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九章 阶梯人才培养,辜恩背德(第1/1页)我真是大昏君
而且,没有目标,没有科研新项目,科学院又有什么用,又怎么能培养出顶尖的科学家?
工业革命,将要由大明来发起并引领,底蕴便是不断涌现出来的科技人才。所谓的厚积薄发,正是同样的道理。
皇帝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引导和提倡激励,使大明帝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急追进取,并最终超越领先。
没错,大明帝国在科学基础已经落后,尽管这种落后可能需要几十年百年,甚至是数百年才能够看出恶果。
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没有谁比皇帝更清楚,也没有谁比皇帝更有痛切的感悟。
“其实,按照正常的思维和发展,线膛枪是先于适用的子弹问世的。”皇帝缓缓说道:“这个先后顺序,对孙爱卿或许有些启迪……”
历史,线膛枪问世之后,只是一种实验性的武器。因为刻有膛线,前装子弹要保证在枪膛中的闭气性,往往做得比枪的口径略大。
这样的结果就是装弹时极为费劲,通常需要用锤子来击打推弹杆才能将枪弹推到位。
而这又常常导致更危险的情况发生,就是枪膛破裂。子弹也会产生变形,达不到预期的杀伤效果。
米尼弹则是对这种种弊端的改进,而应运发明的。米尼弹的口径比枪口径略小,装填轻松。
弹体还有螺纹以配合膛线,尾部空心,使用软木材料,依靠发射的火药气体而受热膨胀,从而保证气密性,并使弹体沿膛线旋转。
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但在实际,孙元化等研制人员却印象深刻。
如果不是皇帝所提的建议和思路,他们根本就想不到子弹的改进方法,线膛枪的实用也就卡在第一个大困难。
现在的困难只是枪管中膛线的拉制,一旦有适用的机械制造出来,除了资金,线膛枪作为实用武器也就没有了障碍。
有坩埚生产出的高碳钢刀具,品质还在不断提高,制造出拉线机械并不是太过困难的任务。
就如同当初钻滑膛枪管,由人工到机械,工作效率的提升,令人震惊,也是能迅速装备明军的重要原因。
“……与枪管同轴心,刻刀在拉动的时候同步旋转……”
孙元化心中有了约略的想法,对万岁的学识和奇思妙想早已钦佩不已,此时倒也没有太过激动和惊喜。
皇帝讲说片刻,端起茶杯喝了口水,又缓缓说道:“科学院的扩建完成后,便从少英院中招收见习弟子。从小培养栋梁之才,形成阶梯,才能保证不出现人才断层。”
就目前而言,科学院中的大多数人员都是半路出家,依靠着成年人的学识、理解和悟性,强行补习自然科学,再向攀登。
这种办法是无奈之举,也非长远之计。所以,皇帝才要把少英院的孩子们安排进去。
早了还不行,没老师,总不能皇帝去亲自教吧?经过这几年的准备,通过对科学院的考察,皇帝认为条件已经成熟。
“微臣遵旨。”孙元化躬身领旨。
尽管万岁对科学院可以称为偏爱,并以授官的办法招揽了很多原本要靠科举入仕的学子。
但旧有思想的根深蒂固,并不能很快得到改变。一般人家的子弟是不太会送进科学院,学习在他们看来是“手艺”的东西的。
而少英院的孩子们则不同,或者说是身不由己,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而且,他们还不是零基础,读书识字计算都会一些,去了科学院系统学习自然科学,再细分学科门类,也是很方便。
尽管是身不由己,要按着皇帝安排的道路走下去,甚至可能是一辈子。
但这些孩子也算是幸运的,本来就是孤苦伶仃、流离失所的孤儿,却能吃着皇家饭,衣食无忧,连将来都不用愁,也算是因祸得福。
皇帝又询问了一下兵器局派人前往滇省建厂的情况,感到满意地嘉励了一番,才让孙元化告退而去。
大明现在最大的兵工厂有两个,一个在京师和天津,一个在广东。京津兵工厂主要负责北方明军的供应,广东兵工厂则主要负责水师。
当初平定奢安叛乱时,在贵州建了一个小型的兵工厂,主要是枪械的修理,弹药的生产,以及轻型火炮的制造。
现在,明军的攻击目标定为缅甸,在滇省建立兵工厂就势在必行。
而且,讨伐缅甸获胜,明军还要征战南亚,滇省兵工厂就是长期存在,技术水平也要逐渐达到京津或广东兵工厂的标准。
因为北方和南方的作战环境不同,还有水师的作战方式,兵工厂的生产制造也各有自己的侧重。
比如广东兵工厂,主要生产制造舰炮和海防要塞炮;滇省兵工厂则多生产适于丛林作战的轻型火炮。
而京津兵工厂的水平最高,出新,支撑着整个北方战线。建奴虽败,但北方依然是皇帝重点关注和经营的所在。
林丹汗虽然志大才疏,并不被皇帝看在眼里。但北方还有准噶尔汗国,以及更北面的…
辽东重建,缓两三年的话,就可以考虑在沈阳建立兵工厂了。
皇帝思索着,计划着,起身离了御座,缓步向外走去。
…………………….
平辽灭奴,剿灭奢安叛贼,大明帝国消除了内乱,似乎又要进入承平岁月。
这样的大形势下,有些人又在揣摩着圣意,寻思着之前的清洗和高压是否要结束了。
战争时期,朝廷财政不敷,皇帝以雷霆或是暴戾的手段敛财,这也是可以理解,或者说是皇帝不得已而为之。
现在天下太平了,皇帝难道不要修复自己的形象,不要施“仁政”来挽回名声?
可这些人显然打错了算盘,随着陕西的十几个地主乡绅被抄家问罪,幻想也随之破灭,他们才明白皇帝以前不是不得已而为之,而是形成了一贯的政策。
“灾害之年,朝廷减免赋税,乃恤民之举。某些地主劣绅承减免,下苛佃民,是为背德辜恩、藐视王法……”
皇帝已颁下圣旨,要求地主乡绅同样减免佃户的钱粮缴纳,数额与朝廷减免的相同。
可某些地主劣绅一边坦然接受了朝廷对赋税的减免,一边又对佃民分毫不减。里外里赚了两笔,黑心如此,该不该抄家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