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移民实边(第1/1页)建文天下

    御前会议很快形成了第一项决议,那就是继续征讨倭国关东地区,直到将其全部纳入大明版图为止,而意愿最强烈的并不是武将,而是文渊阁的文臣,这有些出乎朱允炆的预料。

    但很快,朱允炆就明白了其中的缘由金银财帛动人心啊!

    占领关西地区,不仅获取了大量的金银,还占领了石见、生野等银山,据说产量相当惊人不仅如此,据说倭国关东地区黄金产量更是惊人,出羽、陆奥、越后等国都有大量的金山银山,甚至杨荣还打听到海中的小岛也出产金矿、银矿

    另外征讨倭国,死伤不过数千人其余的倭人、朝鲜人、蒙古人、女真人都被众臣自动忽略掉了,那么征讨关东,哪怕伤亡翻倍,也是划得来的啊!

    为了更加师出有名,卓敬建议对全国百姓进行一次宣传教育,让所有大明百姓都知道倭寇的丧心病狂和惨无人道让各地官吏收集当地的抗倭事迹,对有功人员进行褒奖,甚至树碑纪念,而对于受害百姓,朝廷要厚加抚恤,以此鼓舞军心民心。

    黄子澄作为礼部尚书,想法更加深入了一步,他建议组织各大报纸到各地采访,在大肆宣扬抗倭中可歌可泣的人物,还要极力体现出倭寇禽兽不如的本性,杀之不仅无过,反而有功。

    齐泰则建议在军中征召敢死之士,前往倭国,杀倭建功,为死难的大明百姓复仇。

    而税部尚书谭波、内务府大臣郭任则建议对征倭大业做出过贡献的商人和百姓给予褒奖,这样可以部分解决大军远征的军需问题。

    看到文渊阁众臣青筋直冒,慷慨激昂的样子,武将们自然大受鼓舞,纷纷请战,愿意前往倭国指挥作战,彻底绝灭倭寇

    对此,朱允炆很是欣慰。

    过去是他一个人推动征倭,很累,即使他是皇帝。

    如今有这么多臣属支持,以后自己就可以轻松一些了。

    但是,在轻松之余,朱允炆却发现有两个人没有发言,而他们两个本应该是最先发言的,他们是征倭总指挥盛庸和监察使杨荣。

    “盛爱卿、杨爱卿,你们以为如何?”

    “陛下,”

    盛庸望了一眼杨荣,出列道:“末将以为诸位大人所言甚是,倭国必须平复,否则倭寇必然再起,且永无宁日。”

    “嗯”

    朱允炆点点头,有些奇怪,这不是废话吗?

    “但是,对于下一步征倭以及倭地的治理方面,末将和杨大人有一些不同的想法。”

    “嗯,说来听听!”

    “这个,”

    盛庸犹豫了一下,从袖中取出一份奏折,托在双手,低头道:“陛下,末将的想法都写在奏折里,还请陛下预览!”

    “哦?”

    朱允炆愣住了,其他人也愣住了,继而眼神有些不善。

    而另一边的杨荣也取出一份奏折,递了上去。

    朱允炆有些狐疑的接过刘振递过来的奏折,看了一会儿,又仰着头想了一会儿,然后道:“盛庸,杨荣,你们跟朕进来,其他人继续讨论!”

    讨论?

    您都走了,我们还讨论什么啊?

    但众人只能躬身应是,目光如刀子一般盯着盛庸、杨荣的背影。

    “都坐吧!”

    “谢陛下!”

    “嗯,你们的奏折朕刚才简单看了看,有些见地,但朕想听听你们的理由。”

    在征倭军中当了一年的监察使,杨荣身上的书卷气褪去不少,举止之间有了不少军人的阳刚之气,他站起身来,拱手道:“陛下,如今倭地西部已经尽入我手,继续进攻关东势在必然,但存在的困难也不少。”

    “如今征倭军下辖计有十万人左右,其中有近卫军两个军,福建、浙江、n、琼州、辽东抽调的卫所十五个,其余朝鲜卫六个、倭卫七个、蒙古卫两个、女真卫三个,这些军队战则有余,守则不足。”

    “按照倭国原编制,我军控制地区计有三十九国,人口近百万人,臣和盛总指挥粗略计算过,筑紫府九州岛、伊予岛四国岛需要设立卫所十三个,而本岛西部需要设置十五至二十个卫所。”

    “这样粗略估计,至少需要十五万人驻守。”

    “但征倭军目前只有十万人,所以需要继续增兵。”

    “另外,倭人语言、习俗与我大明相差甚远,且有百万之多,这都是不稳定因素。”

    “所以臣以为征讨关东应该暂缓,应该将战线暂时稳定在琵琶湖东岸,同时全力消化倭民。”

    “消化倭民的途径有三,第一是挑选精壮之士,分配土地,就地屯田第二是将叛逆、俘虏以及不合作的倭人迁出倭岛,可以迁往东北恳耕、修建铁路,可以迁往n种植甘蔗等等第三则是用重赏引诱倭人,攻击关东,让其自然消耗。”

    “当然,也不能任由倭国休养生息,臣以为,应该命令鲸州北海道的驻军南下袭扰,尽可能占领出羽、陆奥两国,以及沿海岛屿,让倭国残余首尾不能相顾,同时挑动足利义满与关东诸大名的不和,拉拢一部分,打压一部分,逐渐消耗倭国元气。”

    “如此一到两年,倭国关东自平,而我军损伤最少!”

    “哦,朕明白了你的意思!”

    朱允炆皱眉想了一会儿,觉得杨荣想的面面俱到,没有什么错漏,唯一的问题就是关东的黄金暂时拿不到手了,未免有些美中不足。

    “历城侯,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回陛下,末将以为想要倭地长治久安,必须要提高汉民的数量,只要汉民在倭地数量占优,倭地才能永远属于我大明,所以向倭国迁徙百姓,是必须的,除了朝鲜、女真、蒙古外,还需要大量汉民。”

    “为了保证汉民在各地卫所中占据大多数,需要迁往倭地的汉民,数量至少在二十万以上,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同时还需要消耗大量的钱粮,但是末将以为,都是值得的。”

    “另外,末将以为应该扩大海东都司的管辖范围,未来的海东都司应该包括筑紫岛、伊予岛以及美作、备前以西的本岛部分,而备前以东至倭国的京都组建海东行都司,形成对倭战争的第一线。”

    “这样海东都司着重于治理,海东行都司着重战争,各司其职,如此可策万全。”

    “至于东面的鲸州,主要责任是袭扰,逐渐消耗倭国的战争潜力即可。”

    盛庸说完之后,朝杨荣点了点头,对方也点头回应。

    这些主张是二人经过深思熟虑,所能想到的最好办法,在他们看来,是征服倭国的最佳方案,只不过陛下能否接受,他们心中并没有底。

    因为二人能感觉到皇帝对倭人有一种切齿的痛恨,虽然二人并不知道具体原因。

    朱允炆望着地图,在心中仔细盘算琢磨,最后他不得不承认,这个方案确实比较好,只不过战争需要持续更长的时间,消耗的钱粮也更多。

    大约一个小时后,朱允炆回到了乾清宫,令盛庸、杨荣将其建议阐述给在座重臣,让其在这个基础上讨论。

    如此讨论了三天,军机处、户部、兵部一起估算了卫所数量、人员编制以及迁民、抽调卫所以及钱粮种种问题,最后一致通过了二人的方案,当然在细节上,做了一些调整。

    比如在海东都司设立汉语学校,鼓励学习汉语,同时举行汉语水平考试,考试合格者可以免除徭役,优秀者可以担任各级官吏,同时自明年起,在倭地实行科举。

    比如鼓励在海东都司设立商行,三年内整个都司内免税,同时往倭国运粮免除关税等等。

    建文九年十月一日,朱允炆发布诏令:

    组建海东都司,楚智任都指挥使

    组建海东行都司,首任都司为邵云,监察使为叶平。

    从福建、浙江、广东、应天府、山东等地征召无地百姓前往海东都司,组建卫所,屯垦实边。

    从湖广、广西、贵州等地抽调卫所,前往海东都司屯垦。

    重建倭国京都城,改名安东城,并命邵云督建王府,辽王朱植迁往安东,配三护卫。

    工部、内务府以及铸币厂派员前往海东,开始筹办勘探、采矿和铸币等事宜。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