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长城会议-3 战略大图(第1/2页)传奇1997

    第二天的会议果然很精彩

    在座的都是极精明的人,昨天隋波已经点明了:

    一,聚焦主业的市场机会和战略

    二、新的市场机会不是不行,但必须是成长性足够高,能够成为核心主业的

    这种情况下,

    像什么市场上现在热门的那些b20的概念,、之类的,其实都是社交网络的一些“变形”功能而已。

    除了增加了一些用户创造内容和分享的概念之外,也没什么新鲜的。

    完全支撑不起一个庞大的市场,也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

    大家都默契的,不再将重点放在这些方面。

    反而在一些重点战略上,争论的非常厉害!

    这种能够在隋波、所有集团大佬面前,表现的机会并不多

    尤其是那些新加入体系的“空降”高管。

    他们来的比较晚,已经融入不了隋波的两个核心圈子:

    “帝大水木”的大学创始团队圈、张奕宋健为首的“投行方正联想”圈。

    易趣系现在俨然已经是国内互联网的“霸主”,那些副总裁们都有“上进心”啊!

    这时候,就是最佳的表现场合。

    在电商、搜索、社交三个核心业务上,

    几乎每一个大的战略,大家都积极发言,参与讨论,提出了众多的问题、意见、新的想法

    比如,就拿电商的“新零售”战略来说。

    这是隋波去年在易趣大促时,提出的一个新“战略”。

    其实说实话,

    在2004年这个时间点上,这个战略的确是有点太超前了!

    前世老马提出“新零售”概念的时候,

    正是传统电商由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终端大范围普及,所带来的用户增长以及流量红利正逐渐萎缩,传统电商所面临的增长“瓶颈”开始显现。

    为了继续保持电商业务的增长,只能把目光投入线下

    而现在,

    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电商业务,都还处于爆发前夕的飞速发展时期。

    光是把“电商”这个主业做好,就很不容易了

    这时候涉足线下,

    也不是不行,但对易趣整体的管理能力和资源分配,考验非常大!

    当然,如果真的能够在现在开始,就对“线上线下”的模式有所突破,

    那易趣就会比最大的竞争对手亚马逊,更早的进行对传统商业的变革。

    产生的收益,也无疑是巨大的!

    就连隋波自己,也没有太成型的想法和具体的策略,只是想试一试行不行

    这些高管们也都能够看到其中的一些问题和机会。

    所以,对于到底该怎么搞“新零售”,大家就展开了非常激烈的讨论:

    比如在线上和线下到底该怎么协同的问题上,就产生了多个分歧:

    李欣从这次易趣大促和国美的竞争中,敏锐的看到了渠道对厂商的控制力在加强。

    他在张奕提出的“大规模定制”基础上,

    更加激进的提出:收购小品牌厂商,打造“易趣”自有品牌!

    他举了沃尔玛的例子,

    认为凭借自有品牌,易趣可以在不提高价格的情况下,扩大边际利润率,而且这还能对供应商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为用户提供更优惠的产品。

    甚至李欣还根据平台的数据分析,将自有品牌的目标定在:小家电、3等消费电子、手机、日用品等品类。

    而比沃尔玛的传统销售模式,易趣作为电商更有优势。

    可以采用线上营销,线上和线下渠道同时上线销售,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这一点上,黄海却有不同意见。

    他认为作为平台,不能即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这会引起一些合作伙伴的担忧,从而选择其他平台,给竞争对手留出了发展扩张的机会。

    两人的争论很激烈,但隋波却没有制止。

    他坐在上首思考着:

    这两人的分歧点,其实是渠道和平台之争。

    易趣淘宝的商业模式,其实和前世阿里的天猫淘宝不同

    阿里的天猫是从淘宝中诞生的,实际上就是淘宝的升级,通过正牌厂商开旗舰店的方式,来实现2。

    天猫的本质上,依然是类似淘宝一样的平台,本身并不是零售商。

    而现在的易趣,走的是京东模式,自营为主。

    本质上就是传统零售商的线上版,而不是平台。

    这个问题在前期还不明显,

    但当规模上来了之后,易趣的“重”和淘宝的“轻”,就必须要有不同的战略方向了

    他心里有了些想法,不过没着急说。

    先让他们辩,越辩思路会越清楚,等到了最后,隋波再拍板。

    像张勇等人也加入了讨论中。

    张勇的头脑清晰和敢于直言,也给在座众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觉得,李总和黄总争论的问题核心,是易趣网和淘宝网的定位和商业模式不同。

    那么,既然2和2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电商形态,就有必要采取不同的战略方向!

    从电商业务整体而言,我认为细节上的分歧,都可以讨论。

    但未来五年大的方向,其实是相同的:

    那就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的快速增长,电商的市场规模正在快速增长。

    在这个阶段,扩大电商的用户规模和交易额,才是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我认为,一切策略,都应该为这个目标来服务。”

    众人都为之侧目

    以张勇的资历,居然敢直接对李欣和黄海两个集团大佬的分歧,做“决断”,果然人如其名,颇有勇气啊!

    类似的争论还很多

    又比如,

    小马哥提出的“多元化”战略,还没等隋波说话呢,周杰就站了出来。

    周杰是隋波“开放平台战略”的忠实支持者。

    而且之前没有合并前,易信就已经开始搞“开放平台”了,已经有无数的小的游戏公司、软件和应用公司加入平台,为提供了丰富且大量的产品。

    他就直接反对:

    “易迅现在最重要的不是多元化,而是对现有业务的深入挖掘和整合!

    一来,易迅经过之前的不断收购和合并,业务线已经非常长了。

    从即时通讯、邮箱、社交网站,到文学、音乐、游戏、门户网站,这么多业务,已经足够多元化了!

    波总之前提出,百度和易迅都需要根据业务特点,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态。

    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以即时通讯为核心,利用易迅的用户规模优势,为现有的这些业务进一步导流和赋能,让他们能够在细分领域领先优势扩大化。

    同时,我们还需要打造属于易迅生态的核心主业。

    即时通讯虽然免费为主,但可以通过生态中的其他增值业务和会员来收费。

    此外,我认为,广告和游戏是两个值得重点发展的业务,市场规模够大,而且我们的流量优势可以实现变现。”

    他的观点也得到了曹国伟等人的支持。

    小马哥倒是很谦逊,他本身也不是那种喜欢争论的人,当下点头道:

    “你的意见我同意,但是我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

    现在我们的无线业务受运营商的影响很大,下滑很快,把互联网增值服务、网络广告、游戏这三个业务作为核心业务是对的。

    但是,互联网的特点就是创新。

    现在的市场形式是,很多新的业务在不断出现,而如果我们不做,只是希望让那些加入我们平台的小公司来做的话

    一来他们的研发能力有限,拿出来的产品质量不高,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二来,就像波总说的,我们也需要不断加深自己的护城河。

    别人的总是别人的,我们自己也应该有所准备。

    毕竟,微软的,阿里的旺旺,甚至网易的泡泡这些竞争对手都在外面虎视眈眈。

    我们不能犯任何错误。

    现在和有近2亿的用户,这么大的用户规模,任何一点小的产品纰漏,对用户体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隋波在旁边听到这里,才明白小马哥并不是反对“开放平台战略”。

    而是他考虑问题,习惯从用户体验出发,更希望自己来研发新的产品。

    骨子里,小马哥还是有着工程师和产品经理特有的傲气啊!

    总觉得自己做的才是最好的

    除了业务本身的一些争论外。

    在技术领域,关于“去”是吵的最激烈的。

    但是这一点,隋波却没有纵容。

    在众人提出不同意见后,还没等庞勇和王坚发言,他就在上面直接说话了:

    “去和云计算这两件事,不需要讨论了。

    这是我们必须要搞的,再难也要弄,如果现在不搞,未来我们就死定了!”

    隋波直接就拍板了。

    以他的权威,再加上这帮线上的高管,都是跟着他创业多年的人了。

    早已形成了习惯,那就是隋波下决心的事,基本上没有更改的余地。

    所以也就一个个偃旗息鼓了。

    只是心里郁闷,好吧,看来以后不用回家了!

    以易趣系现在的体量,这么大规模的技术和服务器替换,天天加班到深夜是必然的了

    经过一整天的讨论后,

    虽然有些问题依然有众多的细节,还没有完全谈清楚。

    但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在大方向上的一致。

    隋波让左清泉归纳了所有的战略构想,然后形成了一张战略大图。

    看着最后放在投影大幕上的那张,圆形的生态战略图

    隋波笑了。

    这是一张由圆心向外不断辐射,不同层级的战略分布图:

    圆心是“数据、云平台”,以代表整个生态都是以数据和云计算为核心

    第一圈的外围圈层分为三块:电商、搜索、社交,这就是整个生态的三大核心业务

    第二圈外圈,又是以三大主业为核心进一步外延:

    比如电商就再次细分为2、2、支付、物流、线下

    第三圈外圈进一步对各业务进行细分

    比如2就再次细分为:自有品牌、大规模定制、个性化营销、增加品类、促销常规化等等。

    隋波不由想起了自己前世时,经常会在网上看到的:生态体系图

    他笑道:

    “大家都认真看看这张图

    无论做什么业务,面对什么样的群体,我们都需要来做这样的一个排兵布阵,我们和所有的员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