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火花(第1/1页)钢铁苏联

    在不足百米距离上正绕着苏军重型坦克疯狂兜圈子当中的德军坦克群,根本没有料想到已是不顾一切的苏军坦克兵们为了能够消灭己方竟会做出如此疯狂的举动。

    仅仅数十米的间隔距离对于已经将柴油发动机输出功率开至最大的KV1重型坦克来说,完全就是一脚油门就能解决的事儿。

    “冲上去!撞停他!毫不留情!”

    一路轰鸣飞驰中的数辆KV1重型坦克就像是挣脱了牢笼的史前巨兽一般嘶吼咆哮,稍作一愣的德军车长还未能来得及彻底反应过来苏军的意图为何。接近五十吨战斗全重的马拉申科改进型KV1原型座车,便以二十五公里每小时的时速与之狠狠撞在了一起。

    轰——

    咣当咔擦——

    轧制均质钢装甲猛烈撞击在一起而产生的刺耳摩擦声,就像是指甲盖划过黑板一般瞬间令人耳根发麻几近抓狂。

    战斗全重仅21吨出头尚且不及马拉申科座车一半重量的三号坦克,就像是被街头混混给一脚上去狠狠踹翻在地的婴儿车般直接将履带撞散了架,受强大撞击冲击力影响而变形飞出的坦克负重轮甚至已经被扭曲成了麻花状态,足见当时撞击的力度是何等之大。

    在惯性作用下被马拉申科座车平推着车体侧装甲横向平移了足足三米开外才堪堪停下,没有专职坦克帽这一装备的德军坦克车组成员为了便于佩戴通讯联络用耳机,故抛弃了头盔而仅有一般的军官大檐帽及装甲兵船形帽佩戴。

    这种仅停留在制服层面而不具备任何防护性能的帽子在一般战斗状态下还算尚可,一旦坦克内的车组成员遇到剧烈撞击与外部冲击时,其防护性能不足的弊病便会被瞬间放大无数倍进而急剧恶化到十分严重的程度。

    在强大撞击力作用下一头碰在了坦克内装甲舱壁上的坦克德军车组成员瞬间头破血流,从额头及脸颊处流下的淳淳鲜血,宛如喷泉一般瞬间将整张脸沾染地如地狱恶鬼般骇人可怖。

    遭受到撞击时正趴在炮镜前进行主炮瞄准的德军炮手则更为倒霉,连船形帽都嫌碍事而直接摘了丢在一旁的脑袋,就像是一颗西瓜般瞬间撞击在了一旁那冰冷的炮闩之上,留下了一个婴儿拳头大小的窟窿瞬间倒头毙命。

    全数配备黑色制式坦克帽的马拉申科车组在此番撞击中倒是受损不大,皮质坦克帽外加其内部的柔软蓬松内衬极大缓冲了头部撞击在坦克舱壁上受到的冲击力。

    凭借自己座车那逼近50吨的绝对稳重吨位优势甚至只是觉得头晕而并无大碍,手扶着坦克帽晃了晃有些发晕脑袋的马拉申科当即抬起头来脱口而出。

    “所有人,汇报情况。”

    与马拉申科的情况基本别无二致,在此番撞击中受损轻微的其余车组成员很快便朝着他们的车长开口报以了答复。

    “基里尔,没事!”

    “炮手伊乌什金,蹭破了点皮。”

    “谢廖沙没事!尼可莱看起来有点晕,我怀疑他要把午餐吐出来了。”

    来自驾驶员谢廖沙口中的冷笑话猝不及防间,逗笑了刚刚从撞击中回过神来的整整一车人。

    但残酷的战场显然看不惯马拉申科车组这苦中作乐的仅仅数秒钟片刻,一道极速驶来的破空尖啸紧接着便伴随着那震耳欲聋的撞击声回响在了所有人耳畔。

    叮咣——

    咻——

    未能击穿炮塔装甲的巨大撞击声,和那紧随其后跟随着超音速飞行炮弹姗姗来迟的破空呼啸声,顿时回荡在了坦克内所有人的耳畔提醒着残酷装甲战斗的仍在进行。

    即便苏军的坦克装备一向以皮实耐操和经久耐用而著称,但方才那次凶猛的坦克对撞对于马拉申科而言却仍旧没有十足把握而心有担忧。

    “谢廖沙,试着发车!看看我们的坦克还能不能动!”

    在来袭穿甲弹撞击声响起的一瞬间便操纵着手边的操纵杆与脚下踏板开始尝试发车,在接踵而至的不断战斗中渐渐成长为一名老练驾驶员的谢廖沙,现在几乎已经不用马拉申科去开口下令,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操作对于这位日趋配合默契的驾驶员来说早已是心知肚明。

    再一次使出自己吃奶的力气猛推手中的操纵杆,将坦克变速箱切换至倒挡开始尝试从德军三号坦克那冒烟的残骸前倒车后退。

    澎湃作响的柴油发动机轰鸣声和逐渐开始缓缓向后移动的车体,令手心冒汗的驾驶员谢廖沙瞬间露出了惊喜的笑容。

    “车长同志!她还能动!我们的坦克,她还能动!哈哈哈!”

    尽管有些不堪重负但到底还是直接套用既有技术因而成熟可靠,直接取自民用红旗拖拉机底盘的传动系统在这一轮结结实实的猛烈撞击中禁受住了考验。

    坚固可靠的两条坦克履带与导向轮和负重轮也没有出现散架脱落情况,晃晃悠悠而倒车缓慢的KV1重型坦克就这样逐渐与被撞毁的德军三号坦克残骸拉开了距离,在驾驶员谢廖沙的操作下开始向着下一个德军坦克目标提速驶去。

    尽管马拉申科的座车以几乎毫发无伤的完胜,撞赢了这辆战斗全重还不及自己一半的德军三号坦克。

    但为了验证技术和得出最佳实战性能而制造出的唯一一辆精雕细磨原型车,却并不代表所有的苏军KV1重型坦克都是如此优秀。

    苏军坦克部队为了追求钢铁洪流的大规模战时生产而制定的优先设计方针,无疑将“量”的重要性摆在了首位。

    而这对于重工业基础刚刚起步发展不久,且与英、德、法这样的西欧老牌工业强国仍存在不小差距的苏联来说,从流水线上大批量生产下来的坦克难免出现质量瑕疵而非精益求精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猛烈的坦克撞击对于大毛病没有却又小毛病不断的普通量产型KV1重型坦克来说,无疑是一针导致坦克战场抛锚进而失去战斗力的恶性催化剂。

    经此一次撞击之后足足有三辆KV1重型坦克因履带撞断,或是撞飞了导向轮等问题而失去了机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