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三章 奉天靖难(第1/1页)世子很皮
“兄长既然有情报相送,久炎也不能落于人后。咱们刚离京,朝廷就将刑部尚书暴昭降为了北平布政使司左参政,刑部尚书比起布政使司的一个左参政何止高了一个头?暴昭又是皇帝的心腹,并不曾听闻他有什么过错,却被降职贬往北平?还有驸马都尉、前军都督佥事耿璇练兵山海关徐凯练兵临清咱们在京城虽然小胜一场,我本以为朱允炆纵不就此收手削藩,也应该会缓和一两月,给自己留下转圜余地,没想到他在削藩上倒是至为刚强。”
虽是联盟,但朱久炎多说了这么多情报,也不无跟燕王府比拼一下情报能力的想法。
朱高炽笑道:“久炎这是想看我们燕王府的情报能力啊。也罢,咱们就比上一比。高燧,你来说说。”
朱高燧吊着个胳膊走了上来,笑道:“就在暴昭前往北平的同时,朝廷又精挑细选了工部侍郎练子宁、漕粮大使夏原吉、翰林待诏解解缙、杨士奇等人充任朝廷采访使,代天子巡视天下,检查刑狱、考察官吏、问民间疾苦。负责荆州的便是这练子宁,他在湖广布政使司的职位也是左参政,嘿嘿”
朱高煦冷哼一声:“什么问民疾苦的采访使,还不是冲着我们来的。轮换官兵,调来眼线,下一步就是对我们动手了!”
此话一出,令周围驻足的湘王府将领神色都是微微一变,连续任命从安陆到武昌乃至荆州的最高武将,明显是朝廷开始对湘王府也开始了最高级别的重视与防范。朱高煦的这话,更让他们觉得头上悬刃。
朱久炎反倒是没事人似地洒然道:“即便动兵,也要等到建文元年春暖花开,到了那时,可就是我们奉天靖难的时机!”
朱久炎毫无压力地再次抢注了燕王府“奉天靖难”的起兵理由。这起兵的理由是很重要的,尤其在这个君权神授的年代,即便朱允炆有千万条错处,但他这皇帝拥有无可争辩的合法性,所以找一个说得过去的起兵理由实在是很有必要。
历史上的朱棣就从浩如烟海的大明法条中寻找出起兵n的依据,找到了法律的漏洞,打了个漂亮的擦边球。
朱久炎对于剽窃了原作者的版权,反过来给原作者家里用,没有丝毫负罪感。不说大明的法律还没走到保护知识产权这一步,此刻连朱棣自己都没从法律条文里找出这条理由,提前先告诉你,还能少让你长几根白头发,何乐而不为呢?
众人讶然道:“奉天靖难?”
朱久炎正色道:“皇爷爷在皇明祖训中写道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允炆公然违背先帝定下祖制,一意孤行地削藩,而黄子澄、方孝孺等人身为朝廷重臣不但不加以劝阻,反而大力怂恿,闹得天下不宁,宗室不靖,我等身上流着太祖血脉,自然责无旁贷,当承继先帝遗愿,奉天安定社稷,平息朝堂祸乱,清君侧,诛奸臣!”
朱久炎对于齐泰还是有些好感的,这是个能干事的人,不像黄子澄与方孝孺一样只知抱着古书空谈。所以他决定把齐泰的名字从奸臣的名单中除去,哪怕以后他不为自己所用,也可以给他一个隐退的结局。
朱高炽三兄弟对视一眼,神色欢喜之极,朱久炎这番冠冕堂皇之言可谓是为起兵定下了名正言顺的基调,也是一副很好的靖难檄文。
即便这靖难的理论里,存在一些漏洞,他们也选择性地视而不见。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就算不是胜利者亲自书写,那被书写的历史又何尝不是在肯定胜利者?
瞧着眼前这信心满满的三人,朱久炎皱起了眉头,“我说的是明年开春之后的事,现在时机可还成熟,你们可别回去就这么干。”
朱高煦扬眉问道:“时机还没成熟?”
朱久炎对朱高炽使了一个眼色,朱高炽马上会意说道:“久炎说得没错,我们确实应该再忍耐一段时日。朱允炆虽然连削三王、又扣押诸王留京,但这些都跟天下的百姓没有切身的干系,他们顶多对朱允炆的印象不好而已,影响不深。此刻举兵将不得民心,没有各方声援支持,不可能与整个天下抗衡。只有等到黄子澄他们的改制新政推行开来,民心向背的时候,我等再举奉天靖难大旗,才能与他一决胜负!”
朱高燧阴沉地道:“可是等朝廷的那些采访使扎稳了根、那些被调换的卫所熟悉了当地环境,朝廷绝对会下令调走我等的护卫兵马,到时岂非成了束手待毙之局?”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朱柏穿着一身宽松的道袍,好似乘风而来,有一种飘飘欲仙之感。
无论是外表、仪容、装束还是气场,朱柏此刻都很像一个专业神棍。
“小侄见过湘王叔。”朱高炽三兄弟对朱柏恭恭敬敬行礼。
神棍这个词语在大明看来并不是贬义词,反而会有威望加持的感觉。
看着自己以前随口念道的金大大名句,被父王此刻用来唬人,朱久炎倒是首次有种一种竖拇指的冲动。
困局自然是要你们燕王府自己去解决的,即便是盟友,也不能全告诉你们,那样我不就成了燕王府的打工仔了?
以后若是我们湘王府夺了江山,按照你们老爹燕王的脾气,能善罢甘休?做上一场想来是免不了的。
在朝廷强的时候,湘燕两家一齐成长,携手共同对抗强敌可以。但最好是我湘王府强一头,你燕王府弱一头的局面,若是反过来,朱久炎可不愿意。
朱高炽自然也懂其中的门道,他笑呵呵地开始转移起了以后的起兵细节。
众人约定了一下起兵的细节之后,便已经过了半个时辰,晴朗的天空被乌云所笼罩,再不走等下雨了就不好走了,燕王府也就提出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