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章,美国思维(上)(第1/1页)中日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狭义的战争胜利,是打败敌人,达到作战目的,广义的胜利,则是通过一系列的优势堆积,最终让敌人失去发动战争的能力。美国人的目的简单而直接,就是通过一次战役的胜利,直接影响到战争进程的走向。而超级舰队指挥官,就是这个任务的执行者。

    不得不说,中国人之前所做的一切,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甚至可以用优秀来形容。但,这不意味着,中国人就一定会凭借这点优势,一直走到胜利的终点。如果说之前对中国人的行动还无法做出有效的判断的话,那么,当中国人发动金融战时,华盛顿就已经找到了中国人的进攻侧重点。

    军事进攻是辅助进攻,真正的目标是金融战的胜利,不得不说,中国人的安排仍然可以用高明来形容,但高明不意味着不可破解,如果说在军事上,中国人的谋略足以弥补双方实力上的差距,那么在经济和金融方面,美国人的实力强大到足以忽视对方所有的计谋和高明。

    赢得金融战需要一个契机,这个契机,就是一个战场的胜利,实际上,任何一名高明指挥官,都很清楚,一次战役的胜利并不能决定是,甚至可以锁,一次局部战场的胜利都无法决定胜负,但是,对于善于谋划金融战的美国人来说,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消息面,这就如同,所谓的期货操作,风吹草动影响的永远是先影响到屏幕上的指数,其后才是现实中的交易。而当交易真正完成之后,人们才会发现,那所谓的消息,早已经消弭无踪。

    作为一名合格的美国将领,指挥官自然清楚,自己的使命所在,他更清楚,从整个海军到每一名士兵,他们所为之服务的对象其实就是流动的现金。所以,无论代价多大,他必需要为已经处于胜利边缘的美国,提供一次胜利的契机。

    正是在这个目的的驱使下,第三批次的作战飞机,从剩余六艘航母的甲板上弹射起飞,为了方便作战,他们甚至没有携带本应必不可少的加油机,而自傲作战飞机升空之后,机群就在命令下分成两个批次,一个批次,是数量庞大的战机群,而另外一个批次,则由十二架携带着AGM防区外导弹的F-35所组成,双方在分离完成之后,采取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方式,向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飞去。

    相比于奔赴战场的战机群,另外十二架F-35在将自己的飞行高度降低到海平面左右之后,迅速构成一个奇怪的队形——以六架战机

    为一个平面,高低重叠在一起,而从雷达屏幕上看,他们所形成的角度,与中国人预警机的照射角度近乎相同,这让他们在进入对方的雷达照射范围之后,可以完全重合在一起。

    海面,不断反射的杂波将他们很好的隐藏在其中,而编队中,一架战机挂在的电子吊舱,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被发现的保证。

    但即便如此,也没人能保证中国人一定不会发现他们,为了避免这一切,编队并没有以最短的直线距离靠近对方的航母编队,而是在调整方向进入远离陆地的海面之后,才迂回向航母编队发起进攻。

    后来关于这次突袭的记录有多种记载,相当详实的野史和传闻中,记载着大同小异的细节,内容从中国的远程预警机中有一名美国间谍,到舰队指挥中心内,一名参谋的父亲已经移居美国,结论无外乎将这次事件归结为,舰队中的内奸所造成,而对于内奸的来历,更是离奇曲折。

    可作为事件的亲历者,张伟却很清楚,这次的愿意到底在哪里。

    F-35编队,在完成两次预定转向后,终于开始向中国舰队所在的方向前进,为了避免被预警机发现,战机的高度已经下降到距离海平面只有五六米的距离,每一个飞行员都很清楚,此刻哪怕有一波海水被掀起吸入到发动机内,结局都是毫无意外的机毁人亡。

    而在他们头顶的第二波战机群内,加挂着电子吊舱的战斗机正不断发送出与杂波相似的雷达波,影响着可能存在的雷达扫描。

    机群内,每个人都知趣的保持着沉默,在他们心里都很清楚,无论袭击成功与否,他们的结局都只有一个,落入大海,所不同的是,如果计划成功,或许舰队直升机会以为敌人的离开而营救他们,而一旦失败则意味着……

    随着与目标的接近,加力开关被迅速打开,喷射着蓝色火焰的F-35将自己的速度瞬间推向了极限的1.7M,海面上,因巨大的速度所产生的气流将海面拉出一道道高高的水墙。远远看去,仿佛一群露出硕大背鳍的海底巨鲨。

    头顶,中国舰队预警机终于在再一次扫描中,发现了这群在茫茫海面上迅速前进的目标——雷达屏幕上,相似的背景辐射却用一种超乎寻常的速度前进,这样的怪现象很快就被甄别出来,

    随后,作战命令被迅速下达到舰队,在一阵阵呼喊声中,舰队甲板上,已经完成武装的J-20被弹射器一下推入半空,随后向目标方向飞去。

    加挂着电子吊舱的F-35很快察觉到了对方升空的战机的存在,在以广播方式发出警告之后,上层的六架战机迅速拉高,向目标迎去,而在海平面上方,剩余的六架战机仍然以固定的速度向目标飞去。

    中国预警机的雷达屏幕上,敌人的目标随着高度的攀升不断变大,机群更是在电子吊舱的干扰下,忽隐忽现,没人清楚,这群突然出现的敌人战机的目的是什么,但在驱逐舰相控阵雷达的三角定位下,这六架战机很快被锁定了位置。

    负责驱逐目标的J-20很快打开了加力开关,同时将开启的雷达锁定在对方身上,而对面,F-35机群仿佛毫不畏惧的迎面冲来,双方的距离在高速中迅速拉近,迅速进入到中距空空导弹的射程范围内。

    双方最终的结局是怎样没人清楚,作为庞大战役中的一次小冲突,他们的结果注定无法被很多人记住。人们喜欢记住的,是那些在无限幸运和巧合的机会中,完成一次完美攻击的战例。

    负责攻击中国人航母战斗群的F-35显然就属于后者。

    电子战编队拉高的同时,意味着计划已经到了最关键的进攻时刻。随着与目标的接近,战机的高度被稍微拉高,依靠电子吊舱的指示与侦查,机翼下加挂的AGM导弹也在此刻被激活,为了保证命中率,导弹并没有马上被发射出去,负责攻击的长机,在继续拉近与目标距离i的同时,将手指一直牢牢的按在发射钮上。

    作为先进的反舰导弹,AGM可以被设置航向点之后,自主攻击目标,但这一次,飞行员却并没有选择这样的进攻模式,而是在进入预定发射距离后,仍然以最高速向目标冲去。

    远程预警机雷达终于锁定了他们的存在,凄厉的警报声也同时在甲板上响起,伴随着警报的尖叫,第二批次拦截的战机也在同时起飞升空,可对于此刻的中国航母来说,一切都稍显有点迟了。

    加速到最高马赫数的F-35终于将自己携带的导弹先后射出,而在发射后之后,F-35在高速转弯时,一头撞进驱逐舰的防空网中, 在导弹和密集阵的双重拦截下,

    化成碎片,但他的牺牲显然成全了发射后就迅速降低高度的导弹,在巨大的发射惯性的作用下,导弹的发动机在启动之后,将导弹的速度再次推向更高速。

    早已经在电子吊舱中获得目标信息的导弹计算机,很快开启了自己的雷达,在锁定了目标之后,以让人咋舌的高速向目标冲去,与此同时,航空母舰的指挥中心内,雷达的告警声也已经频繁响起。

    航母上,作为最后屏障的拦截武器被迅速激活,但在超过2M的导弹来袭下,拦截武器仅仅在激发了一次之后,就失去了目标的踪影,当雷达最终重新找到目标的时候,导弹已经在执行自己最后的跃升俯冲程序,将自己拉高到最够的高度后,猛然间向目标俯冲下去。

    之后,是爆炸。即便,没有爆炸似乎也足够了,在巨大的重力加速度作用下,即便是实心的弹体也足以产生巨大的威力,更遑论那数百公斤的弹头的威力。

    爆炸瞬间将航母飞行甲板炸出一个无法弥合的大窟窿,巨大的威力,甚至将甲板下的机库都扯开一个大洞,机库里的战机在爆炸的威力下被推的七扭八歪。折断的机翼和散落的碎片遍布在每个角落,与之一同充斥在空间内的,还有浓重的烟尘和暗红色的火焰。

    美国人显然很清楚一个定理,无论架战机,发射多少枚导弹,最终的一枚才是最重要的一枚。

    PS:这章写起来真费劲,一次中国的失败,对我来说也是一次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