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七章 你方唱罢我登场(第1/2页)世子很皮
黄子澄此刻也明白了方孝孺的想法。在朝堂的汹涌与徐辉祖、齐泰、郁新借口退敌的攻势下,皇帝即便再舍不得,也就不得不拿他们两个开刀,用以安定军心士气,拖延朱久炎的进攻。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认罪!皇帝不一定会治他们二人的死罪,而且即便是死又如何?如果真能跟晁错一样名垂千古,成为忠义楷模,死又何足惜?
这不正是文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吗!?
“黄子澄也不惜一死,请陛下诛杀黄子澄!”
黄子澄的脸色居然闪现出了一种莫名的光彩,跟着方孝孺一齐跪地请死!
徐辉祖与郁新皱起了眉头齐泰则是撇着嘴小声地“呸”了一声,“两个求名之徒。”
“朕可不是汉景帝,朕不会害了两位师傅的,你们快起来。”
朱允炆的文青病又犯了,眼前这“忠义求死”场面就像刺激了他的机点一样,让他感动不已,不顾徐辉祖他们的劝阻,只将黄、方二人削职为民,承诺永不叙用,然后招呼侍卫将黄、方二人送回家中思过。
黄子澄、方孝孺磕头谢恩,恋恋不舍地跟随侍卫走出了大殿。
既然已经将黄、方二人赶出了朝堂,徐辉祖他们三个也明白见好就收的道理,他们将接下来的计划说了出来。
徐辉祖的拖延战术分两步,第一步治黄、方二人的罪,让靖难失去打击目标第二步则是借着议和的名义与朱久炎交换俘虏,拖延时间。
投靠湘王府的文武官员很多,比如茹瑺、沈溍、梁焕、杨士奇、夏原吉等人以及其家眷,还有江浙官员的家眷。这些人都在朝廷的掌控之中,按照朱允炆以前的意思,是要杀了泄愤,来个以儆效尤的。
可徐辉祖却提出,用这些人交换梅殷的想法。
朱允炆听完之后沉默了,他实在恨极了这些人,但他也明白只有这样才能拖延朱久炎进攻的步伐。
朱久炎是不可能拒绝这样的交换的,而交换的人数越多,则代表争取的时间越多。
很可行的计划。
没有了两个搅屎棍的打扰,会议进行的十分迅速。
朱允炆全权放手,徐辉祖在京统筹全局,齐泰与郁新则担任钦差正副大臣前往湖州与朱久炎谈判。
四人商讨了一些细节,明确了各自的分工之后,便马上开始按照计划实行了起来。
北平。
当燕王到达北平城下时,看到的是城下一具具的尸体,以及城墙上的剑痕、刀痕和一滩滩的血迹,最后还有城内百姓惊慌失措的眼神。
“吴高跑了?”
朱高炽看着战马上一身风尘的燕王,只能满脸忐忑地将房宽战死,左营崩溃,损失数千的消息说出。
燕王脸色变得极度难堪,但听郭资说起朱高炽在守城之战的出彩表现后,倒也没有失去理智,只好自消怒气,最后命朱高煦、丘福等人前去降兵营,承认朱高炽的承诺,赦免左营军兵的罪过。
至于在附近为盗的溃兵,燕王也只是象征性地派人驱赶他们远离北平。
回到燕王府后,燕王立刻召开了军事会议,他对战局情况做了总结。在他看来,此次出征还是成功的,击杀了耿炳文,收服了顾成,收编了数万降军,从人数上看已经可以补充西山大营的损失。
总体来说,地盘虽然怎么扩大,但是燕军的军事实力却是得到了扩充。
“启禀父王,我们囤积在永宁的粮草、军械也已全部被吴高带走了!原以归降的遵化、怀来两卫,看到吴高如此攻势,听到李景隆率领大军即将抵挡真定,他们便又再度投降朝廷,并有蠢蠢欲动之势。”朱高燧迫不及待地向燕王禀报军情。
“啊!?”朱高燧的话方落,在场诸人顿时紧张起来。没想到吴高毫不留恋永平,李景隆也来的如此之快!本来,按照他们的预计,李景隆这位新任征虏大将军至少也应该在六七日后才能到达真定。
“李景隆这是迫不及待,想借俺的头颅,来成就他的威名。”燕王嘲讽完之后,却突然纵声大笑起来:“哈哈哈哈,这真是天助俺也!”
众将领大为惊诧,齐齐看向燕王,不知他为何对即将到来的三十几万敌兵毫不放在心上。
朱能忍不住问道:“王爷,李景隆大兵压境,王爷怎么反而如此惊喜?”
燕王兴奋地大手一挥,“燕军胜局已定,诸将将建下不世之功!”
“还请王爷明示。”燕王突然如此自信,连素来平稳的张玉都忍不住站出来拱手请教。
“俺知李九江甚深,他只有个锦绣皮囊,论本事恐怕连他父亲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搞内斗倒是数一数二的。你们从建文朝的局势变幻中,就能得知他这曹国公最擅长的是什么。
可笑朱允炆竟敢以几十万大军托付,让此等只懂纸上谈兵的赵括之流,统领杨文、吴高、平安等悍将,这是在坑人,也是在自坑!
征讨湘王府的主帅换成了李增枝?他娘的,朱允炆这在断送大好河山啊!”
“王爷说得一点没错。”袁拱翻完李景隆的资料后,摇着脑袋补充道:“李景隆两兄弟的弱点实在太多了,建文皇帝也太过任人唯亲。汉高祖刘邦宽宏大度,知人善用,天下英雄尽皆投靠,以汉高祖之能,尚且将兵不过十万,惟兵仙韩信敢来个多多善益。建文皇帝居然敢拿李家的两个纨绔子弟跟韩信比肩?让他们各自将兵三十万兵马,何其可笑也。”
众将领一听,确实是这么个道理,不由齐齐松了口气,又重新露出轻松的笑容。
以前可能给压迫惨了,燕王嘲讽起朱允炆来那叫一个兴致高涨,兼且听闻李景隆挂帅更是将吴高袭扰的忧虑一扫而空,笑吟吟地吩咐道:“高炽你来替俺磨墨,俺要写出李景隆的五败,传阅诸将,以振军心!”
朱高炽点头领命,小心地替燕王研磨起来。他的心里也认为朱允炆把所有的希望,都托付到李景隆两兄弟身上,确实没有识人之明。曹国公府算是皇亲之家,李景隆两兄弟一直处在大明的权利核心,朝中的重臣对他们俩应该是了解颇深的。就算朱允炆被他们的表面功夫给蒙蔽了,黄子澄、方孝孺等大臣不仅不及时指出,更是在旁边为其推波助澜,只能说是书呆子误国!
燕王的五败论写得很详细,为了让全军将士看懂,他更是尽量白话。
首先李景隆毫无统帅大军的经验,会导致号令不一,军纪涣散,自身能力与威望又不足以统领各路精兵强将,将帅不和,上下异心,根本无法齐心协力作战实在是第一大败笔。
其次,北方已是冰天雪地,寒冷刺骨,燕军生于斯长于斯,早已习惯。反观三十几万南军则不耐冰雪,南北两军在冰天雪地里作战,未及交锋,胜负便已分明。
而且官军是从南方各省匆匆抽调而来,三十余万兵仓次北伐,这么多人冬衣棉被,人吃马嚼都是天文数字,非得举国之力方能维持不可。朝廷随口就派出几十万几十万的,不经提前统筹协调就往北方派遣,可见对朱允炆、黄子澄等书呆子把后勤调度也看得太简单。
北伐大军看似人多势众,实则人数越多越是不堪一击。燕王断言到时朝廷大军一定会缺衣少粮,一旦两军陷入僵持,非得全盘崩溃不可。
其三,李景隆一向自持甚高,为了显示自己和长兴侯耿炳文不同,肯定会主动率大军压境,贸贸然地深入险境,给燕军以机会。
第四,李景隆带大军奔行千里,未战先疲。而且战线已然拉长,前后绵延两百里。燕军可随时突袭官军要害部位。
其五,主帅李景隆贪功心切,刚愎自用,内无仁勇,外无威令,这样的人为帅,根本不配与燕军为敌!
所有的燕军将领听了燕王五败分析之后,也都将大局看了个通透。
他们明白,如果李景隆能够学耿炳文先驻扎在真定府一年半载,好生整肃全军,囤积粮草衣物,选拔任命人才听取各方将领的建议,缓缓图之的话还可与燕军一战。
问题是可能嘛?
不管是朝廷还是李景隆都明显急于求成,而且,就连燕军上下都想着速战速决,怎么可能给李景隆机会整肃兵马。
果然接下来燕王不顾新败,理都不理赶来的李景隆,出人意料地率领大军出永平,前去攻打山海关。
燕王的这一举措,使得想再度率军扰敌的吴高,连夜慌忙撤兵移师山海关驻防。而吴高这个退兵的举动却惹得急于报父仇,有些失去理智的耿璇大怒,上书李景隆弹劾吴高。
奈何吴高大胜又刚得圣旨表彰,而耿璇其父耿炳文兵败身死,连带着耿璇都不怎么受李景隆的重视。李景隆为了掌握更多的军权,利用此事,反责耿璇意气用事,不睦同僚,被其下令驱回京城述职。
新得耿璇所部的李景隆那叫一个高兴,整编新得的兵马,笼络人心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攻打燕军?
面对着驻扎在山海关的吴高,燕王听从道衍的计策,使出了一招离间计,分别给吴高和总兵杨文写信。
在给吴高的信中,燕王的赞美之词跃然纸上,把吴高一顿好捧而给杨文的信却是充满了侮辱与诋毁,待到信件发出之时,燕王故意将两封书信做了调换:给吴高的信“错送”给了杨文,而杨文的信则送到了吴高手上。
这一手其实并不高明。但此计妙就妙在,牢牢把握了杨文的心。
吴高是湘王府的姻亲,这身份始终就不能让死忠朝廷的杨文放心,即便吴高打得再好,杨文也是不信任吴高的。
杨文收到这封大肆赞誉吴高而尽情诋毁自己的信,自以为抓到了吴高的通敌之证,大喜之下,立即把原信上报给了李景隆。并弹劾吴高因湘王府的姻亲关系而与燕王串通。
吴高得知后急忙上书自辩,整整半个月的时间,杨文与吴高两派将领间忙于相互攻讦,而再无暇出兵攻打燕军。
如此正好给予了燕王充足的时间,稳固被吴高打乱的大后方。
李景隆同样不仅对吴高和杨文的矛盾不闻不问,更是再度用出了处置耿璇的那一套,利用元帅之职,打一派拉一派,声援杨文的同时,训斥、打压吴高,最后更是同样的将吴高驱回京城,趁机掌控了吴高手下的兵马。
李景隆的心腹将领刚一入山海关就搞了个鸡飞狗跳,将士们怀念吴高,对李景隆老大不满,军心也有就此涣散下来,对燕王的威胁更是大大降低。
对建文朝廷失望透顶的吴高也懒得跟他们再扯皮,接到李景隆的命令后,果断地带着吴争、吴用等江阴侯府部曲,直接南下。
吴高一撤出山海关,燕王顿时大喜,立马发动了对山海关的进攻。没了吴高的镇守,替换吴高的李景隆亲信即便坐拥天下雄关,却根本挡不住坐拥十几万精兵,拥有众多谋臣猛将的燕王。
没两日,李景隆的亲信将领兵败身死,山海关被燕军所夺。
正如燕王所说,官军最大的弱点就是派系太多,号令不能如一,指挥不畅,尤其是有李景隆这样的主帅在,从根本上失去了洪武朝以来明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特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