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零十一章 弃之,何足道哉(第1/1页)汉明
吴争的脸色渐渐严肃起来。
他现在知道了,沈致远此次来,并非真要执意率军南下,而是来“逼宫”的。
沈致远真正想要的,就是自己一个承诺,对沈家的一个承诺。
“我不能保证什么但,看在你的面子上,我保她性命无虞!”
沈致远沉默了许久,终于躬身道:“多谢哥哥!”
吴争叹了口气,“把心思收起来收复顺天府,才是头等大事于国于民于己皆有利的头等大事!”
沈致远轻叹一声,“其实,有时候我真在想,要是你当初真在嘉定阵亡了我依旧在始宁镇或许,会更开心些!”
吴争“呸”道:“你才阵亡了你不是说你的志向就是做个领十万兵驰骋沙场的儒将吗现在不实现了吗,怎么反而惆怅起来,真是不知愁滋味啊!”
“可很多事,再追不回来了!”沈致远悠悠叹息道。
吴争一怔,突然怒喝道:“滚再动歪心思,本王定不饶你!”。
让人意外的是,济度来了。
此来的身份,是济尔哈朗的全权代表,也就是清廷的全权代表。
济度此时已经“荣升”清廷和硕简纯亲王了,再不是那个曾被刘一刀俘获羞辱的纨绔了。
都说战乱时武官升官象火箭,其实文官也一样。
当然,济度这货,怕是文武皆不靠,靠得还是他爹的福荫罢了。
本来,吴争没打算召见的,因为济度不够格。
吴争原打算临时调李颙来“招呼”济度。
但济度还真是有备而来,他让人传了句话进来“吴王还想要西北吗?”
吴争顿时改变了主意,立即召见了济度。
“见过吴王,多日不见,吴王风采依旧啊!”
瞧这话说的,让吴争浑身不舒坦,什么时候这货也学会说话文诌诌的了?
“你也挺好嘛看来我军兵临城下,还是没令你睡不着觉啊。”吴争咸淡一句,算是寒喧应付了。
济度突然郑重其事地向吴争一礼,“当初吴王义释济度之恩,济度从未敢一日或忘。”
吴争有些意外,随即一挥手道:“有事说事本王军务繁忙。”
济度随即换了一张脸,笑嘻嘻道:“我父王此次特意派我来与吴王谈判,就是想与吴王结段香火情。”
吴争微微皱眉,不耐起来。
济度忙道:“说正事,这就说正事我父王希望吴王可以停止北攻。”
吴争露出一丝讥笑,毫不客气地打断道:“凭什么你口气真大!”
不想,济度完全不理会吴争的揶揄,笑道:“若是以西北二十余府之地,换吴王停止北攻,想来这笔生意,吴王应该能做得!”
吴争心里一跳,看来对方确实是有备而来,可嘴里却道:“西北?孤真怀疑,你爹是老糊涂了西北还有清廷说话的份吗?”
说到这,吴争懒洋洋地往椅侧一靠,“别和本王说,此时就山西、陕北不足五万的清军,也能与日争辉。”
济度依然陪着笑脸,可话却尖锐,“看来或许吴王还不知道,平西王吴三桂已经派人来见我父王吴三桂有意与我朝携手!”
吴争心里一震,早前接到长林卫密报和李定国的送来的战报,知道了李定国平定西北,与吴三桂首战受挫,可还是没有料到,这种局势之下,吴三桂不投降,反而欲与清廷重结于好,来对抗、拖延自己的北伐。
按理说,吴三桂此举如同找死,是罪上加罪啊。
可反过来讲,既然明知得不到赦免,背水一战、拼死一搏,也在情理之中。
这就好象三国鼎立之时,刘备联合孙权对抗曹操一般。
呸!
吴争心里暗啐了自己一口,没得把自己比作是曹阿瞒的。
可这样一来,西北局势就不明朗了,甚至可能发生彻底反转。
要知道,吴三桂手中主力未失,一旦与陕北、山西的清军联成一片,那李定国的三万多大西军,恐怕撑不住啊,哪怕加上李过的广信卫,双方兵力差距依旧悬殊。
吴争看着一脸谦恭、讪媚的济度,慢慢收拢起长草的思绪。
“这条件不够诱人,不足以让本王放弃攻顺天府,也不足以换顺天府中数以十万计的满人性命!”吴争悠悠道,“按你爹的心术,应该还有后文都讲出来吧!”
济度大笑起来,“我父王说得没错,吴王果然心思玲珑是,我父王确实想到了吴王会拒绝,所以,我父王讲,吴王若不肯停止北攻,至少可以暂时停止北攻。”
“暂时?”吴王有些想不通了,可心念电转之后,恍然道,“你爹也想学福临,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吴争脸色轻松起来,挥挥手道:“想逃出关外得拿更多的条件来换,至少孤现在还没有兴趣!”
“如果加上吴三桂出兵部署呢?”济度神秘一笑,“吴王应该知道,吴三桂受吴王和李定**力所迫,已经心急如焚了,我朝想要知道吴三桂的进军路线,易如反掌。”
吴争脸色剧变,这个诱惑,对自己太大了。
准确地说,如果能知道吴三桂的进军路线,派兵设伏,轻松歼灭吴三桂主力的话,那么西北再无可以阻挡李定国的军队了,大西北平定,指日可待!
但是,需要用停止北伐来交换,这让吴争有些左右为难了。
打心底里来说,吴争不愿意。
六七年的期盼,就剩下临门一脚了,怎么可以轻易放手?
“这条件,孤还是有些心动的只是,想要孤点头答应,似乎还嫌不足!”吴争有些撒赖皮了,不过这不违和,吴争从来就不承认自己是个君子。
君子可欺之以方,为何要为虚名,授敌以柄?
“郑亲王好算计啊!”吴争叹息道,“拿吴三桂的命来换他族人的命啧啧,果然是死道友不死贫道啊!”
济度不太听得明白,但意思还是能领会的,他不以为然道,“吴三桂屡降屡叛,这种小人,弃之何足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