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反对(第1/1页)建文天下

    有人反对,朱允炆丝毫没有感到意外。

    众人闻声看去,原来是兵部尚书齐泰和户部尚书郁新。

    齐泰和郁新对望一眼,用眼神交流了一下,然后郁新退下,齐泰出列。

    “陛下,调动诸王护卫万万不可!”

    “齐爱卿,别着急,慢慢说!”

    对于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朱允炆一直都是非常优容的,虽然他们已经逐渐淡出决策圈子,方孝孺更是专心搞起了教育,但是,朱允炆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忠贞。

    已经知天命的齐泰,缓步走出队列,轻轻扶了扶帽子,躬身施礼,道:“陛下,微臣以为绝对不可再让诸王典兵,否则一旦有变,必然会祸起萧墙,再起战火,大明江山危矣。”

    “昔日先帝优待诸王,诸王遂得以拥强兵、干涉文武吏事。先帝在时,他们尚算恭顺,但先帝一去,诸王分居要害,各拥强兵,几可与朝廷分庭抗辞,燕逆一反,二十万北军南下,天下震动,社稷江山几乎不保。”

    “幸赖陛下英明神武,大明祖宗神灵庇佑,叛乱被迅速平定,但时至今日,战争创伤依然没有平复,河北百姓依然深受昔日战乱之苦。”

    “自年初的楚王之乱后,国内再无强藩,要害之地、精兵之所尽在朝廷掌控,微臣以为陛下持之,后世法之,才是长治久安之策。”

    “区区倭国,不过苔藓之疾,不值得修改国策。”

    “倭寇虽然泛滥,但只要海军加紧巡逻,加强商船护卫,倭寇迟早会死绝;至于倭国,虽然其罪不可赦,但也不必急于一时,且等待两年,待朝鲜、东北稳定,陛下再起大军,征伐倭国,才是万全之策。”

    “如今陛下春秋正盛,为何不能等待一两年?微臣实在是不能理解。”

    “如果今日陛下,再次启用藩王,那么以先帝和陛下之英武,后世之君必不敢改弦易辙,藩王典兵恐将会成为永制,长此以往,必成尾大不掉之势,微臣担心,昔日八王之乱的惨剧将会在大明上演啊!”

    “陛下,陛下,请陛下一定要三思啊!”

    说到这里,齐泰跪倒在地,语声含泣,磕头见血

    随着齐泰的跪下,郁新立刻出列,高声道:“请陛下三思!”

    “请陛下收回成命!”

    “陛下,亲王万万不可典兵啊!”

    众人纷纷跪倒,最后竟无一人站立。

    这一切,让朱允炆感到万分震惊,他没有想到众人会这么反对亲王典兵,他自信还是可以控制得住这些藩王的,但是齐泰等人的看法则完全不同,他们怀有传统的读书人的想法,自觉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希望被后世法之,他们不仅有一种家国天下的情怀,还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理想。

    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朱允炆受后世的影响颇深。在后世,家族传承已经是一个笑话,大部分人只考虑自己,少部分会考虑一下儿女,至于考虑到孙子一辈,那已经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所以朱允炆考虑问题更多的是从自身考虑,他要在历史上留下美名,他要让大明百姓对其感恩戴德,他要让大明百姓纵横七海、称霸地球,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对这种政策的延续性和危害性,朱允炆考虑的很少,甚至有时候会完全忽略。

    朱允炆想了一会儿,抿了抿嘴唇,抬手道:“诸位爱卿请起!”

    “请陛下收回成命!”

    “请陛下收回成命!”

    听着此起彼伏的请命声,朱允炆心中涌上来一股怒火,不过他努力将其压下去,沉声道:“诸位爱卿,此事容后再议,朕会妥善考虑此事。”

    见皇帝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齐泰等人互相看了一眼,然后齐声道:“谢陛下!”然后站起身来,分列两旁。

    “嗯,”朱允炆轻轻松了一口气,自他登基以来,还是第一次遇到重臣集体反对这种事情。

    “郁老卿家,你有何话说?”

    “陛下,”郁新微微咳嗽一声,出列道:“如今朝廷财政紧张,海关、税部改革、摊丁入亩都在推行之中,具体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和上述相比,攻倭并非急务,就如齐尚书所言,倭寇袭扰大明商船,并非不可解,只要海军加强巡逻,为商船提供弓弩等武器,倭寇的危害必然会减小,倭寇也是人,他也会畏惧死亡,只要我大明持之以恒,倭寇必然会逐渐减少,而最后受不了的一定是倭国,所以老臣以为发行战争债券,向商人借贷,完全没有必要。”

    “我华夏治国,都是量入为出,为了战争而借贷,打胜了还好,一旦打败了怎么办?朝廷无力偿债,只有对百姓加税,那百姓再受不了怎么办?”

    “况且我大明立国才三十七年,就向商人借贷,传扬出去,百姓会怎么看?番邦属国会怎么看?一旦他们对朝廷失去敬畏,老臣担心一旦生乱,将不可收拾!”

    “老臣以为,陛下当效法先帝,昔日倭国勾结胡惟庸,意图刺驾,先帝虽然大怒,却并没有出兵征伐,反而将其列为不征之国,陛下继承先帝祖业,不仅要继承先帝的雄才大略,还应继承先帝的谨慎、隐忍才是!”

    “当然老臣并不是认为倭国不可征伐,而是希望能够延后一两年,这样岂不是更好?”

    说实话,郁新说完之后,朱允炆竟然无言以对。

    虽然朱允炆可以说,郁新你是老古董了,后世都是这么干的,没什么关系的,但是郁新已经是这个时代顶尖的财政金融人才了,如果他都不能接受,其他人更可想而知了。

    当然借钱也并不是没有后患的,后世的德川幕府,不就有“大阪富豪一怒,天下诸侯皆惊!”的传闻吗?

    想了半天,朱允炆也没有想到什么好办法来反驳郁新和齐泰的言论。

    平心而论,如果今天没有齐泰和郁新到场,攻倭恐怕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齐泰的话,除了他之外,没有人敢说;同样,郁新的话也是如此。

    齐泰,作为皇帝朱允炆的老牌心腹,才敢说出一些出格的话;而郁新,已经位极人臣,加之年过花甲,体弱多病,是随时都准备乞骸骨的人,更是无所顾忌。

    对于这两个人,朱允炆都说不出太重的话,因为他知道,他们是没什么私心的。

    朱允炆扫视了一下在场众人,他的目光在参谋尚书郭英、参谋侍郎徐辉祖、监察尚书宋晟、军需尚书吴高、历城侯盛庸、海军都督宣信、吏部尚书侯泰、内务府总管大臣郭任等人的脸上一一掠过,众人有的低头,有的对视,但没有人说话。

    良久,朱允炆叹了口气,无奈的挥了挥手:“今天议事就到这里吧!朕要好好想一下,你们都退下吧!”

    “是,陛下!”

    众人心情沉重的起身离开,都没有心思说话。

    当众人到了午门,互相寒暄告别时,从后面跑过来一个太监,高声道:“陛下有旨,历城侯盛庸、海军都督宣信、兵部尚书齐泰、户部尚书郁新立刻到乾清宫见驾,不得延误!”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