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向辽朝学习的东汉末年—西北招讨司(第1/1页)四国演义系统

    一苏宁对于周群制造舆论的做法,又没有给出明确的赞扬或者贬低,他们两人的关系,一如既往的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暧昧,似乎他们彼此都清楚对方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但又似乎它们随时都会发生致命的误会。

    比起这一点来讲,苏宁对于另一个人的了解,可谓是深入骨髓,这个人就是他前段时间一直想召唤的章楶章质夫。

    苏宁也正是在想要召唤他的时候,突然被提示网络不畅,章楶获取失败之后,还知道系统的权限不能在使用,不过前段时间,系统家族的长老院终于同意重新给予系统相应的权限,而且还做了微小的升级,这就让苏宁终于有机会再一次召唤这位北宋名臣。

    有关于他的问题其实并不困难,反而是他在体系当中的位置十分难以安排,由于苏宁召唤来的人才实在太多,有些关键的职位自然被人先到先得,所以后继者往往没有足够的发挥空间,这样的现象会在将来形成很多的问题,不过目前来看这个问题还不算严重,毕竟苏宁才开始召唤首字母为b的人才,然而,当苏宁面对章楶的时候,他才发现其实这个问题已经酝酿到让人头疼的地步。

    目前在苏宁的体系内部,大多数人的地位都是有官职大小来决定的,由于苏宁目前已经成为实权的两周目,他便跟一个容易的安排手下进入官场,进一步借助大汉朝廷的官僚机器,掌握凉州的实际权力,然而这种情况终究不能持续太久,他的那些手下们一旦进入大汉朝廷的官僚体系,最有可能被敌对的任何势力翘墙角,或者被中央直接调到其他地方去,在此期间,任何人都可以任何方式暗中消灭掉他的这些忠心的部下,所以,苏宁绝对不容许这种情况发生在他的眼皮底下,故而采取新的一套管理体制,现在已经成为他在所难勉的选择。

    可如果是这样的话,原来在大汉朝廷官僚体系的人,应该如何安排呢?如果不给他们对应的实际权力,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倒戈而去,如果给他们对应的实际权力,那么后来者将无从安排。

    而不幸的是,苏宁知道以他召唤人才的方式,有很多更加优秀的家伙,都会排在最后面,如此一来,他就必须采取某种方式,避免这种尴尬局面的产生。

    虽然苏宁在研究专门史的过程当中,广泛的接触过有关于政治史的各方面材料,但他一时半刻之间,还真的想不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有些发愁的苏宁,竟然鬼使神差的把心中的疑虑,原原本本的抛给了对面刚刚召唤出来的章楶。然而令苏宁没有想到的事,这位北宋的名臣,曾经让西夏险些亡国的边关统帅,竟然只用一句话,就解决了苏宁心中的烦忧,他的这句话是,像北宋一样,设置叠屋架床的官僚机构,而像辽朝一样设置纷繁复杂的军队体系。

    辽朝的军队其实并不算纷繁复杂,这一点苏宁非常清楚,但苏宁的官僚体制,却真真是叠屋架床。

    一个官员,散官官阶,本官官阶,实际差遣,殿阁贴职,荣誉加衔,勋号等等一系列的头衔,如果都念出来的话,估计得有二三十个字那么多,真不知道皇帝下圣旨的时候,是怎样称呼自家臣子的。

    不过,北宋之所以出现如此复杂的官僚制度,也是有它的历史原因的,首先在唐朝中后期,就已经出现了临时的差遣制度,而在五代十国那个乱世之中,各方诸侯为了争夺人才,更是不断开出极高的官位,但在征得顺利招纳到人才之后,却又不敢真的放心大胆的使用,生怕此人是什么惊喜之类的人物,所以,只好将他高高捧起,然后悄悄的告诉她,那些杂碎小事交给其他人去做就好了,然而那些杂碎小事,才是真正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

    于是,有一些人便挂着高高的空衔,被养在了那里。北宋叠屋架床的官僚体制,反而更方便安置这些被招揽来的人物。

    如今,苏宁所面临的,不正是没有足够的位置来安置这些人物吗?这一点倒是与北宋当年非常之像,那么这个叠屋架床的地址,难道不能拿过来用一下吗?

    苏宁在短暂的思考之后,就立即同意了章楶的建议,至少文官制度这部分,他会直接照抄北宋前期的体制。

    但是辽朝的制度,是不是值得他学习,就需要他和手下的历史学家们做进一步研讨了。

    而且套用北宋的政治体制之后,他还需要面对另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他手下的科学家们,应该怎样安排呢?

    北宋的官僚制度,虽然创新性的给各类技术官员,包括但不限于天文系统和医学系统,建立了独立的升降体系,但技术官僚的整体地位,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参政议政的能力,都不能将他们的能量发挥到极致,至少按照后世人的标准,那样做实在有些屈才了。

    而且他苏宁这个研究技术史的家伙,自然是准备在理工和科学方面大踏步的前进,他又怎么会冷落科学方面的人才呢?

    所以,怎样在这个官僚体制当中,为科学家找到合适的位置,成为苏宁短期的最重要目标。

    在这件事上,他是不能和那位北