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九八章 特殊的客人(第1/1页)宋王

    汴京喋血夜!

    凶手虽然没有丝毫的蛛丝马迹,但身份不难猜,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是秦王的手笔。

    赵昭丝毫不虚伪,大方承认了自己这个有些残暴的手段。

    一次皇位更迭的兵变,想要不流血很难。

    唯一成功的范例,或许就是大宋太祖赵匡胤的陈桥兵变,那晚就死了禁军侍卫司韩通一个人,堪称经典。

    明面上确实如此,可暗地里有没有再死人呢?有多少?这样做的效果真的好吗?

    陈桥兵变之后,大宋先后经历了李筠与李重进两次叛乱的冲击,赵匡胤是在经历杯酒之兵权之后才彻底掌控了局势。

    赵昭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效仿太祖皇帝的手段,来什么和平演变。

    辽国大军已经南下,河北路的防线已经开始告急。若是汴京的大事不能很快解决,只怕要被辽国人有机可趁了。

    这是赵昭不希望看到的局面,毫无疑问,必须速战速决。

    再者,而今的局面与陈桥兵变情形完全不同。陈桥兵变之夜,有石守信和王审琦为内应,大军可以从容进城。

    但是现在,赵铮却没有内应,所以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制造内应。

    果然,喋血一夜之后,汴京的官员和将领都有些害怕了。因为死的这些都是太后与扬王的忠实拥护者。

    秦王这是再用铁血的手段告诉所有人,如果谁继续支持高滔滔,那么下一桩灭门惨案就会发生在他身上。

    或许有人会觉得秦王残暴,但在皇位争夺战面前,哪里有仁慈可言?秦王在汴京的根基到底比较浅,若非铁血手段的,根本起不到震慑的效果。

    赵昭不仅要为破汴京考虑,更要为以后的大局考虑。将来想要坐稳江山,必定要清理一部分人。将来哪里有如今这般方便呢?到时候都是自己的臣子,清理起来有损帝王的圣德。倒不如现在这般来的方便,腾出来一些位置,正好留给将来的从龙之臣。

    而今两军对阵。清除对手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震慑守将的同时,也是告诉所有人,秦王也有的辣手的一面,好树立秦王的威势,让人敬畏。

    当然了,对于普通的百姓也是要有交代的。赵昭不想自己在百姓心目中留下污点,于是乎对外公布了所有死者的罪行。有道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与高滔滔和赵顼在一起同流合污的,能有几个清白的?

    三十七个死者,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十恶不赦之罪。属于死有余辜的类型。虽然处于灭门这种行为,还是颇有微词,但毕竟不利的声音已经小了很多。

    真正惊恐的是那些与高滔滔和赵颢有关系的官员,抑或是还在为他们效力的将领。

    他们真的有些害怕了。

    秦王的手段太厉害,一晚上可以悄无声息地干掉好几百口人。证明秦王在汴京城中有着极为强大的力量。

    这股力量会威胁到城防的安全,更会威胁到自己的性命。

    所有人都看得出来,这是一个警告。如果有人执迷不悟,说不定被灭门的就是自己了。

    加强保护?

    刺客可是防不胜防的,有几个人敢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吗?有人或许报了必死之心,报效太后和扬王,但多少也得考虑家人的安全。总不能为了自己的之愚忠。搭上父母妻儿的性命吧?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但如今的忠是愚忠,代价却是不孝,该如何选择似乎不用多说。

    有很人多已经开始动心了!

    再者就是太后与扬王已经彻底让人失望了,虽说是六皇子继位,可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是女主临朝啊!

    自从有了武则天的先例,历代的文人世子就对此比较敏感,不愿意看到牝鸡司晨的局面。

    有时候即便要容忍,也是有底线的。

    比如仁宗早年时,朝政就是太后刘娥来掌管的。但刘太后还是让人比较信服的,甚至仁宗皇帝本人都颇多推崇。

    可高滔滔算什么?一个恶毒的女人,如今这般糟糕的局面,也是她一手造就的。

    本来就对他有颇多微词,现在更不想陪着她一条道走到黑了。

    失望,继而是绝望。

    想想南阳郡王赵宗楚,他的尸体是在州桥上被发现的。他们全家都在,堂堂郡王,半夜带着全家出现在在州桥,这是不符合常理的。随身携带的大量金银细软出卖了他们的目的,这是要逃亡。

    南阳郡王是英宗赵宗实的新弟弟,他都没有信心,准备逃走了,可见局势糟糕到了何等地步。

    至亲都在放弃,普通将领如何还愿意坚守?再坚持下去就是愚蠢,一些人准备让太后尝尝什么叫众叛亲离,给自己留条后路。

    于是乎,一些将领聚集到了守城大将军郭逵府上。

    郭逵是南征交趾的将领,是京营禁军中的嫡系,忠诚度是很高的,若非如此,赵顼也不可能委任他作为汴京城防大将。

    面对官家的信任,郭逵本来也打算誓死效忠的。但官家赵顼却驾崩了,这让他心里空落落的。

    该怎么办?

    一个巨大的问号出现在郭逵脑海中,从忠君的角度而言,他该效忠下去的。但是一些亲密的属下却给他解读了“忠”的另外一层含义。

    那就是忠于大宋。

    皇帝是谁无所谓,首先都是大宋的将领,必须忠于这个国家。

    辽国大举南侵,这种情况下,谁能够力挽狂澜不言而喻?

    属下的将领说的很清楚,不是效忠秦王,实际上是为大宋着想。太后高滔滔的做法,完全是为了一己私欲不顾大宋安危。

    妇人之见,终究误国!

    郭逵开始心动了,当初征讨交趾,已经犯过一次错了。若非自己的一时大意,或许已经拿下了整个交趾,彻底解除了大宋南部的隐患。

    如今若是因为自己的犹豫,导致大宋北部边疆出现闪失,该当如何?

    再者,对于汴京的百姓而言,战事胶着的时间越长,他们受到的影响越多,危险也越多。

    郭逵不想做罪人,与此同时他也清楚地察觉到,麾下的将领和士兵都已经失去了信心与勇气。军心早就飞到了城外,秦王殿下的中军大帐里去了。

    指望这样一支军队能够抵御兵锋强势的西军?

    别做梦了!

    今日前来劝说自己的将领,身份都非同小可。他们之中有许多是大宋将门世家的子弟或者门生故吏,不少人与曹家和潘家都有渊源。这就是将门的态度,以及对他这个主将最后的尊重。

    也许是时候做出一个选择了,郭逵知道,如果再迟疑,或许会有其他的将领先动手了。

    人家给了脸面,倘若自己不要……

    到那时候,自己的处境和作为都会非常的尴尬,甚至可能会有不利后果。因此,必须要趁早做出决定……

    只是……

    高滔滔在昨日做出了决定,汴京城防军队分为两个部分,一半由郭逵统领,另外一半由狄咏统领。

    狄咏可是清河郡主的丈夫,是当今太后和扬王的至亲,他会是什么态度呢?

    郭逵不免有些担心。

    他并不知道,此刻清河郡主府走进了一位特殊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