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八章 我要当枢密使,威武军,万胜军(第1/2页)大宋猛虎
夜半凌晨,燕京城在三十万居民正熟睡入梦的时候,忽然吵杂大作。
这燕京城内三十万百年辽民,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今夜皇帝要跑,甚至那些负责保护皇帝突围而走的士卒们,大多数也不知道今夜到底要做什么,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出城夜袭敌军。
燕京本地守军,家眷多半都在城内,若是不如此瞒着,这些人又岂能卖命去帮一个要弃城而逃的皇帝?
四处城门洞开,一队一队的人马冲出城去,喊杀之声,响彻天际。
有些辽军冲出城奔了许久,一个敌军都没有看到。
有些辽军一出城不远,便身陷重围,战得天昏地暗,杀得敌我不分。
几万人的战斗,打出了几十万人的气势,只因为四处都是喊杀,四处都是血战。
甘奇看着听着,也摇着头,便是知道今夜,那辽国皇帝,十有**还是逃了。尽人事,听天命,燕京城四通八达,到处都是道路,燕京所在之地,也是平坦的地区。
甘奇倒是想把这座城彻底困死,把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困死在这里,若是有个十万大军,四处精心布置妥当,兴许倒是能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喊杀之声一直持续了两个时辰,天色渐明之时,一切才慢慢消停下来。
城内的三万辽军全部冲出去了,有几路被伏击得全军覆没,更多数的都冲出了城外,此时也不知身在何处。
甘奇进城了,站在城头上的甘奇,俯视着偌大的燕京城。
这座城池,将来会是千百年华夏的中心,这里是有帝王之相的,龙盘虎踞之地,大明在这里天子守国门,大清在这里坐拥东南西北,北到西伯利亚与整个广袤的蒙古草原,西到新疆与西藏,南到云南海南,东到台湾。
还有新一朝,也在这里龙兴起而起。
甘奇此时就站在这座古老城池的城头之上。城外还有许多一头雾水转回来的辽军,他们夜里被当做疑兵放出城去吸引火力了,出去之后几乎一个宋军都没有遇到,转回来,燕京城已经转换了旗帜,再也不是契丹大辽了。
惊慌失措的辽军,在城外远处逡巡几番,大多调头而走,却也有一些不愿走的,脱了甲胄,在城外找个地方躲起来,直等城门再开,进城去与家人团圆。
甘奇其实不在意这些,他倒是愿意看到这些士卒偷偷回来,并不是甘奇要秋后算账,而是甘奇也要招兵,不论是哪里来的兵,只要身强体壮扛得动一身几十斤重的甲胄,甘奇都要,若是能耍弄兵器弓弩的,那更是求之不得。
至于军汉忠心与否,在这个时代,压根就不是一个问题,特别是在燕京城内,更不是一个问题,甘奇一向爱兵如子,给钱给粮给肉吃,哪里还能找到对军汉这么好的主帅?更何况燕京城内大多数还是汉人,这是有天然的归属感的。
当甘奇看到城外影影绰绰的辽军之时,就立马派人出城贴起了招降告示,待遇从优,好像是招聘一般。
朝阳初升,这燕京城内的居民,大多数从凌晨就醒过来了,听着四处的喊杀之声,战战兢兢过了一夜。
天亮了,街道上却没有一个人,但是街道两边的门窗缝隙了有着一张张眼睛,正在看着街上步伐整齐的列队铁甲。
街面上巡逻的铁甲还不断大喊:“甘相公有令,大军入城不得扰民,该营生的营生,该开店的开店,该做什么的做什么。”
“甘相公还有令,谁若是指证当官的人家,有重赏!”
“都出门了,我们乃是大宋之军,对普通百姓是秋毫不凡的,只找当官人家,有没有人出来带个路指证一下,重重有赏!”
终于有个人把门打开了,开门便是大喊:“我是汉人,我是汉人,我知道一个契丹当官的宅子……”
燕京城的内城,早已被军汉封禁,众多的衙门,还有许多世家大族都在这里面,军汉们如狼似虎一户一户冲了进去,人都绑缚在地,吃的用的值钱的,都搬在院子里堆在一起。
用“抄家”来形容也可以,用“抢劫”来形容也无不可。
自然还有许多官员住在外城的,无数人带着路,也冲进一户户人家里。
接下来,自然就是惨剧。
皇帝跑了,留得这么大一座城池,还有里面无数的人,世家大族,朝廷官员,损失不可谓不惨重。
甘奇发财了,光是那些韩才清韩家,就让甘奇对这一场大战的投资都收回来了。甘奇甚至都没有见到到底谁是韩才清,却亲自下过命令,韩家的人,韩家的地,韩家的钱,都不能放过。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再不发财,甘奇都要破产了。
燕京的皇宫不是很大,只够甘奇转悠小半个时辰的,但是这座皇宫几乎是完好的,甚至辽国皇帝的龙袍都没有来得及带走,镂金盘龙头冠也被军汉们翻了出来。
站在大殿的台阶之上,看着喜气洋洋的士卒们,甘奇这一刻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大殿头前广场上的军汉们抬头看着自家的甘相公,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开口大喊:“甘相公威武!”
“甘相公威武!”
“甘相公威武!”
狄青站在甘奇身边,开口笑道:“道坚,不若组建一支新军如何?就叫作威武军!”
甘奇看着面前这些振臂高呼的军汉,点着头:“行,就组一支威武军,五万人,就驻在燕京城南划地。”
在这个时代,一支军队一旦有名,就会有地盘,也是行政区域,比如辽宋边境的保定军之类,都是如此。为什么要给这支军队划出一片地盘的行政区呢?一来是防区,还有一点就是“就粮”,就是这块地盘专门给这支军队供应粮食,否则来回运送,靡费无数。
燕京城南,皆是韩家的地,如今这地归甘奇了,那么威武军就直接在这些地上就粮。
狄青听得甘奇自己决定了,立马提醒甘奇一句:“道坚,此事还得报到枢密院去,枢密院应允了才行。”
甘奇笑着摇摇头:“狄相公,我要当枢密使。”
狄青闻言一愣,看了看甘奇,有些诧异,却又想转过来了,笑道:“哈哈……枢密使,好啊,道坚当枢密使,此番如此大功在身,枢密使,当得!”
“我不仅要组建一支威武军,还要把现有的大军一分为二,一半成威武军,一半成万胜军,万胜军驻关口,把守燕山一线,万胜军十万,威武军五万,如此暂时够用了。”甘奇胃口极大,有钱有粮,就缺人了。
“就是这人手怕是一时之间难以招揽,还有军备之事十五万大军,这军备花费当是个天文之数。”狄青已经在考虑这些事情了。
“威武军我想多招西北汉子,此事狄大爷得帮我,万胜军便先用现在一半的人马做底子,再把燕云降卒挑精壮者充入,再从河北两路与河东路遴选,甚至京畿禁军之中身强体壮者也要遴选调来。至于军备,延芳淀里有辽国十万大军的军备,还有燕京城的甲仗库也也有不少军备,能用的都先用上,不够的,我会想办法补充,当确保每一个人都有一副好铁甲。”
甘奇有打算,十五万大军必须要有,辽国留给甘奇的时间不会很多,辽国皇帝回中京或者上京之后,肯定会立马调兵遣将。
回去,加上调兵遣将,再回来,这一个过程,大概在三四个月左右。这里面不仅要调兵遣将,还有筹措粮草之内的事情。
也就是说辽国想要跟甘奇开战,还有三四个月时间。这就是甘奇准备下一场大战的时间。
但是甘奇并不十分担忧,因为两日之后就会往北去,等到甘奇处理好燕京之事,也把接收燕云十六州的所有事情都安排好,甘奇立马就会动身往北。虽然如今的长城并不那么完备,但是主要关口要道的关隘都是完好的。
有这些关口要道的城关,辽人不论来几十万大军,要再入燕云,比登天还难。
榆关,遵化,古北口,这边是面对辽国中京的,榆关靠海,古北口是最适合大军的,也是重中之重。居庸关,张家口,再往西边去就是大同,这边主要是防备辽国从草原来的。还有一些小隘口,并不适合大军行动。主要把这些关键点堵住,这条防线就堵住了。
燕京城,去最近的山脉关口,只有百十里地,快马而去,半天的行程而已。也就是说燕京,而今就成了国门之地。
狄青听甘奇说要招西北汉子当兵,犹豫道:“招西北汉子来燕云当兵,怕是难成啊。”
“所以才要狄大爷您振臂一呼,我知道狄大爷必有办法。”甘奇笑着,要说如今整个大宋,也唯有西北能出强兵了。
一来是因为西北本就民风彪悍,二来是因为西北一直在与西夏打仗,打仗打完了,小仗摩擦也不断,几十年来从未间断过,边境百姓自然也对打仗的事情见怪不怪,甚至有时候不免还要操刀自保。
三是因为当地官府也推崇一种彪悍的民风,比如西北种家治下,甚至直接规定,犯一般小罪的百姓,如果上校场能拉硬弓射中靶心,便可直接免罪。所以种家治下的百姓,习射成风。
这些原因,也就导致了西北汉子是最好的兵源。而且西北是唯一一个对当兵的不那么排斥的地方。在这大宋朝,越是战争多的地方,士兵的地位自然越高,越是不打仗的地方,士兵的地位就越低。西北百姓不排斥军汉,甚至对军汉有一定的尊重,所以西北汉子对于当兵自然也就不那么排斥,招兵就不难。
甘奇相信狄青有办法帮他招到西北人来当兵,一来是因为狄青在西北的名声与号召力,二来还因为狄青与西北许多军将的关系。
狄青听着甘奇“赖”上他的笑容,苦笑一语:“道坚啊,我写上十来封信试试,不过俗话说人走茶凉,我离西北已有几年了,倒也不知他们还记不记得我。”
“这是哪里话,狄相公出马,准保妥妥当当,便是那些汉子们听说狄相公要招兵买马,岂有不来之理?”甘奇这是对狄青有信任,如今狄青还活着,那就得人尽其用,得发挥出狄青所有的作用。
“若是到时候只来个小猫三两只,你可别怪我。”狄青也爽朗地笑了起来。
“过两日,我带人往北去,这燕京城里所有的事情,还得狄相公操持着。”甘奇最后算是嘱托了。
这燕京城,还得老狄青坐镇,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往燕云各个州县派遣人马,一州三五百人即可接收城池了,皇帝都跑了,也就不谈什么抵抗力了。除了接收城池之外,就是处理昔日辽国治下权贵家族的事情,这件事不仅有利于燕云内部的安定,有利于统治,更有利于甘奇的钱袋子。
狄青还得帮着甘奇安排从河北两路调来的禁厢军入驻燕云各处州县的事情,这几乎就是把以前辽宋边境的防御力量整体往北移二百多里,也就是一百多公里,其实算不得很繁琐的工程。
接收关口之后,甘奇接着还要腾出手来解决那个所谓的大燕国。
当两天之后甘奇暂时把燕云之事安排了一个大概,准备动身往北去的时候,忽然见到了一个人,从汴梁来的曾孝宽。
曾孝宽带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