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儿臣请命(第1/1页)建文天下

    迁都,是大明朝永远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因为建都南京的王朝,大多国祚不永。

    最开始,朱允炆的首选目标是北京,他受到后世的影响比较大。

    但在这个时代,几乎无人赞同。

    原因很简单。

    北京,古称幽州,在金国改名为中都,但也只做过六十余年的首都。

    元朝建立后,北京又成为首都,也称大都,九十多年以后,元顺帝仓皇逃离,这里被明太祖朱元璋改名为北平。

    所以满打满算,北京只做了一百五六十多年的首都,而且都是蛮夷之辈,所以在朝臣眼中,那里只不过是膻腥之所,沐猴而冠之地。

    另外,定都北京的王朝,国祚也称不上“永”,比南京似乎强不到哪里去。

    比如,洪武帝朱元璋就有迁都的想法,但他从来没有考虑过北京。

    他比较喜欢西安,只可惜太子朱标的死,让其心力交瘁,再加上为了给朱允炆扫清道路,耗尽了他的精力,最后并没有成行。

    而且,安南也燃起了战火,如果迁都,南面的战事,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朱允炆不由得摇了摇头,迁都不是小事情,先放放吧!

    此刻殿中的争论已经停下来了,大家将目光都转向了皇帝,等待他的决断。

    朱允炆注意了这一点,但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快速分析利弊。

    文官的建议稳妥,但过于理想化,周期过长,一旦出现意外,就可能满盘皆输武将的主张激进,但确实可以解决问题,当然,也存在大败亏输的可能。

    “朕以为,毅国公的方略没有太大的问题,暂时就不要争论这个问题了。”

    朱允炆一锤定音,武将面露喜色,杨荣有些不服,被齐泰拉了一把后,也放弃了。

    “朕想让你们议的后续的问题,一、漠北的兵力是否足够?能否在最坏的情况下维持住战线?二、粮草补给方面,是否存在问题?三、是否需要朕前往北京督军?”

    “陛下,万万不可!”

    话音刚落,齐泰抢先出列,高声叫道:“陛下万万不可离京!”

    “是啊,臣反对!”

    “末将反对!”

    一时间众人纷纷出言反对,连一向不怎么说话的吴高也犹豫了一下,加入了反对的行列。

    “怎么了?”

    朱允炆有些不明所以,不由得望向齐泰:“齐尚书,你来说?”

    “回陛下,”

    齐泰躬身施了一礼,大声道:“臣反对原因有二。”

    “一、陛下不可轻离京师,如今近畿数省都在清查田亩,追缴税款,而除籍令、开拓令、财产继承法等一系列法令的颁布,民间多有不解之处,人心也略有浮动,此时此刻,正需要陛下坐镇京师,随时处置一旦陛下北上,留守官员处置不当,则必生变故,江南乃大明财富重地,一旦生乱,恐悔之晚矣。”

    “二、另外即使陛下身在北京,除了等待漠北捷报传来外,别无善法,比现在不过可以提前五六日得到捷报而已。”

    “当然,如果陛下实在放心不下,可以派重臣前往北京,为陛下分忧,为毅国公后备。”

    齐泰的话,有礼有据,赢得了一致赞同,众人纷纷附议。

    其实朱允炆说出口之后,就感到有些不妥,因此上次去北京,楚王就勾结倭寇、重臣和调查司发动叛乱,虽然解决起来不难,但还是给朱允炆吓出了一身冷汗。

    另外,齐泰也说了,你去北京也干不了什么,只不过是早几天听到捷报而已,和在京师能有多大区别?虽然言语上让人有些不快,但却是至理。

    朱允炆沉吟了一会儿,抬头笑道:“好吧,朕不去北京了,但北京确实需要重臣坐镇,诸卿可愿自动请缨?”

    “末将愿往!”

    “末将愿往!”

    “臣愿往!”

    出列有三人,历国公盛庸、监察侍郎杨文以及兵部侍郎杨荣。

    望着三人殷切的眼神,朱允炆笑了笑,抬手道:“那就辛苦历国公了!”

    “谢陛下!”

    翌日,解缙遭到弹劾。

    解缙昨夜与一些好友觥筹交错、彻夜痛饮,导致日上三竿才到衙门报到,一应事务都是文教侍郎郑沂负责处理。

    朱允炆闻听后,立刻派人将解缙叫过来,狠狠训斥了一顿,警告他要谨小慎微,不要给人留下把柄。

    解缙连连答应,非常后悔。

    朱允炆没有理他,却留下了郑沂。

    留下郑沂的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太子的教育,郑家是个大家族,族人却很少犯错,人才辈出,朱允炆想好好了解一下。

    正谈话间,朱允炆得到通报太子求见。

    朱允炆愣了一下,却立刻传见。

    很快,朱文奎走了进来,施礼道:“父皇,儿臣愿意为父皇分忧,前往北京督战!”

    听着儿子稚气、清脆的声音,朱允炆愣住了,今天儿子竟然穿了一身戎装,披挂严整,小脸上涌出一份狂热和兴奋,言语间充满了激动,说话都有些哆嗦应该是兴奋的。

    良久,朱允炆苦笑道:“你怎么知道的?齐尚书告诉你的?”

    “是的!”

    朱文奎微笑道:“儿臣今天看到邸报,就问了一下齐尚书,待明白父皇的想法后,儿臣愿意为父皇分忧,前往北京督战。”

    “哦,”

    朱允炆深深的看了一眼儿子眼中兴奋的光芒,迟疑了一下笑道:“你不是不喜欢军事吗?”

    “怎么会不喜欢?儿臣喜欢!儿臣只是不喜欢历国公的讲解而已!”

    “哦,颖国公知道吗?”

    “知道!”

    “他的意见呢?”

    “他”

    朱文奎沉默了一下,有些苦恼的道:“颖国公反对。”

    “齐泰呢?”

    “齐尚书倒是没什么意见,不过他希望儿臣能够历国公谈一下,再做决定!”

    “这样啊,”

    朱允炆偏了偏头,望了望天色,然后道:“历国公恐怕现在已经出京了!”

    “这么快?”

    朱文奎有些惊诧。

    “呵呵,兵贵神速!”

    朱允炆沉默了一会儿,抬头道:“奎儿,你当真是为了给父皇分忧?”

    “是的!”

    “那你能做什么呢?”

    “儿臣可以督促北平、热河、呼伦贝尔和和林的将士们浴血奋战,为我大明开疆拓土!”

    “嗯,”

    朱允炆点点头,道:“那你先回去吧,朕要想一下!”

    “是,父皇!”

    望着儿子的背影,朱允炆沉默不语。

    良久,朱允炆回头道:“郑侍郎,你以为如何呢?”

    “这”

    郑沂有些为难,这是当今皇帝和未来皇帝的事情,那里是自己能插嘴的?

    但是,皇帝垂询,郑沂不敢不打答,最后他抬手挠了挠头,苦笑道:“陛下,臣以为太子督军,为时尚早!”

    “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