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三章 千方百计约回来的…含着泪也要打完(第1/2页)世子很皮
当然藩王们在海外的一切发展要向朝廷报备,要按照朝廷的规划来,在发展的力度上,自然是受朝廷直接掌控的府县优先,藩王们永远是在政策上搭搭顺风车。会搭车的日子好过,日后必然富得流油;不会搭车的也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羡慕了,等多年以后周边的府县繁华起来,顺带着也拉他们一把。
这种对待藩王们的政策算是比朱允炆柔和多了,已有封地的都不动,待遇依旧。那些失去封地的、还未就藩的亲王就按照新政策执行起来,这便出现不了什么动乱。
朱久炎自信在海洋贸易的带动之下,这些海外藩王只要不傻,必然各个富得流油。这是后世已经得到验证的必然规律。到了那个时候可就是大陆藩王羡慕海外藩王们了,到时候想换封地可不是如今这么简单的事了,不多求求朝廷,不多拿出点诚意,想换封地?门都没有!
岷王这里搞定了,接下来便是犹豫不决地谷王,朱久炎给出了最后通牒,“谷王叔,宝岛上的宝岛族人在三国时期就跟内陆有极深的渊源。在小侄的带领下,他们已经开始大面积的说汉语用汉字,习俗建筑也是汉家风格,华夏海军中的山神部队也都是宝岛族人,他们跟我们没什么不同,很好相处的。
而且靖难功臣里的金日拜与孙温也是宝岛上的两大头人,他们的族人甚至已经学会了耕作、开采与纺织,王叔去了只要好生引导,事事以百姓为先,善待百姓,便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人口。毕竟东海与南洋的大部分国家也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小侄相信,以王叔的能力,不出半年,必将收到远超宣府的赋税,为谷王一脉打下夯实而稳固的百年之基。”
“那微臣也便麻烦殿下了,劳烦殿下转告陛下,微臣愿改换封地。”谷王眼见岷王都答应了,自然明白这是不可更改的国策,而且岷王的失态不似作假,岷王描叙的前景也十分好。看地图宝岛离京城确实不远,地理位置着实方便,加上荆州凭着港口发展成功的经验在前,谷王觉得倒也可以,尤其是朱久炎那句谷王一脉的百年之基实在吸引人。
“既然如此,那两位王叔就回去偏殿等消息吧。小侄这就去回禀父皇。”
“臣等告退!”谷、岷二王躬身领命,退出大殿。
谷、岷二王来到偏殿居然碰到了徐增寿,互相探问之后,才知晓派往澎湖巡检司的长官便是徐增寿,下辖三个卫所。
这个情况也让谷、岷二王彻底安心了,现在谁不知道太子妃是徐增寿之女,太子的岳父、未来的国长都要去往海外,海外的环境能糟吗?
心思安定的谷、岷二王拉着一头雾水的徐增寿便在偏殿一边讨论起出海的事情,一边等待正式的圣旨。
……
一个时辰后,朱柏在奉天殿召开午朝,当殿宣布了太子朱久炎将出征北方,当殿选定了同朱久炎北上的将领与部队。
这个决定没有出乎百官的意料,梅殷归降,两淮军团的接受必须要个重量级人物去,而且后续的安皖稳定,以及北方的平定也肯定要接着进行,人选必然是能征善战的太子,不做他想。
新朝的第一场军国大事在百官的商讨、补充下顺利敲定,接下来的事情,倒是有些出乎人的意料。
谷、岷两位亲王居然走到了殿中跪下,请求朱柏改封海外宝岛。
改封海外这个事情,众人都没有想到过,在大部分朝臣们的印象中海外都是不毛之地有什么好去的?而且有太祖的禁海令在,这两个王爷是要开海吗?
关于群臣的疑惑,朱久炎自然早有准备,曾言、徐辉祖、郁新、茹瑺、杨士奇、杨靖等人早就得到了他的授意,一齐附和,为群臣解释了大明在海外早有多块飞地、以及广阔领海的事实,并且这都是太子朱久炎带领华夏海军历经生死才得到的开疆拓土之功。
群臣这才明白,为什么江浙突然会遭受到来自海上的袭击,为什么那时的湘王府突然多了一支海上的庞大舰队,原来早就在海外经营了多年!
不过现在可不是想这些的时候,大明的疆土凭白扩大了数省之地,自然要大力赞扬朱柏与朱久炎的武功。
朝臣们此刻也明白了谷、岷二王突然请换封地的意义所在。他们对于虚弱藩王实力,减少朝廷的负担,削除大明的潜在隐患自然都是支持的,何况这些新得之地的建设、发展与教化也都需要派遣官员前去,这些新纳之地的建设与教化也是官员们升迁的政绩之一,年轻官员得了这么多的机会,自然也都欢欣鼓舞。
周、齐二王以在跟随朱久炎北上的名单之中,这自然是为他们拿回封地的意思;谷、岷二王本就失了封地,自愿当殿请换封地,也没什么不妥的,有封地总比没有好,何况朝廷又没有削弱周、齐二藩。
而韩、沈、安、唐、郢、伊六王也没什么反对的,他们本就从来没有过封地,瞧朝廷现在这意思,只要同意去海外,说不定能马上得封,能有块封地,能有点兵马总比呆在京城整日无所事事的好。
朱柏见藩王们如此态度,随即微笑敲定:“既然两位皇弟愿意改换封地,有为大明镇守新得土地的好想法,咱自当同意。太祖皇帝栉风沐雨,驱逐元兵,咱们这些后辈子孙也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啃老本,应该尽我们所能去开拓进取。希望两位皇弟,去往新藩之后,能为大明子民创造更多的容身之所,创造出更好的生活条件。”
“臣弟定当谨遵皇上教训,时刻不忘朝廷,不忘百姓!”谷、岷二王施礼谢恩。
“两位皇弟免礼。”朱柏转头朝着韩、沈、安、唐、郢、伊六王的位置说道:“六位皇弟也已成年,按照祖训也到了就藩的年纪,这次正好可以跟随谷、岷两位皇弟一同前往海外就藩,如此也可以在路上互相有个照应。六位皇弟以为如何?”
“全凭陛下做主!”韩、沈、安、唐、郢、伊终于得到了封地,自然没有什么好挑挑拣拣的,全凭朱柏决定。
“那好,把堪舆图拿上来,六位皇弟可在宝岛与三山海岛上随意选择封地。”
“谢陛下!”
……
散朝后,朱柏下旨,将谷、岷、韩、沈、安、唐六王封分宝岛西、南、东不同的城市,郢、伊二王封在山南国;位亲王与澎湖巡检司的徐增寿一同组建宝岛都司,共同组建前往宝岛都司的十卫兵马。都督徐增寿任首任都司,同时令华夏海军派偏师运送自愿的青年官员前往宝岛,组建布政使司与按察使司,等三司组建完成之后,便按照内陆三司分立的规矩来运行,藩王不得再插手三司的运转,各行其是。
圣旨一下,朝野震惊,不知宝岛与三山海岛在哪的官员连忙拿过海图,去看看这些地方在哪里,待明白后,大多倒吸一口凉气,不过也有少部分人,所有所思。
这道圣旨清楚明白地表达了朝廷开海的决心,藩王分封海岛,则等同开了海令,不会再回头……
跟随谷、岷、韩、沈、安、唐六王一齐前往海外的,还有齐泰、黄观二人以及他们的家眷,他们虽然仍旧反对建业新朝,但朱久炎不打算杀他们,让他们俩去海外教化一下地方也是不错的选择。
说实在的没有比齐泰与黄观更好的人选的,海外都是新纳之地,教化一方费时费力,而他们两个即便不奉新朝,但心中是有国家与民族的务实官员,若是遇到叛乱,依照这两人的性子必然是第一个站出来的。
等他们感受到了海贸的好处,体会到了国家在新朝的治理下,越发强盛,还不出现归属感?
在江北整顿好兵马的梅殷接到朝廷的邸报,和一封宁国公主送回来的信,看完之后,梅殷将信件烧掉,不由地松了一口气。朱柏父子连齐泰与黄观都没杀,他对自己以后的安全,也就彻底放心了。
……
第二天一早朱允炆起床之后,怜星亲自为朱久炎穿衣。怜星给别人穿衣服并不熟练,让朱久炎多花了一些时间,不过他可是乐得其中。
自己的办法真不错,不仅顺利地解决了怜星的身份问题,还光明正大的借助登基大典办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盛大婚礼,没有比这段时间更顺心的事了。
怜星好不容易把朱久炎的盔甲穿戴完毕后,看着一身戎装的朱久炎,认真地说道:“久炎,我会在东宫准备好你成功平叛归来的凯旋之酒,等着你平安回来!”
朱久炎笑着说道:“夫君哪次让你失望过?”
之后朱久炎又通过了一系列的流程,按照老朱在世时定下的规矩,朱久炎带着将领去奉天殿禀奏完朱柏之后,再去往奉先殿祭拜过宗庙,便正式誓师出发。
在朱久炎出发之前,虽然已经跟朱久炎告过别了,但是怜星还是带着刚入皇城的何秋娘母女登上了皇宫的塔楼之上,看着朱久炎出发的方向心中默默地说道:“夫君,可一定要平安的回来!”
“姐姐谢谢你。”何秋娘的身上满是风尘,很是疲惫,不过能够在最后关头赶到,抱着女儿目送朱久炎出征,还是让她感到很高兴。
“你是我选的,又喊我一声姐姐,自然要好好待你。”怜星望着消失在视野之内的大军彻底消失在视野之内后,才带着满脸感激的何秋娘下了宫城。
……
世子和太子的身份是有很大不同的,有好处也有坏处,起码朱久炎不能再向以前一样带着将士们说走就走。
国家的储君出征可不是个小事,除了亲军的沿途安保护卫任务之外,礼部有一套复杂异常的礼乐制度,祭天拜祖之外,还要行人回避、黄土铺道什么的,总之牵扯很广,费时费力,非常扰民。
当然要是真正完全按照太子出征的老规矩来办,别说现在出征了,就是提前个把月布置下去,出征的准备工作,也根本来不及完成。这也是各部衙门的妥协,现在是个什么局势,朱久炎是个什么态度,他们也是很清楚的。
这也是同心协力的另一种体现吧。
寅时正,朱久炎誓师完毕,在亲军的层层护卫下,正式出征,前往两淮。礼部的官员当然没有再搞什么黄土铺道,清水压尘,官员送行可以搞一搞,金鼓礼乐等仪仗也可以弄一弄,其他的能省就省,尽可能地轻车简从,减少靡费、减少扰民。
就这样,也是在经过了一个多时辰的跋涉之后,朱久炎乘坐的太子车撵,才算是到达了长江边。
这一路上的颠簸辛苦,朱久炎只能是甘苦自知,忍受着各种腰酸腿疼,脸上还要始终保持着一种轻松自信的面孔,完全没有以前当亲王世子时候的轻松与自在。朱久炎认为后世有句话能够非常准确的形容他此时的状况——那就是自己千方百计约来的炮,含着泪也要打完。
远远看到朱久炎所乘的船队驶向对岸,送行的各部官员自然是呼呼啦啦全都跪在了地上,众口齐颂:“臣等祝太子殿下早日凯旋而归!臣等祝太子殿下早日凯旋而归……”
……
梅殷带领诸将先过长江表示出了最大限度的诚意,受降的仪式朱久炎弄得很隆重,受降的过程自然也很顺利,十万两淮兵马选拔出一万精兵之后,余者不是被打散遣回原籍,便是送回京畿重新整编。
朱久炎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