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甄府东迁(第1/2页)兴汉使命

    安葬了甄逸之后,甄家开始了,第一次议事。

    刘正抱着甄宓,坐上了家主之位。

    没有办法,他也是被逼无奈。

    甄宓拿兴汉小精灵,威胁刘正。

    刘正只能乖乖的就犯。

    甄府上下,也默认了,这样的行为。

    毕竟甄宓说了一个不高兴,立马嫁人。

    面对刁蛮的小魔女,张氏也只能拱手投降。

    甄宓的第一个决议,就是和刘正订婚。

    理由是:甄府,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靠山。

    鉴于是在守孝期内,一切从简。

    甄宓拿出,自己设计的,一对玉石戒指,往双方的,无名指上一套,男左女右,就算礼成。

    看似闹剧,却没有人,敢把这件事情,当成闹剧来看的。

    接下来就是,甄府一分为四。

    甄尧重启,仁善学馆,同时在海军的,配合之下,参与开海。

    甄俨专心打理,兴汉集团。

    甄豫负责,汉室内部的商业活动。

    甄家调集资源,在南山城,西北角的荒地上,倾尽全力,打造“女儿国”。

    集饰品,胸衣,美容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生产销售基地。

    预计一期投资,一亿贯。

    后续视经营情况,酌情追加。

    张氏掌控大局,甄姜负责原料。

    甄脱负责设计,甄道专门生产。

    甄荣专司经营。

    甄家上下,人手调配,均由甄宓负责。

    各管一块,每个月碰头一次。

    甄家的女人,都要自强。

    搞定甄府的事情之后,甄宓做起了,甩手掌柜。

    反正机会,已经给了,就看自己的家人们,会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了。

    接下来,就是搬家的问题。

    甄宓力主,甄家总部,迁移到梅园一带,着手兴建中山城。

    这是未来规划,南山城,经营商业活动东山城,是开海的,前进城市,集货物存放,与转运为一体。

    北山城,是文化教育中心,主体是,劳动改造营。

    配套设施,准备齐全之后,就是专门的,普通人才,培养中心。

    西山城,是工业园区。

    女儿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至于中山城,预计建设的,功能建筑,是行政中心。

    以梅园为核心,四面层次递进。

    九部十三校尉,在周边,组成了,多层建筑体系。

    梅园作为,刘正的兴汉侯府,暨镇北将军府。

    是最高权力中心。

    梅园之南,是各大校尉,和九部主事,以及兴汉四参谋的,住宅集中地。

    梅园之东,是兴汉情报中心。

    梅园之北,是九部行政机构。

    梅园之西,是兴汉军校,以及兴汉总参谋部。

    梅园之中,五大功能建筑。

    兴汉大会堂,这是刘正和郭嘉等人,议定兴汉军,大政方略的地方。

    兴汉大食堂,天下美食出此地,梅园菜色,四海鲜香。

    兴汉博物馆,尽收天下文化缩影,见证兴汉军的成长轨迹。

    最后一处功能建筑,就是七零一军医院总院,天大地大,生命最大,就近就医,从梅园做起。

    四大功能建筑的中心,是兴汉nnnnb。

    用刘正的话说,那就是时移事易,很容易忘却初心。

    如今有牺牲的烈士,作为永久的监督员,让兴汉军上下,砥砺前行,不敢懈怠。

    关于五大山城。

    南山城按部就班,继续向南和西方向拓展,交给马钧设计规划,然后由糜家主持。

    东山城由甘宁和荀攸,规划设计,由兴汉商会的,张世平会长,主持建造。

    北山城,让卢植和蔡邕,商量着办。

    西山城,甄宓设计,张氏主持。

    最为重要的,是中山城。

    由甄宓独家设计,由兴汉军工程队,负责施工。

    每部只负责,其中一段,完成之后,立即撤离。

    梅园的设计,更是重中之重,也倾注了甄宓,将近十年的心血。

    至于刘正,自从甄府东迁,甄宓入驻,梅园之后。

    他基本上都是,在外面征战,回家的日子,屈指可数。

    刘正把五大山城的,建设方略。

    交给了甄宓之后,就开始,和甄府上下,讨论东迁的相关细节。

    至于是否放弃,中山无极,甄府祖宅。

    甄豫说:“侯爷,家主,祖宗基业,不可轻言放弃!”

    甄豫的想法,是由他带人,继续坚守祖宅。

    甄宓说:“大哥,天下乱象已显,冀州就是一块,大肥肉。谁都想啃上一口。”

    甄宓很清楚,甄府撤走之后,无极老宅,必定空虚,万一有心人,趁机谋算,又会后患无穷。

    然而大哥,铁了心要看家,也就由着他了。

    甄宓决定,甄府家兵,留下三千,助大哥甄豫,留守老宅。

    这其实,就是一个坑。

    抱着甄宓,骑上战马,刘正火速东归。

    张氏带着,四个女儿,主持搬家,以及到中山城,重建甄家总部的,相关事宜。

    乐陵关中,见到了四年未见的方悦,和并州军的老弟兄。

    方悦上前,大礼叩拜说:“乐陵校尉方悦,叩见侯爷!”

    刘正说:“免礼,咱们入内叙话。”

    双方勾肩搭背,尽叙别情。

    一时之间,感慨万分。

    从方悦的谈吐之中,刘正可以感觉到,他已经成熟,稳重了很多。

    郭嘉差人来报说:“侯爷,三天前,雍奴叛军,攻克蓟城。校尉孟益战死。”

    刘正接过情报,一看之后,才知道了,事情的始末。

    雍奴叛军,拿下盘山之后,继续南下蓟城。

    围城三月,蓟城断粮。

    由于缺医少药,校尉孟益,伤势日益加重。

    张纯雄心勃勃,加大了攻势。

    五万雍奴叛军,强攻蓟城。

    刘虞负气,不肯向近在咫尺的,兴汉军典韦部求援。

    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又被趁机作乱的,乌桓人首领,丘力居,带着三万族人,层层阻击。

    蓟城,幽州牧府。

    孟益靠在躺椅上,他的伤已经恶化了,是被人抬着,前来参加军议的。

    刘虞问:“孟校尉,你的伤,不碍事吧?”

    孟益挣扎了一下,没有成功,十分虚弱的说:“大人,蓟城独木难支,必须要向兴汉军,请求援兵。还请大人,迅速的决断。”

    刘虞说:“孟校尉,安心养伤,我的心中,自有定计。”

    州从事公孙纪,劝谏说:“大人,兴汉军,狼子野心,不可开放蓟城,否则就会,前门驱虎,后门进狼,后果不堪设想。”

    公孙纪的担心,也是座中之人的顾虑。

    要是兴汉军,挥师北上,十个张举都灭了,哪里轮得到,张纯在蓟城,耀武扬威。

    公孙纪,又替公孙瓒说话,言明,白马义从,已经在,来的路上了。

    由白马将军公孙瓒,亲自带人西进。

    只要蓟城,再坚守三天,援兵必到。

    别驾赵该,苦笑着说:“公孙从事,照蓟城目前的,情况来看,多守一天,都已经没有希望了,更何况是,三天呢?”

    赵该的话,非常的现实。

    蓟城已经,山穷水尽了。

    守城已经不行了,援兵也指望不上了。

    唯一的办法,就是西撤上谷郡,让田家堡的,兴汉军蒋钦部,替幽州牧,挡住雍奴叛军。

    刘虞惜命,采纳了赵该的建议。

    校尉孟益,带着两千州军,强行突围。

    张纯正好带人,移驻西门。

    遇上老对手,立即上前交战。

    孟益伤重,体力不支,仅仅两个回合,就难以为继了。

    张纯大喜之余,拨马再战。

    孟益无奈,举刀相迎。

    刀毁,人亡。

    张纯趁机掩杀。

    幽州军中,有一名少年,姓刘名和字伯平。

    他是幽州牧刘虞的长子,专好武事,也曾师从名师。

    又得孟益言传身教,武艺勉强挤入二流。

    刘伯平见孟益战死,心中悲愤,抓起战友的大刀。

    怒从心头起,恶从胆边生。

    他义无反顾的,冲向了张纯。

    哀兵必胜,刘伯平这一带头冲锋,幽州军气势如虹。

    叛军人少,抵敌不住。

    刘伯平一刀,砍伤了张纯。

    雍奴叛军惊惧,让开了,一条道路。

    幽州军得以,杀出重围。

    张纯本想追击,又怕阴沟里翻船,只能悻悻的,收兵回城。

    叛军伪雍奴大帝张举,居然学着兴汉军宛城壮举。

    以黄土铺路,百姓夹道欢迎,举行了入城仪式。

    张举本是,一郡太守。

    对于天子规仪,耳熟能详。

    于是就以汉帝巡狩的规格,高调入城。

    张举在蓟城之中,大封文武百官。

    张纯作为左膀右臂,封大将军,掌军事,雍奴王。

    豪情万丈的雍奴大帝,更是拿着,加盖了传国玉玺,之五行金玺的,诏书。

    打算传檄定四方。

    伪帝张举,派使者北上,深入草原,封鲜卑大首领步度根,鲜卑王。

    东路使者,入辽西郡,治所阳乐,封公孙瓒为辽西王,公孙瓒拒受诏书,驱逐使者。

    西路使者,入上谷郡,拜见刘虞,封刘虞顺义王。

    刘虞大怒,斩使毁书。

    至于南路,使者出了蓟城,把诏书一丢,从此人间蒸发了。

    如今伪帝张举,盘踞蓟城,气焰嚣张。

    刘正看完之后,对方悦说:“乐陵校尉,这里是幽州的门户,一定要小心防范,黑山黄巾军,张牛角部。随时关注,界桥城的情况。平原方向上,特别注意,是不是有一个,姓刘名备字玄德的,平原令。”

    刘正吩咐完方悦,又把甄宓交给了,前来接应的,巾帼都尉黄舞蝶。

    随后带着陈到,兼程赶往了田家堡。

    三天后,将星云集,刘正开始了,排兵布阵。

    命令:

    白马校尉赵云,进驻安次,切断蓟城东路。

    铁壁校尉陈到,进驻军都,监视蓟城南面。

    西面由神弓校尉黄忠,带着徐盛和魏延,向蓟城推进。

    刘正亲率马超,吕蒙,郭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