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风云之燕王登场:俺朱棣才是主角!(第1/1页)世子很皮

    “靖难之变”的始作俑者为燕王朱棣,就是后来的永乐大帝,也称“明成祖”。

    元代末年,明太祖朱元璋随郭子兴起兵。因屡立战功,深得郭氏重用,郭氏遂将养女马氏许配给他。马氏是朱元璋发妻,后来自然成为皇后,即马皇后。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第四子(。这一点有争议,一说朱棣的生母并非马皇后而是碽妃)

    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明史成祖纪》)

    元顺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四月十七日(5月2日),朱棣在应天府(今南京市)出生。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屏藩皇室,分封宗室子孙二十四人为王,朱棣即为其中之一。朱棣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获封“燕王”,这时的朱棣只有十岁。

    洪武三年,封燕王。(《明史成祖纪》)

    蒙古人被明军逐回塞北后,势力仍然强大,建立号称“北元”的政权。朱元璋为了巩固北方边防,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0年)命燕王朱棣就藩北平(今北京市)。

    十三年,之藩北平。(《明史成祖纪》)

    蒙古铁骑向来骁勇善战,朱棣既守北平,自然担负起防守北方的重任,其军事实力因此较一般藩王强大。

    朱棣外貌奇伟、自带领袖人物的英气,更兼智勇双全,足以开创一番大事业。

    王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明史成祖纪》)

    天生异禀,加上朱元璋的刻意安排,朱棣先后多次率领诸将北征,期间更曾招降乃儿不花,战功显赫,威震漠北。

    二十三年,同晋王讨乃儿不花。晋王怯不敢进,王倍道趋迤都山,获其全部而还,太祖大喜,是后屡帅诸将出征。(《明史成祖纪》)

    朱元璋对朱棣的成就大为欣喜,后来又命朱棣“节制沿边士马”,朱棣军权在手,威名因而更盛。

    并令王节制沿边士马,王威名大振。(《明史成祖纪》)

    然而,父亲的高度信任不代表侄儿抱持相同的立场。

    在朱允炆尚为“皇太孙”时,就已经向黄子澄询问:“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矛头直指燕王朱棣。

    惠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明史黄子澄传》)

    时谙王(案:此处的“王”出自《成祖纪》,当指燕王而言。配合《黄子澄传》“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一起看,可见建文帝真正忧虑的其实是燕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明史成祖纪》)

    黄子澄的回答,助长了朱允炆对朱棣的抗拒之心,其削藩之心日盛,这由他禁止朱棣以及诸王至京师出席朱元璋的丧礼可见一二。

    对曰:“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太孙是其言。(《明史黄子澄传》)

    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明史成祖纪》)

    尤其甚者,建文帝阻止诸王进京奔丧,接纳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削藩”,先废周王朱橚,再废湘王朱柏(官吏上门锁拿,朱柏阖家**)、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燕王朱棣以实力强大,暂得幸免于难。

    命子澄兼翰林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谓曰:“先生忆昔东角门之言乎?”

    子澄顿首曰:“不敢忘。”退而与泰谋,泰欲先图燕。子澄曰:“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谋定,明日入白帝。(《明史黄子澄传》)

    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惮燕王强,未发,乃先废周王橚,欲以牵引燕。于是告讦四起,湘、代、齐、岷皆以罪废。(《明史成祖纪》)

    即便湘王**震动天下,建文不顾“侄子逼死叔叔”的骂名,继续连削藩数王,极为果决。哪怕建文朝的理由找的再好,远在北平的朱棣心里也明白,自己必不能不遭受“削藩”的牵连。于是便趁建文帝尚未对自己下手,一方面“佯狂称疾”,装疯卖傻,以减低建文帝的戒心;

    另一方面,朱棣则听从僧人道衍(俗名姚广孝)的建议,秘密在王府(前身为元代皇宫)后苑练兵,以鸡、鹅、鸭乱之声掩盖,日夜打造兵器,为日后举兵造反作好准备。

    王内自危,佯狂称疾。(《明史成祖纪》)

    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阴选将校,勾军卒,收材勇异能之士。燕邸,故元宫也,深邃。道衍练兵后苑中。穴地作重屋,缭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铸军器,畜鹅鸭乱其声。(《明史姚广孝传》)

    齐泰、黄子澄后来屡次劝建文帝动手,建文帝始终犹豫不决。

    泰、子澄密劝帝除王,帝未决。(《明史成祖纪》)

    建文帝朱允炆过份顾念叔侄之情,终于令建文帝错过清理朱棣的最好时机。燕王起兵造反只是迟早的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