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节逼迫(第1/2页)春闺记事

    从永熹侯府出来,胡婕对埋怨胡太太:“娘,您说话也太了,我拦都拦不住您!”

    胡太太正心里不舒服,听到女儿这般抱怨,顿时添了层怒:“你娘为什么说那么急?还不是为了让夫人高看一眼?难道我是为了我自己?旁人都能说你娘,偏偏你说不得!不是为了你爹爹,你哥哥和你,你娘用得着这么舔着老脸看人眼色?”

    胡婕被母亲骂得不自,却也不敢再顶嘴,撇过脸去。

    她心里也不舒服。

    她父亲确是靠永熹侯府提携起来,这点不能否认。

    他们一家人也是靠着永熹侯府,才有今天。

    永熹侯府老夫人和夫人表面上很喜欢他们去凑趣,心里却是怎样看他们,胡婕也非常清楚。

    她有时候甚至恨,恨自己怎么不生侯府。

    哪怕是侯爷小妾生,总好过现这样,看着母亲伏低做小。她既心疼母亲这样,又觉得母亲可怜可悲,不能给她增光,让胡婕心里很烦。

    她没有再和胡太太说话。

    她并不是讨厌母亲,而是恨自家生活不如意。

    胡太太也烦。

    宋盼儿什么性格,胡太太是清楚。

    永熹侯夫人好言来请,宋盼儿也许一高兴,就让女儿去看了。可胡太太去,宋盼儿肯定会问永熹侯夫人为什么不来,到时候,只怕适得其反。

    宋盼儿是个要强。

    胡太太请不来·永熹侯夫人又该心里骂她没本事。

    胡太太整日和永熹侯夫人吹嘘说,自己和顾家三房交情好···…

    既然交情好,怎么就请不来?

    到时候岂不是白打了自己脸?

    竟是左右为难。

    胡太太和胡婕先回了家。

    到了家,母女俩气都顺了。

    回到了家,才知道元宝胡同顾家,宋盼儿叫下人给胡太太送了腊八粥。

    胡太太就借机,去了趟顾家。

    顾瑾之陪着庐阳王去了宫里,胡太太这才松了口气。

    她笑着陪宋盼儿说了会儿闲话,只是略微透了点口风:“今年年景不好。南边打仗·北边也打仗。之前你们家大老爷病了一回,闹得京里人心惶惶,大家都不敢请太医院,如今太医院还没有正式提点大人;哪里知道,年还没过完,我们那边府里侯爷也病了······”

    宋盼儿如今对这种事有了很强戒备心理。

    特别宁家那么一闹,让她对京里这些人寒了心。

    她笑了笑,不接胡家侯爷生病话,只是道:“今年年景是差了些。不过,明年应该平顺。”

    胡太太笑着道是。

    而后·她又把话题转到了永熹侯身上:“依着我瞧,我们那边府里侯爷病,怕是也有拖到明年。听说半个月,愣是没好······”

    宋盼儿就看了眼胡太太。

    她目光里有了几分冷嘲。

    冷嘲一闪而过,宋盼儿又恢复了平静笑,却不再开口。

    胡太太和胡婕都一阵尴尬。

    素来知道宋盼儿性格如此,可到底不痛。

    顾瑾之又宫里,话也不好多说。

    要是惹了宋盼儿反感,后面事就越发难了。宋盼儿可不是那面软心和,说几句好听话就什么都答应主儿。

    胡太太和宋盼儿打交道这些年·知道宋盼儿惹不起。

    她不敢多说,起身告辞了。

    她又带着胡婕,去永熹侯府回话。

    胡婕不太想去·就道:“娘,我先回家吧。您去回一声。”

    胡太太也不强求她,先送了她到家,再坐车去了永熹侯府。

    这回,她终于能见到了侯爷夫人。

    侯爷夫人宴息处东次间见了胡太太,笑着道:“方才杨妈妈跟我说,您非要帮我们去顾家,请顾家七小姐来看侯爷。我十分过意不去。您心·我都明白·你们和我一样,一心盼着侯爷平安无事。只是辛苦了……”

    倒成了胡太太自己要表现·强行揽事。

    胡太太心里那个委屈!

    她说什么了?

    分明就是杨妈妈让她去。

    杨妈妈没有夫人命令,岂敢如此行事?

    如今·夫人倒摘得干净,好似全是胡太太自己意思。

    请得来,也是胡太太对永熹侯府情分,顾瑾之只受胡太太情谊,他们永熹侯府不欠顾瑾之什么;请不来,也是胡太太自己丢脸,不碍着侯爷事。

    胡太太心里大骂。

    收敛了心绪,胡太太面带愁容对永熹侯夫人道:“是我张狂了,夸了海口。我方才急急去了趟元宝胡同,却没见着正主。今儿是腊八,太后娘娘选了庐阳王进宫团聚,顾家七小姐也陪着去了。

    我坐到了这个点儿,他们尚未回来…···”

    永熹侯夫人脸色就微微沉了沉。

    胡太太瞧着,心里直打鼓。

    她很怕得罪了永熹侯府。

    如今胡泽逾差事,都是靠着永熹侯府。

    永熹侯朝中声威不小,门生也有很多。要是惹恼了他,随便一句话,就能免了胡泽逾差事。

    胡泽逾刚刚选到了刑部任郎中,脚步尚未站稳,永熹侯就是刑部尚书。

    见侯爷夫人沉着脸不说话,胡太太先没了底气,忙赔笑着道:“是我该死,没办好这事。我明日再去请。”

    永熹侯夫人这才脸色好晴了三分。

    她露出一个笑容,道:“怎么说该死话?顾小姐不家,也不是你错儿。既是你孝心,我岂有拒之门外之礼?多谢你费心了。”

    把请顾瑾之来就诊·当成了胡太太送礼。

    而永熹侯夫人能接受这份礼,胡太太还应该欣喜若狂似。

    旁人还没这个送礼机会呢。

    胡太太心里有苦

    她心里着实烦躁得厉害。

    起身从永熹侯府出来,外头已经掌灯,天暗了下来。

    永熹侯府垂花门口,悬挂了两个大红灯笼,氤氲红光倾泻满地。胡太太心,却阴沉得厉害。

    刺骨寒风吹上身上,她猛然打了个寒战,转身上了马车。

    永熹侯夫人陪着胡太太说了一会儿话再进里屋。

    永熹侯已经睡着了。

    方才他又来不及起身,床上拉了一回。

    屋子里虽然点了熏香,换了干净被褥,却有种驱散不去臭气。

    屋子里待久了不觉得。

    猛然从外头进来,一阵恶心。

    永熹侯夫人是个爱干净人,此刻胃里一阵阵翻江倒海。

    隔着一人高什锦隔子,垂了锦幔,把里屋分成了两间。

    永熹侯里头睡觉。

    婆婆老夫人外间炕上打盹。

    自从永熹侯生病,老夫人就时刻不离这屋子,直到夜里才去歇息。

    她生怕旁人照顾不好永熹侯。

    “娘您去歇歇吧?”永熹侯夫人进来之后,先看了丈夫,才撩了锦幔出来,和婆婆说话。

    老夫人斜倚着大红撒花被褥,阖眼假寐。

    听到这话,她并未睁眼,只是轻轻说了句:“不碍事,我心里有数,你不用多言。”

    她向来说一不二。

    “逾小子媳妇怎么说?”老夫人又问永熹侯夫人。

    胡夫人忙道:“她说她去了,顾家小姐不家陪着庐阳王去了宫里。我照娘吩咐,没接她话。她就又自己说,明日再去请。”

    老夫人依旧没有睁眼。

    她半晌没反应。

    胡夫人不知道她是不是睡了准备喊一声,却听到老夫人道:“侯爷这病,也不是无药可医。高大夫不是说了,要吃了半个月药么?如今才吃了十天。你们年轻人没经过事,心里唬成这样。不管外头说多热乎,我总是不信什么顾小姐。我走过桥,比你们做过路还要多。

    这医术,需得一桩桩一件件累积凭他什么大罗神仙转世也不能一个十来岁孩子医术高超。外头弄鬼事多得很,我也没那个闲心去拆穿。既然你非要请了她来才安心就催着逾小子媳妇去吧。”

    老夫人对请顾瑾之来给永熹侯看病并不热心。

    永熹侯府老夫人,是见过世面。她早年丧夫儿子十三岁承爵,这家里事事都是她一手把持。

    她才不会像其他内宅妇人一样受外头流言蜚语蒙蔽。

    她比任何人都聪明睿智,否则怎么养了个这样能干儿子?

    是老夫人儿媳妇胡夫人,她总念叨着请顾瑾之来。

    胡夫人听人说过宜延侯宁家事,对顾瑾之心里就有了几分好奇和信任。

    她确没老夫人见过世面多。

    永熹侯病下之后,老夫人心情淡然,求医问药,一点也不急。

    要不是老夫人坐镇,胡夫人自己不知道乱成了什么样子。

    “是。”永熹侯夫人对婆婆话言听计从,“娘放心吧,不管能不能请来,都是逾小子媳妇兜着。”

    老夫人唇角这才有了点满意笑。

    还有五天。

    高神医开方子,已经吃了十天了。

    高神医说,要吃十五天才见效。

    还有五天,就能看到效果了。

    万一不济呢?

    老夫人心里不是没这个准备……

    屋子里重安静了下来。

    “…···老夫人,夫人,李总管回来了。”有个小丫鬟进来,小声回禀着。

    胡夫人就道:“请进来。”

    然后道,“娘,我出去和他说话。”

    李总管叫李丙正,是侯府外院总管事。永熹侯用药十天不见起效,老夫人虽然淡定,却也做了两手准备,让李丙正到处去访访,京里还有没有其他出名大夫。

    李丙正今日出去了一整天,这会子才回来。

    “让他进来说话。”老夫人道,“我也要问他。”

    胡夫人只得道是,让小丫鬟请李丙正进来。

    李丙正也闻到了污秽臭恶气味……

    他胃里顿时不舒服。

    进来了里屋,他脚步轻轻,给老夫人跪下磕头:“老夫人,您还记得张太医吗?就是六年前跟着明慧公主,去了延陵府那位张太医?”

    老夫人就睁开了眼睛。

    那位张太医,她当然记得了。

    “是他回来了?”老夫人语气里有了几分欣喜。她不仅仅记得,而且很喜欢那位张太医,只信他。

    可惜明慧公主也信他,先帝就把张太医派到了延陵府明慧公主府去了。

    而后,老夫人总没有合缘太医……

    “不是,不是!”李丙正笑

    *记住书院版文字*本站正确网址把。改成了笑,“张太医几年前,手有点抖,不敢再问诊了,辞了明慧公主府,回苏州养老。小今日见到,是张太医侄儿,叫张渊,是苏州有名神医,也是张氏家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