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二章:佛门套路深(第1/2页)唐朝贵公子
一贯钱
这就真的是打发叫花子了。
陈正泰是有想过,李承乾极可能会只是随便做做样子,以这家伙的吝啬劲,可能当真给个三瓜两枣。
可万万想不到,就给个一贯了。
陈正泰苦笑着摇头,这李承乾,还真是
“为何给一贯,可说了什么?”
陈福道:“太子殿下对人说,他比僧人们穷得多了,僧人个个不事生产,成日衣食无忧,他还养着十万可怜的孩子,要穷死了,本还指望去寺庙里化缘呢,这一贯,已是他的心意了。再多,他便要吃糠咽菜啦。”
陈正泰觉得自己的脑壳有些疼,不过这话还真是李承乾会说的出来的,只好叹了口气道:“其实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哈哈就是容易遭人骂而已。”
随即,陈正泰便板着脸道:“既然太子殿下出了一贯,我陈正泰怎么可以僭越了呢?那就给个九百九十九文吧,比太子殿下少一文就行了。”
陈福:“”
显然陈福有一瞬间的呆滞!
“快去。”陈正泰丢了一张一贯钱的欠条到了陈福面前,便道:“陛下交代的事,怎么可以耽误呢?快去大慈恩寺添香油钱吧!记得,让那些僧人找我一文钱。”
陈福老半天才反应过来捡起了钱,而后点头,应声去了。
陈正泰这才叹了口气道:“你看看,你看看,这太子年纪这样大,竟还像个孩子一样,真的让人担忧啊。”
武珝也不禁语塞。
只是过了一会,她不免担忧地道:“太子殿下这样做,只怕陛下要龙颜大怒不可。而那吴王和蜀王”
武珝工于心计,此时担忧的,反而是东宫不稳了。
而陈家显然是最坚定的太子党,这一点,任谁都看得明白。
这在武珝看来,是极具风险性的。
陈正泰倒是一点不慌,笑了笑道:“却也未必,人就要有几分真性情,倘若人云亦云,又或者如蜀王和吴王那般什么都要去凑趣,只会得个贤王的名声,又有什么好呢?”
武珝听罢,不禁失笑!
她心里不由道:恩师虽是行事缜密,却也有耍性子的一面啊,这或许就是恩师与人的不同之处吧。
大慈恩寺里已是人满为患,到处都是人山人海,数不清的香客早就来了,此等盛况,在往日是极少见的。
众僧的唱诵声连绵不绝,人们的表情也肃穆起来。
而吴王李恪与蜀王李愔二人联袂而来,与众僧见礼。
二王的出现,令香客们发出许多赞叹的声音。
李恪红光满面,显得踌躇满志。
而这李愔则是木着脸,等众僧们唱诵的功夫,二人各自落座,一副虔诚的模样。
只是李愔低着头,却是轻声道:“兄长,昨日父皇对我们赞许有加,兄长是否觉得父皇对待我们的态度有所不同?”
李恪面色平静:“不要说话,免得被人听去。”
李愔却显得有些胆大:“怕个什么,别人听不见的。方才我们的车驾来的时候,我听到车外的百姓纷纷朝我们行礼,都说我们乃是贤王,咳咳我没有什么非分之想,只是觉得,我们是陛下的儿子,理当为陛下分忧,现在百姓们思那玄奘,你我兄弟二人,为玄奘做一点力所能及之事,能让百姓们对我大唐感激涕零,这也没什么不好的。”
李恪点点头道:“你有这份心即可。”
李恪显得很稳妥的样子,只是李愔的一番话,让他心里不免生出了涟漪!
他自觉得自己哪里都好,无论是骑射还是读书,父皇对自己也算是喜爱,只可惜自己的母妃不是皇后,自然而然就永远不可能成为太子了。
可反观太子李承乾呢,他是何等的得天独厚啊,从生下来起,便得万千宠爱于一身,可是这又如何呢?他真是一个好太子,适合将来做天子吗?
除了感慨自己的时运不济之外,李恪若是没有一丁点的妒忌,这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听着天下百姓们的称颂,自己父皇这几日来对自己的青睐。
甚至还听闻有不少人私下里说,若是吴王做太子,便再好没有了。
一听这个,李恪的心里便是又喜又忧。
喜的是,自己只是参加这法会,便得了万千人的称颂!忧的却是终究阻力太大,自己只怕永远和太子之位绝缘。
李愔似乎一眼洞穿了李恪的心思,便低声道:“兄长心里不痛快吗?”
李恪没有显露出喜怒,只摇摇头道:“倒也没有,只是唏嘘罢了。”
李愔随即道:“我也希望皇兄能做太子,到时你做天子,我与你一母同胞,就只做一个贤王便也够了。”
“够了。”李恪低声呵斥道:“不要胡言乱语,这不是儿戏,若是让人听去,便是死无葬身之地。”
“我昨夜做梦,梦到从母妃的肚子里出来一条金龙腾空而去,这不就是皇兄吗?”李愔不服气的道:“何况太子的性情,你是知道的,他对咱们这些兄弟,平日里哪有什么好脸色,宁可成日和乞儿在一起,也躲我们远远的。”
李恪闭上眼,深吸一口气。
这寺庙里的钟声和僧人们的吟唱,并没有令他的心情平复。
僧人们念诵毕了,随即便开始了新的环节,即是将今日捐纳钱财的施主根据捐纳香油的多少,制成一榜,张贴出来。
这一方面,是作为答谢。
不过暗地里,却更像是某种鼓励。
一张张榜张贴完,随即这寺庙内外竟是哄堂大笑。
李恪和李愔面面相觑。
今日可是法会,这一场法会,便是李世民也是格外的看重。怎么好端端的,有人大笑不止呢?
李恪和李愔连忙将扈从叫到了这大殿中来,李愔问道:“出了什么事,何以众人大笑?”
这扈从也是冷俊不禁的样子,见李恪瞪了他一眼,忙是肃穆道:“张了榜后,许多香客看了那榜后,便引发了大笑。”
“这榜有什么好笑的?”
“是是太子殿下太子殿下也上了捐纳的榜里。”
李恪和李愔面面相觑,越发觉得匪夷所思。
这有什么值得笑的?
倒是扈从继续道:“太子殿下捐纳了一贯钱,而凉王殿下,捐纳了九百九十九文。”
李恪一听,瞠目结舌了。
原来这捐纳的钱财制了榜。
可对于僧人们而言,这却有点为难了。
虽然李承乾和陈正泰捐纳的钱比较少。可毕竟这二人一个是太子,一个是亲王,你总不能不将其列在榜中吧?
不但要列入榜中,按照规矩,这李承乾的名字,还要搁在皇帝之后,而陈正泰,就算你再怎么往后排,也该是在郡王和其他的公侯之上的。
因而,人们看去,排在最上乃是天子,十万贯,再一看,太子李承乾,一贯。紧接着又看到吴王和蜀王以及其他亲王,统统三万贯和一万贯,等到了陈正泰那里,九百九十九文。
香客们万万没想到这样的情况,先是愣住,而后实在憋不住了,有人噗嗤一下,大乐。
在后头的人不明就里,四处询问,这才得知,于是便引发了大笑。
这李恪和李愔二人,瞠目结舌,竟是老半天说不出话来。
而后,李愔才道:“好了,知道了,你下去吧。”
那扈从自是连忙告辞而去。
随即,李愔便对李恪道:“看看,这太子就不似人君。”
李恪心里说,我早看出来了,太子干出这种事,真的一点都没有违和感。
李愔随即又道:“若是父皇知道,只怕又要气死不可。哎太子总是气父皇。”
他一脸忧心忡忡的样子,眼中却没有一点的担忧之色。
事实上,他肚子里正憋着笑呢,这不就是天大的笑话吗?
李恪叹了口气道:“父皇至多也只是气一气而已,只是这普天之下的百姓都得知了,只怕哪一个都要笑掉大牙了!我大唐的储君,若是让天下军民百姓视为笑话,这不是国家之福啊。”
李愔身躯一震,他似乎意识到了什么。
当今天下,太子越来越不堪,现在又做出这等事来,势必会引发军民们的猜疑。
而李泰早就失宠了,再没有前途可言。
至于李治,还小着呢,属于幼弱之主。
这三个都是长孙皇后的嫡亲儿子,而其他年长的皇子之中,李祐因为谋反,已被赐死。
那么唯一剩下的,不就是他这皇王兄和他自己了吗?
李愔一时怦然心动,看着李恪道:“此事会传遍天下吗?”
李恪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样的事,怎么可能禁绝呢?”
“皇兄”李愔压低着声音,嗓子却忍不住激动得颤抖。
他小心翼翼地继续道:“可能你要做太子了。”
李恪面无表情地道:“哪里有这样容易!且不说,他是嫡长子,何况还有陈家和长孙家的支持!这不是轻易的事,你我二人,左右无靠,又没有强大的舅族,如何和他们掰手腕呢?好啦,你就不要多想了。”
说虽是这样说,可李恪的内心深处也不禁燃起了一丝希望。
法会结束。
李恪与李愔也没有在此多逗留,而是一起入太极宫,前去见驾了。
只是,此时的李世民却是大发雷霆。
“这是冲着朕来的。”李世民显得怒不可遏,脸都黑了。
原本他还是好心,希望自己那个傻儿子能够邀买一下人心,可结果,这厮居然就捐纳了一贯钱!
这是什么意思,这是丢丑啊!
李世民咬牙切齿地道:“他这是要当着天下人的面,来羞辱朕啊!到现在,还为朕拿走了他的钱而耿耿于怀,毫无顾全大局的意识,就只知道盯着他的那点钱。”
张千站在一旁低垂着头,大气不敢出。
李世民见李恪兄弟来了,掩饰了怒色,只道:“你们来做什么?”
李恪上前道:“父皇,儿臣参加了法会,特来复旨。”
李世民此时不由叹息道:“你倒是稳重,你若是观音婢所生,该有多好啊。”
这番话说出来。
张千脸色一变。
连李恪和李愔二人,也不禁变色。
这话既带给了他们希望,可同时,又让他们不禁生出绝望来。
这意思是,李承乾确实不像话,不该做太子。
本来这是好事,可是后一句,你若是观音婢所生,却一下子让兄弟二人置入了绝地。
父皇的意思还不明白吗?不是皇后所生,想都别想。
李恪努力地使自己阴沉的心,稍稍的平复起来,才正色道:“皇兄可能有他的想法。”
李世民摇摇头,不禁唏嘘道:“法会那边,没出什么事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