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廷议(第1/1页)大隋第三世

    不久,李渊在武德殿偏殿召开了军政会议,由太子李建成、晋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相国、大将军、各部尚书,以及内史侍郎封德彝等人参加,相国窦轨“生病”不来,其弟右屯卫大将军窦琮、民部尚书窦琎却是参与了,而独孤派则由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将作大匠于筠作为代表。

    殿内,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檀香,众人分坐两边,各有坐榻,人人挺直腰板,神情肃穆。

    “诸位爱卿,事到如今,朕也不藏着掖着,实实在在的跟大家算笔账,什么账?隋军人数。朕现在就自西向东的一一数出来,让大家有个心里准备,同时,也是让大家了解到暴隋亡我大唐之心。”

    高高坐在玉阶龙榻之上的李渊,对众人缓缓的说道:“暴隋在我大唐边境陈兵数十万,西北方向有三个军团,首先是临洮郡的隋军第十军,人数四万,主帅是薛万彻;其次是汉阳第九军,人数四万,主帅是王伏宝;第三、是汉川第七军,人数六万,主帅是尉迟恭。正北的关中京兆、上洛则以郡兵为主,往少里算都是六七万。而在淅阳、南阳分别是薛万均的第七军、杨善会为首的第五军、秦琼为首的第二军,此为暴隋的主战军队,各军满编六万,不算奴兵在内,至少有三十八万人。其他地方估且不说,单是荆襄方向,就有三大军团,人数高达二十万,这里的压力无疑是最大的。”

    众人事先知道要商议的内容,事实上也都知道下一步要来攻打荆襄,但是当李渊说出一个个耸人听闻的数字时,莫不感到心惧。

    “前方之敌声势浩大,朕找不到获胜良机,这才迅速退回襄阳,若是长期对峙于南阳,那么隋军便会从其他地方攻入兵力空虚的大唐腹心,所以朕必须将这支军队完整带回襄阳,应对可能出现的敌军,只有保证自身安全,才能再说其他,否则的话,敌军便会长驱直入,灭我大唐国祚。”

    一些人听了,也默然点头!李渊为保有生之力,果断撤军,也无可厚非。

    高坐上首的李渊见众人露出理解之色,不由满意一笑,他将隋军的数字数出来,虽有涨敌人之威的嫌疑,但这是铁打的事实,等会谈到军事部署的时候也会说出来,索性率先借隋军之浩大,为自己的不战而退的举动洗白,“现在国难关头,大家畅所欲言吧!无论说什么,朕都不会计较什么。”

    李渊这回学聪明了,没有急着把李世民所定三策说出来,事先也没有与任何一个臣子说,而是准备看看大家的意思。

    见迟迟无人说话,相国萧瑀走向道:“圣上,就由臣来抛砖引玉吧。”

    “萧相国请说。”李渊双眼饱含鼓励之色。

    “谢圣上!”萧瑀拱手一礼,然后说道:“李密前不久也遣使朝唐,陈说唇亡齿寒之理,希望两家携手,共抗暴隋,微臣认为暴隋势大,非一家可敌,可以联合李密。若是隋军来犯,让他为我大唐牵制一定兵力,同理,若是暴隋伐魏,我大唐亦振兵响应。”

    “臣,附议”

    “末将,附议。”

    众人纷纷支持。

    李渊点头道:“李密是个聪明人,深知坐视大唐败亡的下一步就是他了。礼部立刻派人联系李密!”

    “喏。”

    “等等!”只见另一名相国刘文静站了起来。

    “刘相国,怎么了?”李渊好奇的问道。

    “圣上,暴隋南下之后,发展势头令人震惊。微臣觉得光是一个李密还不够。”刘文静肃然道。

    李渊问道:“萧铣、杜伏威皆为暴隋效命,这天下,除了李密,还有谁可以与朕抗隋?”

    “萧铣!”刘文静淡淡的说出了两个字。

    “萧铣?”

    “萧铣都已归降隋朝了,这怎么可能?”

    “……”

    众人惊讶出声,圣上都说萧铣是杨侗的人了,刘文静现在居然说要联合萧铣?这不是开玩笑吗?

    “刘相国确实没有说笑吗?”李渊颇为期待的看着素有奇谋的刘文静。

    “当然不是!”刘文静肃然道:“萧铣寡恩绝情,猜忌之心极重,而且还是杨侗必杀江南士族,我们可以利用他的这些缺陷,派善辩之士光明下大去游说,并许以重利,就算不能拉拢过来,但也可以大张旗鼓的说他已经和我大唐联合抗隋!”

    “反间计?”李渊双眼一亮。

    刘文静点头道:“杨侗看透了我们的反间计,但多疑的萧铣却害怕遭到清洗,只能跟着我们一起隋抗!就算不成功,反正我们也没有损失。这策也适用于杜伏威。”

    “哈哈!好!”李渊大笑着看向礼部尚书温彦博,道:“依朕之见,萧铣那里非温尚书出马不可,杜伏威就派善辩之士过去。”

    “微臣遵命。”温彦博慨然道

    “林士弘也需要联络。”刘文静接着说道。

    “不错,此时的暴隋,就如当年的大秦,不,比大秦还要可怕,需要各路诸侯同心齐力。”萧瑀大表赞同。

    “好!一并联合。”

    “喏。”

    “联络盟友一事由礼部负责,接下来,该到我们自己的了。”李渊说完,看了李世民一眼。

    “儿臣有三策呈献父皇……”李世民会意的起身,把三个应对之策一一的详细说出。

    李渊故作思索之色,表现出来的意思也很明显,就是让大家三选一。

    众人也知道不可能选择放弃荆襄的下策;如果李渊有魄力就选上策,但风险太大,要是陷入关中,十万唐军就会成为瓮中之鳖,搞不好被隋军吃个干净。如果求稳则选中策了。

    这时,陈叔达说道:“圣上,臣首先明确一下态度,荆襄不能失,失去了荆襄,就只剩下巴蜀了,我们恐怕支撑不了三十万军队,所以臣支持中策,朝廷需要派兵支持舂陵,但在细节上臣有不同意见。”

    李渊说道,“有不同意见尽管说。所有不同意见,朕都听。”

    “关键就是中策所用的十万大军,晋王殿下的意思是支持舂陵七万,支持竞陵三万,但问题是除了晋王在淅阳的四万军队,襄阳方向只剩十三万左右的军队。首先安养县不能少到五万,京城至少也要留下五万,那勉强挤出来的只有三万军队怎么分?”

    陈叔达的意思是巧妇难倒无米之炊,顿时引来一片私语。

    李渊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虽然十三万军队确实不少,但他之前忽略了襄阳本身的防御,如果抽了走了十万,人家还打什么舂陵?直接奔着襄阳杀来就好了。

    李世民也承认道:“陈相国的分析很有道理,但调十万军队已是底线,因为现在竞陵和夷陵兵力空虚,驻军只有一万五千左右的郡兵,还住要集中在竞陵,如果没有三万军队去防御,一旦隋军和萧铣合兵,从夷陵进入巴东,巴蜀和荆襄就被一刀两断,另外,隋军在淅阳和南阳的兵力少说也有二十万,作为主动进攻的一方,他们处于随意调动的一方,而我们只能被动防守;到时候极有可能出现十几万人攻打舂陵的局面,况且隋军还有奴兵,陈相国,十万大军,其实很是保守的数字了。”

    李世民这话给大家一种捉肘见襟的感觉,大唐明明还有三十万大军,到头来居然无兵可用。

    陈叔达沉声说:“如果这样的话,只能再征兵了。”

    他话音刚落,窦琎和独孤怀恩独孤竟同时冷笑出声,李渊想到两派两人以请命书要挟自己一事,顿时一肚子的气就冒了起来,不过刚才他已经说畅所欲言,不能言而无信,只得忍气道:“窦将作,你有什么建议吗?”

    窦琮起身道:“圣上,微臣觉得陈相国说的募兵,想当然了?”

    大家闻言默然,这几年募兵太狠,前后强征的军队不下五六十万人,差点就到扫地为兵的程度了,如果再次强行募兵,恐怕民间就会造反了。

    独孤怀恩也说道:“窦将作说得不错,现在四十岁以下的青壮已经不多了,我也担心强行募兵会使得民众大量逃入隋境,从而引发更大危机。”

    李世民道:“独孤尚书和窦将作说得确实有道理,不过现实就是这样子。如果不募兵,那就只能坐以待毙,与其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隋军一步步蚕食荆襄大地,还不如干脆利落的退入巴蜀。所以我们必须在募兵和不募兵之间作出一个决定,募兵就执行中策。不募兵就执行下策。”

    独孤怀恩、窦琎寒着脸不说话了,李世民的态度很明显,不募兵那就迁都,将战火把巴蜀引,大家一起死在巴蜀好了。

    这时,一直没吭声的李建成说道:“如果募兵,就只能在巴蜀招集,因为荆襄这边即使有也不多了,同时这也是以防万一,能够及时就近的补充军队。我想,以从未经过战乱的巴蜀而言,招募七八万军队并不是难事。”

    被允许参与的李孝恭说道:“圣上,我之前败在襄城的军队九成是荆襄人,也就是说,巴蜀方面实际并没募集过多少军队,说扫地为兵实在太夸张了。”

    这下,独孤怀恩和窦琎更没话说了。

    李渊见二人都没说话,便点头道:“既然大家都不反对,那就这么决定了,先调七万大军紧急援助舂陵,另外在巴蜀招募军队十万,把人数分摊到各郡、各县,每个人必须完成募兵数量,否则就别当太守县令了。”

    但另外一个问题又来了,谁可为帅?

    这时,几乎所有人的眼睛都向李世民望去,但李建成却认为李孝恭比较合适,一是李孝恭常年在荆襄,对这里的地型比谁都熟悉,二是李世民太强势、太激进了,未必能够听从柴绍的意见,所以李世民去的话,一定出现将帅不合的局面,这样反而会失败得更快。

    “父皇,儿臣推荐孝恭率军援救舂陵,孝恭极有谋略,且一直在荆襄作战,熟悉地型地貌,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萧瑀也支持道:“圣上,臣赞成太子提议。”

    “父皇,儿臣也认为孝恭是最适合的人选。”李世民残破的军队还在淅阳,也不想去舂陵被动防守,再次经受隋军的狂轰乱炸。他现在急需一场胜利挽回他的声誉,在隋军这边很难捞占便宜,只能打萧铣的主意,如果萧铣不加入反隋同盟,那么他便当一当竞陵方向的主将,只要剿灭了萧铣,开疆辟土,就能够挽回他东征失败后损失的声望。

    李渊点了点头,对李孝恭说道:“孝恭,朕今日恢复你之前的一切职务,并任命你为行军元帅,率领七万大军援助舂陵,总统揽舂陵战局。”

    “末将遵命!定不负圣上重托。”李孝恭起身,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