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居庸关的博弈(第1/1页)建文天下

    王弼击败郭英之后,在原地停留了一天,主要是为了安抚大宁百姓,只是遭受过抛弃和踩踏的大宁百姓再也不相信王弼了,他们神色木然的听着河南军的吩咐,组织起来,向喜峰口关进军;王弼做的另外一件事情是和蒙古军商议后续合作事宜,蒙古方面的主事人是阿鲁台和马哈木,这两个分封到东部草原的年轻人迅速成长起来,利用朱棣要换回兀良哈部落家属的机会,从开平获取了大量的铠甲和兵器,当然他们也为开平军提供了一定数量的马匹,此次与王弼的合作虽然损失有点大,但却获得了大宁附近的牧场,蒙古的势力又一次扩张到长城,大元帝国的野望重新在蒙古人的热血中燃烧起来。

    王弼入关的消息送到居庸关的朱棣手里时,是十月二十一日中午,随之一起送达的还有耿炳文大军集结在真定,随时要攻击北平的消息。而朱棣则刚刚和自己的弟弟针对战略方向进行了第一次讨论,没有结果。看到军报之后,朱棣脸色阴沉,召来道衍大师讨论此事。

    道衍就住在朱棣的军帐旁边,所以很快就来了。他先对朱棣施礼,口诵佛号,然后才落座。待看过军报之后,道衍也陷入了沉思,过了好一会儿才道:“王爷,必须要下决心了,不能再拖了,耿炳文大军随时都可能北上,我们如果还困守在这条山涧里,必败无疑。”

    “本王明白,朝廷的反应速度远出乎本王的预料,似乎朝廷早有准备,知道宋忠会失败。我们是九月二十五日起事的,朝廷却在六天之后就得到了消息,建文立刻调集军队北上,到目前为止,集结在真定的大军已经超过十五万,再有十天,耿炳文就能集结三十万大军,所以我们确实拖不起了。”

    “是啊,王弼入关也有些出乎老衲的预料,没想到王弼这么狠,勾结蒙古人,狠狠的给了郭英一击,不过这样也好,暂时东线不用太担心,辽东军暂时出不了兵了,只需要担心耿炳文一路了。”

    “所以,”道衍断然道:“王爷,我们最多只能在这里停留五天,甚至更短,必须解决周王,如果不能合兵一处,那么我们将必败无疑。至于去山西,根本不用考虑,纯粹是一条死路。”

    朱棣站起来,踱了几步,回头道:“如果没有冯胜,解决周王很容易,但是冯胜不好对付,一旦计划失败,火并起来,则大势去矣。”

    道衍盘算了一会儿,道:“王爷,老衲研究过冯胜这个人,他虽然战功赫赫,但为人贪婪,不识大体,可以以利诱之。”

    “如何做?”

    “下午去谈判时,还请王爷屈尊奉承一下冯胜,就说他是先帝留下的大将,战功赫赫,愿意听从他的号令,先把他捧得舒服,然后私下里将你的担心说给周王,周王必然会不满,这就会拖延一下时间。”

    “另外,王弼在关外玩的那一手,虽然将郭英害惨了,却也留下了后患,综合情报,可以知道目前周王手下的军队大多为大宁军,王爷在大宁军中也素有威信,可以派人将大宁百姓的惨状告知他们,略加挑拨,他们必然会投向王爷。”

    “对,对,太好了,”朱棣大喜,道:“本王立刻派人去北平将一些德高望重的大宁百姓请到这里,让他们对大宁军现身说法,此事可行。只是,”朱棣顿了顿,道:“此事须要瞒过王弼才行。”

    道衍笑道:“王弼不足虑,他和周王、冯胜都没有太多的交情,只要世子善加抚慰,还是可以拉拢过来的,不过为防万一,王爷不妨让徐忠回北平,如此可保万全。”

    “而且,王爷还有最后一步棋,八达岭外的陈瑄可以调动起来,奇袭八达岭,到那时,后路被断,大宁军反水,不到两万的河南军能起什么作用?到那时,王爷许诺与周王平分天下,封冯胜为王,他们也就只能接受了。”

    “平分天下?”朱棣有些不愿意。

    “呵呵,王爷,此一时,彼一时,真到了那一天,即使您想,周王还不敢要呢。”

    “呵呵,大师高明,本王着相了。”朱棣抚掌大笑。

    道衍也大笑。

    之后的一切都按计划进行,被朱棣捧了一番的冯胜非常高兴,甚至为朱棣评点了大明仅存的将帅,如耿炳文、郭英等人的优缺点以及对付他们的方法,朱棣恭谨受教。这一切都让朱橚非常不满,导致谈判还是处于僵局。

    大同,代王府。

    代王朱桂自回到封地之后,脾气收敛了不少,不再飞扬跋扈,加之经过朱元璋和朱允炆的两次削减,他也就只剩下一个护卫了,就是大同中卫,不过即使大同中卫的事情,他也不怎么插手,整天在府里闭门读书,偶尔吃喝玩乐而已。

    代王有时候会回想起途径太原时,三哥与自己说的话:“十三弟,三哥活不了多久了,不过卧床这两年,也看明白许多事情,二哥、我还有你都犯了大错,但朝廷厚恩,准我们返回封地,这是天高地厚之恩,你一定要记住啊。十三弟,三哥知道你年轻气盛,但三哥还是要说几句,你四哥是个不安分的主,你千万不要和他搞到一起,会死无葬身之地的。”

    三哥的苦口婆心对代王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让他心中的不忿略微平复了一些,他作为天潢贵胄,觉得自己遭受了不白之冤,有心想报复一下,却有心无力,只好深藏在心里。

    所以他回到大同之后,他深居简出,不问世事。

    他回到大同不久,侄子兼外甥朱高炽来访,这个侄子看起来弱不经风,但言辞之间却有挑拨之词,也许是受了晋王的影响,代王没有回应,但也没有阻止,选择了冷眼旁观。期间来拜访他的人许多,朱高炽大多和他们聊过,至于聊了些什么,代王并不关心。只是让他奇怪的是,陈瑄竟然和朱高炽聊了好久,而且还不止一次。

    朱高炽走后,陈瑄曾经拜访过代王,从言语中,代王明白了陈瑄这么做的理由,漠北惨败的理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比较主流的看法是宁王瞎指挥造成的,所以有的人认为朝廷不应该让藩王领兵,应该给将军充分授权;还有人则认为应该让有能力的藩王领兵,比如燕王,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陈瑄就是抱后一种观点的人,加上他早年曾经跟随过大将军蓝玉,很受器重,所以对蓝玉案中朱允炆束手旁观有些不满,种种考量,在朱高炽拉拢他时,他接受了。

    陈瑄的投诚让朱棣喜出望外,朱棣经过慎重思考,认为陈瑄越晚宣布投诚越好,这样说不定会有奇效。

    所以陈瑄接到建文帝的命令后,就带领了三万精兵赶往居庸关,他故意放慢速度,也就落在了冯胜等人的后面,不过他留了一个心眼,只是在远处监视八达岭,没有直接进攻,顺便拦截了宣府驻军发往京师的军报。

    陈瑄已经在居庸关外停留了七天,他,在等待燕王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