝被问住了,沉思了一会儿,道:“可是他们直属兵力很少,其他的军队都属于朝廷,你可以任意调配啊。”

    “那傅有德呢?”

    “自从蓝玉案后,朕已经不敢让傅有德、冯胜独自统领大军,虽然他们没有直属军队,但是凭借其威望,拉拢一支大军还是很容易的。如果派他们出塞半年,等他们回来,恐怕就很难控制了。你重用傅有德朕不反对,但是让他们统领大军就太危险了。目前来说,他们和朕已经没有了信任的基础,所以属于不可信任之人,不可重用。”

    朱允炆发现自己走入了死胡同,仅有的大将又不放心,诸王最适合的燕王身体不适,宁王虽跃跃欲试,却不能让人信服。那绥远城筑还是不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