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四章 孙克敌的执政之路(第1/1页)崇祯八年

    在抵达双流县与前任知县完成交接后,孙克敌和郑源道立刻开始着手熟悉了解双流县相关事务,以为接下来开展工作打好基础。

    双流县地处肥沃的成都平原,毗邻成都府,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全县共有五万多人口,从人口数量及耕地面积上归类,也都属于望县,在成都府所辖州县中是较为富庶之所在。

    双流县去年向朝廷缴纳税银共计四千两,在整个四川布政使司里排在前几位,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在此担任知县可以说较为省心,只要不出大的差错,五年后坐等拔擢就可以了。

    这当然是吏部官员看在孙传庭的面子上的特殊对待,在官场中也是人之常情。

    详细了解了双流县基本情况后,孙克敌召集本地有名望的官绅乡绅在县衙见面,言辞恳切的表达了希望与众人一道,同心勠力,共同把双流建设的更好之意。

    与会的乡绅官绅自然是捋须点头,纷纷表达了今后要团结在孙父母周围,让家乡更加美好等等诸如此类的意思,随后孙克敌等县衙主官参加了乡绅们举办的欢迎宴会,最后宾主们尽欢而散。

    对于孙克敌的背景,这些消息灵通的乡绅们早就打听的一清二楚,知道这位年轻知县的前程会十分远大,所以在私下聚会时也都达成了共识:只要是孙克敌做事不太出格,那他无论拿出什么样的章程,大家都要尽力配合。

    其实不仅是乡绅们有这样的想法,县衙里供事的官吏们更是如此,所有人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根本不敢拿一些上不得台面的小手段来难为这位新人父母官,所以孙克敌后续推出的一系列新章程都得以顺利落实下去。

    知县本身具有的绝对权威,再加上后台如此之硬,还听说人家在地方官府摸爬滚打了好几年,那对衙门里的许多小伎俩肯定是门清,谁还会不长眼往枪口上撞?

    由于双流县距离成都府不远的缘故,督察院派驻成都府的分支机构并没有往县里单独分派御史,作为知县的孙克敌也少了一份掣肘,不用时常担心有人有意无意找茬挑刺,也让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政务当中。

    为了充分调动底层吏员的工作积极性,孙克敌打破官场惯例和常规,撇开六房书吏,专门召集四十多名吏员训话,鼓励一众人等就如何发展本县经济建言献策,并明言,将来但有功劳者,他自会不吝赏擢,并且会在每年吏部考评中予以题名,以彰显其功。

    参与移民工作五年的经验让孙克敌成熟了起来,他非常清楚官府底层吏典的巨大能量,这些人基本是师承相传地在一个部门供事,对朝廷的律令条例烂熟于心,虽没有官阶在身,但发挥的作用却是极为重要,只要让这个群体中人感觉到有了奔头,各人的主要心思能用在政务处置上,那政令落实将会变得更为顺畅。

    六房书吏对知县大人如此明显的警告和分化之举自是心知肚明,并在此次会议结束不久,各自抽空逡巡至孙克敌的公房之内,以各种形式和言语表达了自己的忠心,表示对孙父母所有指令都会无条件服从和配合,绝不敢有其他心思等等。

    这些书吏都是鬼精鬼精的。

    新任知县召集底层吏员训话后的几天内,他们都听到了一些风声,有部分业务熟练的吏员已经有了取而代之的意思,这怎么能让他们不慌?

    要是不赶紧去表忠心,说不定就能让人家翻了旧账,然后被新任父母给打发掉,眼前这局面,除了打起十二分精神老老实实听话办差,根本没有别的路可走。

    上任月余时间,孙克敌略施手段,便将自己的权威在双流县彻底树立起来,这也为他在任期间创造的骄人政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摆平了衙门里的复杂人事关系,与士绅们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某种默契之后,孙克敌便与郑源道换上便服,带着知县属官、典吏毛起恒以及各自的仆从,分别骑着马骡,开始对辖区进行巡视探查,以此掌握本县的第一手资料,县衙日常事务全权委托给了县丞杨哲元负责。

    年过四旬的杨哲元是举人出身,祖籍徽州府人氏,在崇祯十三年被选官放到双流县担任主簿一职,担任县丞一职已有三年,为人处世较为圆滑低调,在了解了新知县强大的背景后,自然是事事处处表现出绝对服从的态度,这也让孙克敌甚感满意。

    孙克敌一行人等,在熟知当地各种情况的毛起恒引领下,足足花费了近三十天时间才将双流县主要镇村巡视完毕,这期间的吃喝住宿也都是在农户家中,孙克敌和郑源道也充分利用空暇时间与农户们进行交谈,以了解所到镇村的真实状况。

    经过这段时间的巡视访查,回到县衙的孙克敌在与几名佐贰官反复商讨几次后,制订出双流县未来五年、也就是自己任期之内的工农业发展计划纲要,并以官府的名义将之公之于众。

    在这份纲要中,孙克敌提出了“农闲时组织农户开荒拓田、田地轮种歇养、于缓坡闲地大量种植油桐、油茶、间种川贝、川穹、牛膝、赤芍等中药材”等全新施政举措,并要求县衙中除三班衙役捕快以外所有人员,自即日起,轮流下到乡间村庄,指导和督促辖区农户按照纲要内容进行劳作。

    孙克敌制订的这一系列新举措并非是浮夸之举,而是有的放矢的长远规划。

    在巡视中孙克敌发现,自朝廷减负降租新政实施以来,本县农户负担大为减轻,加之红薯、玉米、土豆等新型高产作物的大力推广,各家各户温饱问题迅速得以彻底解决,基本上每家粮仓中都储备有足够一家人两年之食的口粮。

    每年新粮下来之后,农户们都会在留足口粮后,把陈粮以每石三钱的价格卖给官府或四海酒业在当地的酒厂,经过几年的积累,农户们的家庭经济状况已得到极大改善。

    既然温饱无忧,那接下来当然就是如何使农户增收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