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一章 听朕慢慢与你们讲……(第1/2页)大宋猛虎
燕云十六州收复了,富弼心中是激动的,但是甘奇要升官?而且还连升十级?那是坚决不行的。
富弼亲自下场了,曾公亮有些尴尬,富弼资格太老,本来已经是退休养老的状态,起起落落好几回,新君登基之后又到了台面之上,为新君稳住局势。
曾公亮作为小辈后辈,在面对同为宰相的富弼,总是有一种被压一头的感觉。只因为曾公亮还是比不得韩琦那般外放与犀利,也比不得韩琦那般根基与权柄,所以他一向是不与富弼真正去争夺什么的,大多时候都是一个有商有量的态度。
富弼本来也是一个圆滑之人,他这一辈子就是能苟,面对韩琦的时候,他就一直苟着,偏偏如今在甘奇这件事情上他不苟了。
但是甘奇把这件事情通过曾孝宽托付到曾公亮身上了,这件事情若是办不好,这善缘肯定就结不下,不仅结不下,以后曾孝宽在甘奇那里只怕也就没什么分量了。
念及于此,曾公亮哪怕是为了儿子的将来,也要往前走一步:“富相公,岂不闻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我大宋百年是从未有过超晋十级的先例,可我大宋百年不也一直没有收复被契丹人占去的燕云吗?而今百年未归之燕云收复了,这等功勋是不是我百年大宋前无古人之事?那超晋十级这个先例,又有什么开不得?再说,如果如此泼天之功没有泼天之赏,那叫天下人怎么看?朝廷又以什么激励后辈人才为国效死?”
曾公亮这一番话是有道理的,甘奇这一回,从背水一战开始,生死置之度外,这且不说,甘奇还丝毫没有靠过东京朝廷任何一点助力,完全是凭借一己之力带着区区两万五千人,打败了强盛如斯的辽国,把燕云收归大宋。
这般的功劳,再如何封赏也不为过。
高台上的皇帝听得曾公亮这一番话,也点头在笑,今日若是没有曾公亮在朝帮着甘奇说话,赵曙在封赏这件事情上还真有些难做了。
富弼也看了看左右之人,没想到曾公亮一番话语,还真有一些人在点头,富弼不免有些着急,他心中有一些自己都未曾察觉的胜负欲。
这种胜负欲并非是要与曾公亮在朝堂上争胜,也不是要与甘奇这个年轻人比官职高低。
而是因为富弼潜意识里有一种对比,他也是靠着辽宋之间的事情真正崛起到权力中心的,不仅昔日里,哪怕是到现在,因为昔日出使之事,依旧还有人夸赞富弼一言能当百万兵。
富弼解决过辽宋之间的矛盾,捍卫过国家主权与利益,这件事也是他一生的巅峰,是他最引以为傲的事迹,这件事让他昂首过了半辈子,也是史书留名的功绩。
但是今日,富弼半辈子引以为傲的事情,将来子孙万代会在史书上瞻仰敬佩的事情,好像成了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了,也骄傲不到哪里去了,也算不得什么功绩了。
为何?
因为今日,真的有一个人,真的做了一人能当百万兵的事情,不仅当了百万兵,还把燕云十六州直接收回来了。
这让富弼一辈子引以为傲的功绩显得那么的不足为道,那一言能当百万兵,不过就是去辽人的燕京求个和而已。
而今,有人把他昔日去求和的城池都拿下来了。
两相对比,天壤之别。
发散一下说,富弼一辈子引以为傲的事情,在与今日之事比起来,倒成了某种“污点”一般。
这种感受,富弼虽然没有去深思其中,但是潜意识里就有这么一种不是滋味的滋味,好像一辈子最成功的事迹,陡然间皆被人否定了一样。
富弼开口:“陛下,诸位同僚,此事还待从长计议……”
皇帝赵曙连忙问道:“富相,赏赐功勋之事,还从长计议什么?”
曾公亮也道:“富相公,而今刚得燕云,大局初定而已,燕云之地契丹众多,免不得还要防备反复之事,辽人大败,怕也还有卷土重来之心。此时不重赏以激励军心,以使将士更加奋勇,还更待何时?”
富弼老神在在,一脸是高深莫测,慢慢说道:“此事谁之功绩,还未可定也!”
“此话怎讲?”曾公亮立马再问。
“诸位可还记得谁在雄州军中?”富弼表情上仿佛看透了一切。
“还请富相把话讲完。”曾公亮有一种不太好的预感。
富弼也不多等:“狄青,狄青一直都在甘奇身边,也一直都在军中。若要说如此泼天之功皆是甘奇一人所立,老夫如何也是不相信的,甘奇就算在如何文武全才,面对辽国十几万大军指挥调度领,若是没有狄青这个战阵百胜之将出谋划策,没有狄青事无巨细事事操办,诸位觉得可能吗?”
这一句,满场皆是恍然大悟,有道理。
富弼还加了一句:“只怕这场仗,主要谋划决断,指挥调度,事无巨细之人,就是狄青!说不定狄青还亲自身先士卒奋勇在前!所以才有这场大胜。”
这分析得……太他妈有道理了。
昔日里,满朝这些老头,哪个都不会觉得狄青真正有多么了不得,什么运筹帷幄,什么百胜之将。今日里,仿佛都想起来狄青在战场上是如何能打了,连富弼都想起来了。
甘奇这是沾了狄青的光。
富弼说完这一番话语,连自己都佩服自己如此睿智,能一眼就看透了其中。
富弼有些得意,又道:“所以,这场大胜,功劳主要在谁,还不一定,所以还得从长计议。”
甘奇不能连升十级,仿佛这件事情都功勋与历史定位就不会那么高了。主要功劳在狄青,一个脸上刺着字的军汉立了什么大功,好像也不那么厉害了,那都是朝廷领导有方,那都是相公们用人得当,相公们谋划深远。
史官,在写这件事情的时候,就算富弼不与他们说什么,他们也在潜意识里知道怎么写,因为史官们也都是文人,这场大胜就不是狄青一个人的了,是整个国家整个朝廷所有人众志成城的结果。
如果是甘奇立下的大功,那史官们的笔,绝对都在甘奇身上,什么胡子亲传,儒家正统,状元及第,绝世大才……
富相公,老了。
老了老了,对自己身后的名声与历史定位看得比什么都重了。兴许史书该这么写:富弼宰相之时,收燕云十六州。
这才是真正的政治家。
“富相公所言,倒也不是没有道理。”
“是啊,若真是狄青居首功,若是让甘道坚窃居首功,把甘道坚如此重赏,必会适得其反,还教军将们心有不忿,是当慎重。”
曾公亮一个头两个大,果然大事不妙,甘奇的托付,本是两人结盟的开始,本是曾家世代公卿的延续与保障,此时陡然间,怕是善缘没结下,反倒教甘奇看轻了他曾公亮与曾家。
正在曾公亮着急的时候,忽然远远从大殿门口那边传来支支吾吾一语:“微……微臣……曾……曾孝宽,有奏。”
一直站在大殿门口的曾孝宽,从人群之中出来,一身青色官服,显示了他官阶低微。这也是他第一次在朝堂之上面对一两百号上官出言,还有些莫名的紧张,说话的声音都是支支吾吾的。
“头前来!”赵曙抬手一招。
曾孝宽,若不是今日是他带回来的捷报,他都没有资格出现在朝堂之上。听得皇帝话语,他低头躬身从中间往前走,路过一位一位的白发相公们。
头前单独见皇帝的时候,曾孝宽只有激动,都忘记紧张了,此时他知道所有人都在看他,所以紧张无比,眼神都有些飘忽不定,想抬头与诸位相公们点头示意一下,或者眼神交流一下,却也不敢抬头看他们。
好在走到最头前的时候,他爹说了一句话:“有话好好说,期期艾艾是作何?”
就是老爹这么一语,曾孝宽感觉紧张少了许多,这就是家世的区别,他爹是当朝宰相,就是不一样。
“你有什么要说的?”赵曙问道。
“微臣是听得诸位相公们都在谈论甘先生之事,恰好微臣又刚从燕京回来,所以微臣就想把自己知道的,看到的,说一说。”
“快讲一讲。”给自己妹夫封个官都这么麻烦,赵曙有些急了。
“遵旨。微臣在短短一个多月内,去了两趟雄州,皆是为了传旨。第一次去的时候,正好碰到甘先生于巨马河北岸被辽人忽然袭击,背水一战。那时候微臣刚到雄州,正见到甘先生带着几千人马与一千多辆车架从雄州出发。”曾孝宽说到这里停了停,吞了吞口水,终于敢抬头看一眼众人了,颇有一种过堂受审、出言作证的感觉。
随后又道:“甘先生过河了,微臣就想到衙门里等候着甘先生回来再传旨,不想两三个月时辰之后,竟然传来了甘先生在巨马河北岸开战的消息。微臣又连忙出门而去,正见到狄相公带着大军从雄州匆忙出发前去支援,微臣当时惊愕不已,连忙坐车跟了上去,狄相公的支援之军还未过河,忽然就听得对岸甘先生大胜辽驸马萧德让几万大军的事情……”
说到这里,曾孝宽停住了。
曾公亮立马接道:“富相公,犬子之语,可皆是亲眼得见,亲耳听闻。甘道坚好心好意去送礼,被辽人忽然袭击,以寡敌众,背水一战,那时候狄青却还在北岸。功劳在谁,岂不是一目了然?”
真是我的好儿子,曾公亮大概如此想。
赵曙也是眉开眼笑:“富相,朕觉得曾相言之有理。”
朝中又是一片恍然大悟的模样,要说这些高官们,本也个个是人精。但是这些人精聚在了一起,人一多,反倒个个成了吃瓜群众,两边被人牵着走。这倒也符合人类这种群居动物的特性。
“这么说,倒也还真是。甘奇带着几千人面对数倍之敌突然袭击,本应该是措手不及一场大败,不想他还能临时指挥调度,背水一战,可见此子当时是何等临危不乱……”
“若是当时一败,辽人突袭雄州,后续还有十几万辽军蜂拥而来,那后果就真不可设想了,就凭借这背水一战,就已经是力挽狂澜之功。”
富弼尴尬了,他眉头一锁,大脑疯狂运转着。但这事情有些无懈可击,甘奇带着一千多车架,几千人马,在巨马河北岸与辽人打起来了。连他都不敢相信这是甘奇做好准备的事情,所以说这么一场被动的背水一战,就真的有些无懈可击了。
但是富相公还有话语:“此事虽然如此,但是巨马河一战,甘奇那是被逼无奈,已然背水,唯有舍命一搏。之后大败耶律仁先之事,十有**该是狄青居首功。如此一场大战,十万带甲辽军,唯有狄青才能如此经验老道。”
这话又有道理。若是这个时代有电话就好了,一通电话解决的事情,却非要在这朝堂上来去说个不休。
“微臣还有话讲……”曾孝宽是豁出去了,他在离开燕京的时候,本就多番打听了一下。
“讲。”
曾孝宽面色上还有一些为难:“陛下,本来有些事情,微臣不敢说,如今却也不得不说了。燕云起了大贼,还自立一国,称之为大燕。微臣听闻许多军中将士说,这所谓大燕贼国与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