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 静夜思(第1/1页)三转证仙
“久闻芳华小姐才艺双全,有幸一见乃是三生有幸!”台下的人出言赞道
“芳华小姐真是客气了,只要能一睹妹妹才艺,我等也是心甘情愿的,大伙说是不是啊?”有人捧场道
“好啊,好”
台下周围的众人一片赞美之声
“小女子今日只奏一曲,还望各位多多赐教!”芳华保持着微笑,让人如沐春光的说道。
随着琴弦拨动,玉箫婉转,现场立马沉浸在悠扬悦耳的声乐中,船楼的两侧也同样有琴声悦耳,并有管弦乐器配合,使得乐曲越发的悦耳动听,让人如沐春风,台下的一众人等如痴如醉
一曲终了,众多文人雅士均是摇头晃脑的品评一番,各自发表者自己的见解,现场热闹非凡
张天心中不禁有些疑惑,“这花船不是风月场所么?怎么只见才艺展示?”他也不好意思直接问黄珂儿,于是转过头问道:“你们这里的芳华小姐,的确是琴艺非凡,接来下是什么节目?”
这位姑娘说道:“自然是楼船上的各位青年才俊的才华展示了!无论是书法还是诗词都可以,亦或者兼而有之,如若得到了姑娘的垂青,自然是可以和芳华姑娘独处一室,独自听音了!”
看到了张天的询问,黄珂儿微笑着说道:“张师叔,这里并非是烟花之地!但凡是有相互倾慕的年轻男女,自然是可以互相了解一番!这里的姑娘可并非是烟花女子,像芳馨这位侍奉我们的姑娘,一定也是名门望族的子弟,到这里也是想寻觅一位心有所属之人!”
“啊?这不是相当于前世的自由恋爱的相亲之地么?没想到这晋州郡这里,竟然如此开放!”张天方才暗自明悟。
张天点头道:“难道姑娘们所在的家族没有反对的么?”
“怎么会?能登上此楼船的人,都是有德才之人,但凡有不轨的举动,恐怕会遭受各个阶层的人士的出手,定有灭顶之灾,你知不知道中间的这位芳华小姐是谁?那可是我们晋州郡的君主之女!“黄珂儿满脸笑容的说道”难怪,我说这里的客人,没有一位是言辞粗俗之辈!“张天点头道,我说这难怪雅室内的桌面上,放置着雅致的文房四宝了
“那些修仙之辈,为何也在这里流连啊?”张天问道。
“呵呵,修仙家族自然也是需要优秀的血脉传承,再有就是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撑,一个品行优秀家族财力殷实的姑娘正是这些人所需要的,二姑娘的家族借着修士之威,地位也会在城内确保不失,所以这里的修士和姑娘们各取所需!”
张天听了黄柯儿的言语后,略微的沉思了片刻,感到对于修士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姑娘来说修士尚未终老,姑娘也早已色衰,也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铛铛”台上的描金雕花的铜锣,被一个微胖的侍女敲响,二人的注意力又转回到了看台之上
这位芳华姑娘款款说道:“今日会诗的题目是明月!时间嘛还是一炷香吧!”她的芊芊玉手指向了窗外的明月,说罢就将手中的琴放在一旁,自有侍女前来将琴收了起来,紧接着另外有侍女上前点上了一支香,烟气袅袅的升起,气氛突然热闹了起来
张天一侧站立侍奉的馨香姑娘,款款施了一礼道:“公子时逢晋州郡的佳节,现在可是举城欢庆之时,这位公子看起来年轻俊朗、气宇轩昂,您不妨也写上一首诗,表怀这月圆欢庆的节日之乐!”
黄珂儿也上前劝道,“张师叔,你也不妨入乡随俗,简简单单的写上几句,只要是略略表示一下心情即可!”
张天眼见推辞不过,只好上前取笔,馨香直接将上前将宣纸铺开来,整洁的摆放在在桌面上,用铜镇纸压在了两侧,黄柯儿则是前去到了张天的旁边,直接拿取墨块在一旁研磨了起来,张天手里提着毛笔,简单的在心中酝酿了一下,沾了沾墨,便将心中所想的诗句,提笔挥毫了起来
毕竟作为穿越的人,自己前世之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已久,日常之时,也时常练习书法。这书法毕竟和自己的专业一样属于传统文化之一,有相通之处,而现在自己在这个世界中,进行了修仙之后,对于笔墨的掌控,早已经是心之所至了,所以他直接在桌面上的纸上肆意的挥洒了起来
笔走龙蛇,黑色的墨色在雪白的纸面泼洒开来,整个诗句一气呵成,字迹龙飞凤舞,颇有前世王羲之行书当年的风采,字里行间着丝丝锋芒入纸三分
船楼之上一时间,众多的人都在搜肠刮肚的思索如何写出脍炙人口的诗,此刻周围的人越发的热络了起来,不断的有着侍女款款的从雅间内和台下的书案上,用双手捧着一张张的诗书上前,将其挂在了台上的架子上,而芳华更是上前认真的阅读着这些绢纸上的大作,台下的闻人雅士也在悦耳的丝竹之声中,欣赏着众人的作品
不多时馨香慢慢的走下了雅间的楼梯,将张天书写的一首诗句挂在了上面
张天自己知道文采有限,毕竟是和前世的诗圣之流无法相提并论,所以再一次借用了前世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位芳华小姐在此诗句前驻足不前,口里轻声的喃喃的念叨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台下的众人看到了这位芳华小姐竟然驻足,大家顿时都是好奇不已,很快请来的几位德高望重的评判也来到了诗句的面前,全都围拢形成了一个半圆,底下的人开始窃窃私语了起来
这时一位白发老者说道:“此轮获胜者,我们认定是第十七号雅间的俊杰,这首诗虽然不是描写的繁花似锦之境,但确实是清新脱俗,大家不妨听上一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